【精選】地理說課稿4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于接受。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并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播放動畫《夢》,呼吁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下)午好,我是來自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球的自轉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球的自轉及其意義。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
學生初中的科學已經學習了地球的運動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轉角速度、線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強、觀察敏銳,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插入學生自己動手的小實驗模擬地球的自轉。
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轉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模擬地球的自轉
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自轉的意義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教學中我突出直觀教學,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儀等教具動手演示,將難以觀測和想像的地理過程模擬出來,既激發學生興趣,又形象生動;通過合理創設一些情境,設計恰當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分為:設問質疑,導入新課——類比情景,剖析問題——創設情景,總結歸納三個環節,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環節:
設問質疑,導入新課——
在課堂上我會這樣問同學們: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體)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該怎樣解釋?從而導入新課。 類比情景,剖析問題—— 對于第一部分,我將從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來講述地球自轉特點。通過讓學生撥動地球儀來得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然后我邊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邊提問:從北極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怎樣。這樣做能使學生全面認識地球自轉方向,為能分析各種地球運轉示意圖打好基礎。
在講述自轉周期時,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差別,由于這個問題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說明。學生觀看完課間后我提出問題:假如今晚八時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顆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顆星,應在什么時刻去看?以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問題檢測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多設計一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親合力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講解地球自轉速度時,通過介紹自轉的概念,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角速度大小,這樣可加深理解。在介紹線速度概念后,顯示線速度示意圖,由學生得出線速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此時可回應導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最后通過提問兩極角速度和線速度怎樣,加以鞏固。 至此,可通過列表的方式,由學生自己歸納,從上述三方面來對地球自轉特點作一小結。
創設情境,總結歸納——
我將創設情境進入新課第二部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通過情境一—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得出意義一: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通過情境二,炮彈偏離目標來說明第二大意義:水平運動物體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賓館里的時鐘顯示不同時刻,得出第三個意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通過這三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此時強烈的學習愿望,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質。
為了驗證自轉的存在,我會讓同學們自己動腦創建可以證明自轉存在的試驗,比如 先用一只臉盆裝滿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動的地方,待水靜止后,輕輕放下一根木質細牙簽,并在牙簽的一端做一個記號,記住牙簽的位置,過幾個小時后再去看時你就會發現,牙簽已經轉動了一定角度。
。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時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為完成上面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模塊,從“是什么”到“為什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其與學生的求知欲望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伙伴”,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啟發教師,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于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于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借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于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匯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匯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采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并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于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后,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東南亞,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于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布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于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地理說課稿模板06-07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
地理說課稿范文02-23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地理說課稿范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