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積木》教學內容設計
《搭積木》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加減法(二)74、75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20以內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在之前學生已學過10以內的加減法,再加上上一課時剛剛對11—20各數的認識,學生已建立了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也建立了11—20各數的表象,同時借助計數器表示數初步建立了數位的概念,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也為理解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算法掃除了障礙。切實理解本節所學內容將為后面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知識目標:
通過游戲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學習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
能力目標:通過情境,使學生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進一步體會20以內數的順序用數位意識。初步學會在合作環境中自主學習計算,體會計算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由搭積木來體會加減含義,進一步鞏固數位關系。
教具準備:
每兩個學生準備19塊正規的小積木、課件、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你們玩過搭積木嗎?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搭積木》。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玩游戲,這個游戲的名字叫:“積木增減游戲。”
1.老師說說游戲規則:兩人20塊積木(同桌互相合作),每次誰來先玩,有石頭剪刀布來定輸贏。贏的同學先來玩,輸的同學做小老師,看看對方說對了嗎。每個同學一邊玩,一邊說:“先擺幾塊,再放幾塊(或拿走幾塊),現在有幾塊?”擺放積木一定要平放在桌子上。
2.學生動手搭一搭。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玩中學樂,學生腦海里呈現對20以內不進位的加減法的計算,對本節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擺一擺(5分鐘)
用19塊積木動手擺一擺。
(1)提出:你在玩積木時發現什么數學問題?
(2)學生匯報。
(3)師邊演示邊小結:在原來的積木上再放2塊,看比原來的怎樣?(生:多)如果老師拿走的話,比原來的呢?(生:少)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寫一寫,說一說
出示課件
(1)我們來看看笑笑在做什么?
①說說圖的意思?----先擺13塊,再放2塊
②問:現有有多少塊?
③你能列出算式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借助積木擺一擺),在書本P74上寫一寫。
④學生匯報,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13+2=?(板書)
⑤請一個學生在計算器擺一擺這里的積木。----先在個位擺上3個珠子,在十位上擺1個珠子。
(師分別用黃色粉筆在個位上描一描,十位用白色)
⑥可是笑笑再放多2塊積木,那么這個2又在哪個位上?——個位。
你怎么知道的!---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所以在個位擺上2個珠子,之前個位上有3顆珠子,后來再個位上放多2個,所以個位現在有5個珠子,十位上還是1。
剛才我們通過擺珠子,幫笑笑列出算式,還求出得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計算的時候,不能隨身帶計算器,那么我們用什么方法計算?
生:先算個位上的數,再算十位上的數。---15
13 + 2 = 15
【設計意圖】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2)看淘氣是怎樣擺積木?
①說說圖的意思?問: 剩下多少塊積木
(原來有多少塊積木,你怎樣知道是18塊?可淘氣拿走了2塊)
②學生在計算器擺一擺,并列出算式
③學生匯報,你能不能說說你計算的過程?
18—2=16(引導學生說出18、2的個、十位)
④教師說明:我們在計算器擺一擺,原來有18塊,18表示1個十和8個一, 2表示什么?(生:2個一)。 因為淘氣是拿走2塊,所以,老師在哪個位上拿走2 塊?(生:個位)。當老師拿走了兩塊之后,計算器變成多少?(生:
16)。
看看同學們算的,跟老師從計算器擺的結果怎樣?---一樣
那么我們怎樣在算式里計算16呢?先18上的個位上的8減去個位上的2,所以個位剩下6顆,(黑板寫6),在來看,十位上的1有沒有拿走,所以十位上的1不變,直接寫1, 現在這個數是16。
(3)總結算法。
①學生試著總結。
②教師訂正并板書。
三、鞏固新知
1.書本做一做
(1)動手寫一寫,在書本寫一寫(個位加、減個位,十位加、減十位)
(2)學生匯報
(3)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書本說一說
(1)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每組分別有個數字,誰能先寫完,就能出來分別跟其他組的同學相碰,哪組列得算式越多,加的星星越多。
(2)學生匯報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玩的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搭積木
13+2=15或2+13=15
18-2=16
不進位加法——把個位上的數相加
不退位減法——把個位上的數相減
教學反思:
本節課安排的是十幾加幾及相應的減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讓學生做積木增減的游戲開始,剛上課時學生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但是課上完才發現原來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事先想不到的問題。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1、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太少。課堂一開始的積木增減游戲我只是請了個別學生上臺來做,班里還有一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參與進來 ,這無疑削弱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其實我應該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剪好的彩色卡紙代替積木,這樣上課時每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游戲中,會更有利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
2、在講課過程中學生自主交流的機會幾乎沒有,學生由于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對所講的內容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多給學生一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從自我發現觀察中學到屬于知識。
3、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上課時處于精神振奮的狀態呢?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問題。講課時的聲音要有磁性、要抑揚頓挫、要對學生有吸引力,我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親切感和興奮感的認知環境。
【《搭積木》教學內容設計】相關文章:
《暮江吟》教學內容設計(通用18篇)10-11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
《字的創意設計》的教學設計03-02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