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地理說課稿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并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人類活動范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于本課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驟:①明確目標:人類開發宇宙的經歷、意義和宇宙環境問題。②要求:標題明確,資料詳實,有自己的評述。③收集關鍵詞:阿波羅,登月,宇宙探險,宇宙開發,宇宙垃圾等。④給學生提供網址。www.pku.edu.cn(天網)、www.sina.edu.cn、www.cernet.edu.cn www.stats.gov.cn等。⑤學生查找資料,在word里編輯,提交一份小報告到()。
對于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2))宇宙中垃圾的危害?(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后歸納總并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么困難了.
八、作業布置: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余時間中去。
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初一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一節《日本》,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重難點、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反思這六個環節來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后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后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么這節課如何學習?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后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范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 了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征。
、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 學生通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著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圖例,什么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范圍是多少?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么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么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范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然后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借鑒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導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于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境范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 日本位于世界的哪個大洲?
、 日本在亞洲的什么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并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侨毡镜淖匀惶攸c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系其他國家城市的分布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范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確旅游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后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范作用。所以對于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說課稿 篇3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于接受。
●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并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播放動畫《夢》,呼吁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后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并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于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ǘ┙虒W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并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征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ㄈ┲、難點分析
1。重點: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征及運用。
2。難點: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線特征的運用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對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征,同時輔以情景創設,采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里,為什么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兩個環節進行。
我的時間分配如下,新課導入三分鐘,新課教學十九分鐘,總結一分鐘。
(一)貼近生活,導入新課
由于本節內容與生活現象聯系緊密,因此我通過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晝夜現象,再指出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ǘ┬抡n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晝夜現象呢?),為了實現學生由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到從空間上進行地理規律的'分析的思維角度轉變,我寫一副對聯(人間豪杰立地頂天,天外來客俯視星河)來對學生作出引導,通過教學掛圖讓學生從宇宙空間角度來認識晝夜現象,點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確這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接下來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于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我們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征,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并指出這點在以后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于太陽光線垂直于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是綱目式板書,比較簡略,易于突出重點,有利與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地位與作用:
本課教材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
水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沒有水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水資源是相當的重要。而當今世界,水資源的問題卻十分嚴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費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城市面臨的問題,因此,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水資源,認識水問題,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知道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掌握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和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能力目標:繼續培養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圖表、材料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節約用水,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偎Y源時空分布的特點。
、跇淞⒄_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難點:
、俜治鑫覈Y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法運用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點: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
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學法指導:
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谝陨峡紤],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其次借助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以關于水的謎語導入本節課。
。ㄔO計意圖:由提問導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與水有關的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ǘ、講授新課
(提問)水對人類這么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又是怎樣分布的呢?(多媒體動畫顯示地球上水體的比例)
。ㄔO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有限性,對水資源的緊缺有了深刻的認識。) (承轉)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5頁下面一段話,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ㄔO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到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樹立水資源危機意識。) (承轉)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我國的水資源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ㄕn件展示)資料1:圖片“我國大部分城市供水不足”
資料2:我國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狀況。水資源總量大小居世界前幾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 加拿大 、美國、 印度尼西亞 、中國。從人均水資源狀況來看,中國人均水資源是巴西的1/16 ,俄羅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國的1/5,印度尼西亞的1/7。
。ㄌ釂枺┵Y料反映我國水資源存在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地理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ㄒ龑В┰斐晌覈Y源短缺的原因,除了我國水資源人均量不足外,還有哪些?
。ㄕn件顯示)漫畫就地取“材”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問題?
。ㄔO計意圖: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
。úシ乓曨l)“水資源污染”
。ㄌ釂枺┙Y合漫畫和錄像,請你說出造成水資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ㄊ箤W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情境中受到熏陶。)
(教師承轉)除此以外,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ㄕn件展示)漫畫“熟視無睹”
。ㄌ釂枺┻@幅漫畫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呢?
。ㄔO計意圖:引發學生思考,樹立節約意識)
。ㄌ釂枺┰谖覀兩磉呌袥]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呢?對此現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生答)
(活動)請結合我們身邊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也畫一幅漫畫。
。◣椭鷮W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ǔ修D)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也是導致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投影展示)圖片: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 (提問)你從圖上讀出了什么信息?我國的降水在時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它對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降水分布與水資源分布之間的聯系。)
。ㄌ釂枺┧Y源時間上分布不均會造成什么影響?
。ㄒ龑В┽槍@種情況,應采取哪些措施呢?
(投影:三峽水庫風景圖)讓學生結合收集到的資料,簡要介紹三峽的功能。 (設計意圖:聯系實際加深水利設施在水資源利用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承轉)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在空間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ㄕn件展示)水資源空間分布圖
。ㄌ釂枺⿵倪@幅圖上,你能讀出什么信息?
。ㄔO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狀況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ㄒ龑В┽槍@種情況,應采取什么措施呢?
。ㄍ队埃澳纤闭{工程示意圖”,介紹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情況。
。ㄔO計意圖:從工程的決策、投資、功能、意義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ǔ修D)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ㄕn件展示)“節水標志”(問題)請同學們說說它的含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ń處熆偨Y)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水資源,我們只有像愛惜掌上明珠一樣愛惜它,人類才可能繼續生存發展。
(學生活動)下面請同學們以節水惜水為立意,設計公益廣告用語,提醒大家珍惜水資源。
。◣椭鷮W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本課小節。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
資源,我們只有做到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護和培育,才能夠實現永續利用。
。ㄋ模、作業: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
水是寶貴的資源
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空間上:南多北少。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設計意圖:板書是課文最精彩的概括,又能體現文章的靈魂!八菍氋F的資源”用彩色表現出來,是想體現水的寶貴。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用紅色表現出來,意在樹立學生節約水資源和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說課課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自然環境”中的《復雜的氣候》。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闡明亞洲的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作為本節來說,它建立在《位置與范圍》的基礎上學習,能夠通過這些鋪墊為氣候的進一步學習搭好橋梁,同時有利于第二節中《地域文化的形成》的學習,為這些表象奠定理論的基石,啟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本冊內容看,它是第一個分區地理中描述的氣候要素,對以后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今后的區域學習、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作好鋪墊,。本節立足于我們自身所在的大洲————亞洲來學習,有利于利用學生生活中己有的經歷和體驗增加感性認識,也有利于今后利用學習的知識來分析一些地理現象,甚至解決一些地理問題。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有利于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二、學情分析
經過了七年級上學期中氣候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氣候的組成要素和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征有了初步的印象,初步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初步認識了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鞏固己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區域氣候的分析方法,進一步學習氣候圖的閱讀并學會不同氣候圖之間的比較,學習分析比較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的差異。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知道亞洲氣候類型的大致分布
b、知道亞洲的氣候特征
c、理解亞洲氣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d、理解亞洲氣候特征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過程和方法目標
a、通過合作討論認識亞洲氣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b、通過閱讀圖表來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c、學會利用圖表來比較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a、在認識季風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的基礎上,樹立辯證主義觀點
b、樹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因地制宜適應當地地理環境的觀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采用比較分析法、閱讀圖表方法、實驗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上課前用二個燒杯分別裝水和砂子,并插上溫度計,采用同樣熱源加熱)
。ú捎瞄_門見山引入)自然環境的各要素包括: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等,其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有氣候與地形。下面我們以亞洲為例學習如何分析一個區域自然環境中的氣候要素。
2、新課教學
a、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是什么?
講述: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導致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觀察“亞洲氣候圖”,認識氣候類型,并與“世界氣候圖”比較,思考:與全球相比較,亞洲缺失哪些氣候呢?
講述:亞洲缺失的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也門高地附近)
觀察“亞洲氣候圖”并討論亞洲氣候的分布規律。
講述:低緯-----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東南亞地區)
中緯-----溫帶季風氣候(東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中部)
高緯----寒帶氣候
高山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b、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觀察:實驗中的兩根溫度計的溫度,并討論它們的不同。
思考:冬季早晨池塘水面上升起的水汽,說明了什么?
講述:海陸熱力差異的不同。
讀圖并指導比較:雅庫茨克與孟買,哈爾濱與烏蘭巴托的氣候特征有哪些不同?
講述:大陸性的特征,并引導思考海洋性的特征
提問:亞洲的面積、輪廓、海陸位置有什么特征呢?
講述:由于亞洲的面積、輪廓、海陸位置造成亞洲大陸性強,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c、季風氣候顯著
講述:什么是季風?
觀察:季風不同季節的風向怎樣?從哪里吹向哪里?會有怎樣的性質?
講述:冬季風(西北風、東北風)-----高緯吹向低緯、陸地吹向海洋(性質:寒冷干燥)
夏季風(東南風、西南風)-----低緯吹向高緯、海洋吹向陸地(性質:炎熱潮濕)
講述:利-----雨熱同期
弊-----降水集中,洪澇易多發
3、分組完成“活動”第二題。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說課稿模板06-07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
地理說課稿范文02-23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地理說課稿范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