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
這是自入職以來第一堂得到李老師指點的課。感覺得到李老師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也讓我更深一步的體會到,只有學生自己找出來的規律,特點,才能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牢固,應用起來更有效率。平日里,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很多規律甚至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的,雖然課堂教學的速度有了,但是效率并不高,后期教師要花費的時間更多。那才是真正的丟了西瓜撿芝麻!
下面從幾點來分析本節課
一、優點
課堂掌控力不錯,教師的個人素質也不錯。
二、不足
1、 是除不盡的。但是課堂上,我卻當做了能除盡的。思考出現這個錯誤的原因,是自己對課堂、對學生的預設不足!
2、26是13和2的倍數,13和2是26的因數------大家發現沒有,大的是倍數,小的是因數!
我非常清楚,倍數、因數是有依存關系的,而不能單獨說,但是課堂上卻說出了“大的是倍數,小的是因數”這樣一句有問題的話。失敗!
歸結原因,還是課堂太想投機取巧。作為一個引導學生入門的老師,在知識的門口,真的不能有絲毫差池,更不能為了一時的省事,而為后面的教學買下禍根!
三、除了錯誤,還有很多做的復雜、不到位的地方。
1、開篇之時,復習自然數,是為本節課作知識鋪墊用的,但是,問題中的“自然數有什么特點?”卻是一個設計失敗的問題。已經學到高等數學的我,自然之道,自然數的特點到底有多龐雜!根本不是一兩句話說的清的,但是我卻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2、給定12張卡片列除法算式求商時,可以限定時間30秒,看說寫的又多又準確。也就是說能全員參與的.,就單獨。讓學生在數學作業紙上寫完后,可以抓條,然后教師可以挑選著在摘錄一些。這樣準備充分,也可以為后面的分類打下堅實的基礎。
3、找個一個數的因數時,要先找,在訂正,最后讓學生說說做法。而后更正練習,接著判斷,說方法。只有清楚的說出了方法,才能保證學生是真懂了。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鼓勵學生總結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用乘法找因數,乘到幾就不乘了。用除法也是,除到幾就不除了!(這個數的中間位置)
4、本節課最好的量是到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就可以了,接著歸納一個數因數的特點部分就拖堂了。內容不能很好的在一堂課中充分的展現!
一堂課教會了我很多,尤其是在教學方法上,李老師后來的引導,讓我清楚的看到了學生的聰明,學生的觀察力!要相信學生------首先要給學生時間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否則,學生的思維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發展!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提升。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2
在本課教學時,先讓學生用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樣擺,有哪些不同的擺法?先讓學生小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為例,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
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讓學生樂于接受,是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師僅僅是組織者;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和傾聽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學習態度。對于找一個數的倍數比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在學生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基礎上,再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這樣教學便于學生自己探索并總結歸納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找36的因數時,我原來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的。結果試上時很多學生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時間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卻沒有多少可行的。我靜下心來尋找原因,找一個的因數是學生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自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再加上找一個數的因數比找一個數的倍數要難得多,我這樣貿然地放手,學生當然不知所措了。后來,在處理找36的因數時,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我認為要對學生扶放得當,要有適當地扶,學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讓學生回憶剛才的幾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有效的遷移到找一個數的因數中。果然學生知道了該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3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根據一道應用題,通過對學生隊伍的理解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征,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4
一、創設民主環境,讓學生積極提問
小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由于他們沒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怕提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在教學中營造積極、寬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如一位教師在講“3的倍數的特點”時,教師熱情鼓勵學生質疑,發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生聯想“2和5的倍數的特點”,大膽猜測“3的倍數特點”,并展開了驗證。學生在積極思維,踴躍發言中,理解了“3的倍數”與個位上數無關,而與各個位上數之和是不是3的倍數有關。
二、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有問可提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充分發揮“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應鉆研教材,創設能促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有效地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教學原則。
比如:教“循環小數”內容的引入階段,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可怕的要求---寫出2÷3的商的小數點后面第100位上的數字。”學生一下子被帶進一個“深奧莫測”的環境之中。當學生通過操作嘗試得到2÷3=0.6666……時,學生詢問:“老師,這一題不用再往下算了,因為小數點后面任意哪一位上的數字都是6,這樣的數字能簡便寫嗎?”多有價值的問題呀!師接著介紹0.6666……又可用0.表示,學生被這簡潔明了的表示方法深深吸引,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愉悅感。
三、積極回顧反思,提高質疑能力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人們認識事物的初始只是領會接受為主,而要真正的理解其內在價值,則需要不斷質疑格會有新的發現。”因此在初始問題得以解決之后,還應做些反思,提出新的質疑。比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這節課時,教師可作這樣安排:
1、首次質疑,即針課題提問。多數學生的問題是:(1)什么是約數和倍數?(2)約數和倍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2、自學質疑。讓學生看書自已解決以上問題。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5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課堂中,我首先讓學生理解分類標準,明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在例1教學中,首先根據不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同時思考其標準依據是什么。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第一種是分為兩類:一類是商是整數,另一類是商是小數;第二種是分為三類:一類商是整數,一類是小數,另一類是循環小數。究竟怎樣分類讓學生在爭論與交流中達成一致答案分為兩類。然后根據第一類情況得出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特別強調的是對于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整數除法中,二是必須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其次,厘清概念倍數和幾倍,注重強調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學中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因數和倍數都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說2是因數,12是倍數,而必須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對于倍數與幾倍的區別:倍數必須是在整數除法中進行研究,而幾倍既可以在整數范圍內,也可以在小數范圍內進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圍較之倍數范圍大一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練習設計容量少了一些,導致課堂有剩余時間。
2.對因數和倍數的含義還應該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用字母來表示。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6
本節課的資料涉及的概念十分多,即抽象又容易混淆,如何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構建知識之間的網絡體系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同時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更是本節課教學的靈魂。
成功之處:
1、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理清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教學中,我首先經過一個聯想接龍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利用因數和倍數單元的知識來描述數字2,學生十分容易想到2是最小的質數、2是偶數、2的因數是1和2、2的倍數有2,4,6…、2的倍數特征是個位是0、2、4、6、8的數,經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引出本單元的所有概念:因數、倍數、質數、合數、奇數、偶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2的倍數特征、3的倍數特征、5的倍數的特征。如何整理使這些凌亂的概念變得更加簡潔、更加有序、更加能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呢?經過學生課前的整理發揮小組的合作交流作用,在相互交流中,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逐漸對這些概念的聯系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然后經過選取幾名同學的作品進行展評,最終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整理和調整,最終來完善知識之間的網絡體系。
2、教給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莫過于教給學生必備的學習方法。在這節課的整理復習中,課前我讓學生把第二單元的關于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進行了匯總,涉及的概念有如下幾個: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質數、合數、奇數、偶數、2的倍數特征、3的倍數特征、5的倍數特征,并提出具體的要求:一是觀察分析這些概念,哪些概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是根據這些概念之間的緊密聯系能夠分為幾類;三是用你自我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能夠以數學手抄報的形式來呈現。經過課前的設計,我事先搜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課件中,讓同學們進行欣賞,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課堂中在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本單元的概念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并得出知識網絡圖。
縱觀本節課的設計,就是經過學生的聯想,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并在頭腦中構建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揭示出這個知識網絡圖就是思維導圖。掌握了這種方法,就能夠把數學中的每一個單元進行整理,也能夠把每一冊知識進行整理,還能夠把小學數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思維導圖方法的強大之處,學生在感嘆這種方法的魅力同時,并把這種方法推廣到其它學科,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整理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單元知識整理中加以運用。
3、在練習中進一步對概念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在練習環節中,我根據這些概念設計了一些相應的練習。目的`是以練習促復習,在練習中更好的體會這些概念的具體含義,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掌握了知識整理的方法,還深刻地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每個知識點的概念理解也更加清晰了,起到了復習回顧舊知識的作用。
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在展評中不會去評價,只是從設計的美觀上去思考,而沒有從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上去進行說明,在這一點上教師還要加以引導。
2、出現個別學生由于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在開學初學習的,有些知識點已經遺忘,導致出現連最小的偶數是幾都不明白了,所以在學完每個單元后要不間斷的進行知識的鞏固和練習。
3、由于本節課的知識點過于多,練習的時間有些不足,導致基本的練習時間能夠保障,可是需要拓展的知識沒有更好的呈現出來。
再教設計:
1、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美觀的整理形式只是一些外在的,并不是重點,注意引導學生從數學的本質去思考問題,排除數學本質以外的東西,去引發思考,從而構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2、還要繼續深入挖掘數學的思想、靈魂和方法,用以指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以后學習知識的鑰匙,學會開啟知識的大門。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7
這個單元課時數比較多,對于學生數感的要求比較高,對于學生觀察本事,比較本事,推理本事的培養是個很好的訓練。經過一個單元的教學,發現學生在以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了三種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數的`因數(或倍數),再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或公倍數),最終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二是介紹短除法;三是對于特殊關系的數(倍數關系或互質數)直接根據規律寫結果。根據復習和練習反饋,發現學生對數的感覺比較欠缺,特殊關系的數不容易看出來,且兩個概念有時還會出現混淆情景,也就是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不夠透徹與深刻。如果學生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學不扎實,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約分和通分。所以我準備在平時每節課都有三到五個訓練,并進行專項過關。在應用這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有少數后進生比較難以理解,需要輔助圖形來分析,也需要一個時間的積淀過程。
2、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
這四個概念按照兩個不一樣的標準分類所得。學生在分類思考時對概念的理解比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現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質數又是偶數,9既是合數又是奇數。
3、235倍數的特征
如果單獨讓學生去說去確定一個數是不是235的倍數,學生比較清楚,但在靈活應用時就比較遲鈍,特別是用短除法尋找公因數時,不能很快的進行反應,數的感覺不佳。
以上是本單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數感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還需要平時不斷的訓練。多給學生一點耐心,再堅持一份恒心,相信學生們會有提高,會有改變。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8
一、“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必須要分清。
“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只是新舊教材的說法不一樣而已,其實都是表示同一類數。(即因數也是約數)
二、為什么第十教科書上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也許我的頭腦還受舊版教材的影響,我認為說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因為整除是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條件,學生在沒有這條件學習整除,只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稍有不慎,學生會很快誤入小數也有因數;可是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處。而我的心里卻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時候于什么數學環境下才提出“整除”這個概念呢會不會在六年級課改才出現呢我期待著。
三、教學2、5和3的倍數教師應注重“靈活”。
1、在教學2和5的倍數時,是用同一種方法找出它們倍數的,學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數說出,并能準確找出各自的倍數,此時,教師應把學生的思維轉到同時是2和5的倍數怎樣找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同時是2和5的倍數的.特征,所以,讓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加大。
2、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用2和5的倍數的方法去找3的倍數的特征,讓學生嘗試這種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數的特征,這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寫出的3的倍數,要用另一種方法去歸納、總結3的倍數的特征,運用這一特點,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寫些數(有3的倍數,也有不是3的倍數,并且是較大的數)讓學生進行確定,這樣可使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征進一步得到鞏固;當學生熟練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話峰一轉,你們能歸納出9的倍數的特征嗎學生在教師這一激發下,他們的求知欲興趣大增,然后教師啟學生運用找3的倍數的方法,去找9的倍數的特征,學生會輕而易舉地歸納、總結出9的倍數的特征。經過找9的倍數的特征,既鞏固了學生學習3的倍數的特征,還使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到達知識的鞏固和遷移的目的。
3、當學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這時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把這三個特征綜合,從而得出同時是2、3和5的倍數的特征。
經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靈活”兩字,并且能把知識面向縱橫方向發展。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9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學好它為求一個數的因數,倍數以及后期的公因數,公倍數打好堅實的基礎。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的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在引入時我先是以復習的形式出示9道整數除法算式,讓學生開火車說出答案,緊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給這些算式分類。學生在按商的結果分類后,我抓住時機引出新課。這節課我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舉例子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尤其是學生在理解相互依存的關系時。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著許多不足,首先上課比較著急,生怕時間不夠,由于太著急以至于后面要講到的倍數和因數的特殊情況,相同的兩個數既是本身倍數又是本身的因數沒有講解。第二,不能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對學生缺乏信心。第三,教師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對學生起榜樣示范作用,在板書及書寫上,我還需加強。第四練習題的設計不夠豐富,比較單一,層次也不明顯。再者教學如何判斷兩個數是否成倍數或因數關系時沒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強拉硬拽式的告訴學生用大數字除以小數字。
總之,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然后再實踐,只有這樣自己才會更快,更好的成長。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0
一、教材與知識點的對比與區別。
1、對比新版教材知識設置與傳統教材的區別。有關數論的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內容但教材在傳承以往優秀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無論是從宏觀方面——內容的劃分還是從微觀方面——具體內容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因數與倍數”的認識與原教材有以下兩方面的區別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乘法算式來導入新知。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了解編者意圖才能夠正確、靈活駕馭教材。因此我通過學習教參了解到以下信息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在已經能夠區分整除與余數除法對整除的含義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并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
2、相似概念的對比。1彼“因數”非此“因數”。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于“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后者是相對于“倍數”而言的與以前所說的“約數”同義說“X是X的因數”時兩者都只能是整數。2“倍數”與“倍”的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我們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們在求一個數的倍數時運用的方法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這里的“幾倍”都是指整數倍。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范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為規定的一個范圍因此對于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范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范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為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于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導入法先復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說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么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發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其本身。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1
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密切聯系生活中的數學,幫忙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系。
今日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本事和對事物間關系的理解本事。于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幫忙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倍數與因數的關系。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我改變了例題,用杯子翻動的次數與杯口朝上的次數之間的關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系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并為下頭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不僅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系,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能夠找到因數和倍數。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可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理解,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4)設計趣味游戲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本事。譬如“找朋友”游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本事。我手里拿了5、17、38幾張數字卡片,讓學生確定自我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是哪些數的因數,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教師出示卡片的倍數或因數就能夠站起來。最終問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出示地卡片應當是幾,找的朋友應當是倍數還是因數?學生應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歡樂。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2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系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后,而數論又是數學中的皇冠”,因數和倍數這部分知識屬于數論中的分支,比較抽象。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注重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采用質疑——探究——釋疑——鞏固——總結的課堂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對比中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學源于思,起于疑。課的開始我從“因數”這一概念入手,問學生我們在什么時候認識過“因數”,學生回憶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稱中認識了“因數”。“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因數,教材為什么又讓我們認識它呢,我們這節課認識的因數和我們前面認識的因數有什么不同呢?”我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打開書自主學習,看看有什么發現。在這一環節中我雖然沒有讓學生動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這一載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探究中釋疑,培養學習能力
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出發,而是通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個反例加以說明.0.2×60=12,我們能說0.2和60是12的因數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面面相覷,我趁熱打鐵,那就讓我們再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吧。學生再次讀書發現原來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所說的因數和倍數指的是整數一般不包括0。二次讀書讓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研究范圍有了明確。很好的幫助學生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系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于“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后者是相對于“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我在課堂上反復強調,幫助孩子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三、實踐中發現,優化學習方法。
在學生認識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我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為學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通過展示、比較不同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通過觀察12,36,30,18的因數和2,4,5,7的倍數,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發現了什么?由于提供了豐富的觀察對象,保證了觀察的目的性。誘發學生探索與學習的欲望,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許多的不同中通過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3
一、結合實例,認識理論知識
教學的起點是對定義進行介紹、分析與闡述。例如,對于倍數與因數的相關介紹,應該從數學等式出發,運用“35=5×7,36=4×9=2×2×3×3”等式子,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如,我們只在自然數(0除外)內研究倍數與因數,倍數可以分成幾個因數的乘積,也就是說倍數是等式一邊較大的數。由此引申出質數與合數,質數是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不能被其他數整除的正整數,又稱素數。質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子,而合數有超過2個因子。0與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倍數、因數是相互的概念,質數與合數共同構成了除1以外的正整數。
在了解了倍數、因數相關理論知識以后,借助練習題,引導學生深入鞏固和加深對倍數、因數相關知識的理解,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子。如,歸納猜想“是6的倍數一定是2和3的倍數嗎?是14的倍數一定是哪幾個數的倍數?”通過逐步深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找出規律。
二、點出特征,發現特殊規律
有了扎實的理論知識,進一步需要強化學生思維,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與方法找出相關問題的規律,以此強化學生數學科學素養。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于一些未知的事物具有很大興趣,教學需要結合學生思維特點,運用科學的引導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探索分析,找出規律。通過點出特征,鼓勵學生發現特殊規律,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由此促進學生創新思考,增加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和興趣。
例如,以探索活動“2、5倍數的特征”、“3倍數的特征”為例,展開興趣小組合作交流活動。教師設計百數版,或者借助多媒體展開教學,結合提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思考方向。在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排列的1~100個數中,找出5的倍數,用紅色彩筆圈出來,在這100個數中,將2的倍數用綠色彩筆點出來,將3的倍數用白色彩筆勾起來。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3位同學一組,在活動中發現,5的倍數末尾都是0或5,2的倍數末尾是0、2、4、6、8,3的倍數各個位數加起來的和也是3的倍數。通過點出特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數學知識與學習方法。
三、實施探索,有效強化思維
為加深學生對倍數與因數相關知識的印象,教師組織展開小組合作趣味活動。例如,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1號同學任意寫一位三位數交給2號同學,2號將這個數按同樣的順序再寫一遍成為6位數,交給3號同學,3號同學除以11交給4號同學,4號同學將得到的數除以13交給5號同學,5號同學除以7公布答案。根據這個游戲活動,學生發現答案和1號同學寫出的數字一樣。之后,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猜想與歸納,得出11×13×7=1001,所以2號先將數擴大1001倍,再經過三位同學縮小1001倍,得到原來的.數字。又如展開探索活動,將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排列的1-100,通過先劃掉1,再劃掉除2外2的倍數,再劃掉除3外3的倍數和除5外5的倍數,以此下去,得出1-100內所有質數。通過實施游戲探索活動,有效強化學生思維,探索數學科學素養。
四、總結歸納,促進自主實踐
知識的起源、發生與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了解了基礎理論以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會不斷深入,遵循理論認識、實踐探索、總結歸納、分析思考、構建知識網絡等一系列的思維運行過程。
例如,在課后“讀一讀,做一做”中,有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一個探索習題。可以將該習題改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實踐的課外活動內容。借助哥德巴赫猜想的偶數情形“任何不小于4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相加的形式”,如4=2+2,6=3+3,8=3+5,以及奇數情形“任何不小于7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如7=2+2+3,9=2+2+5,以及我國數學就陳景潤的“1+2”定理,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與驗證,鼓勵學生分小組探索、互助交流與實踐探究,廣泛查閱相關資料,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的規律和奧秘。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4
因數和倍數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教材是通過用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并寫乘法算式來引入因數和倍數。我在教學時做了一些下的改動,例題從12個相同的正方形拼長方形開始教學,學生對這個活動已經很熟悉,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順利地拼出三種不同的長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個正方形拼,而是在腦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畫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個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這樣不僅節省了不少時間,更主要的是我覺得這樣的操作活動,雖然看起來不熱鬧,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思維被調動起來了,主動參與到了知識的學習中去了。
能不重復、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說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后,教師緊接著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著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數,接著再提問: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幾個因數?在學生回答之后,我接著請同學們用剛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數有哪些。在匯報時,重點解決如何有序、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雖然這樣的教學設計,看起來學生的主動探索過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據試上這課時的情況看,這樣的設計比直接讓學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數有哪些學習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數有哪些,放得太開,學生無從下手,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有的`不知道該如何找因數,有的沒有找全,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后接著去找36的因數,那么他所關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這樣的思考更有針對性,目標也更明確,對知識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5
倍數和因數本教材與原教材大不相同。在舊教材中,首先確立了除法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認識了因子倍數。目前,在不知道劃分的情況下,直接識別倍數和因子。數學中的“初始概念”通常很難教授。這部分信息是學生第一次很難掌握的。首先,這個名字相對抽象,在現實生活中不常接觸。對于這樣的概念教學,學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和確定它,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和理解過程。
在本課程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為學生的探索和發現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并提供了適當的指導。同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性、主動性、合作性和親和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實例內化,對倍數和因子的理解
我創造了一個有效的數學學習環境,將數字與形狀結合起來,并將抽象化為直覺。首先,讓學生操作,將12個小正方形放入不同的'矩形中,然后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公式,從而得出因子和倍數的含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從動手操作到直觀感知,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使學生能夠獨立體驗數與形的結合,然后形成要素和倍數的含義。使學生初步建立“因素與多元”的概念。這樣,我們就可以充分學習、利用和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新的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良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發現倍數和因素
整個教學過程試圖反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整個課堂上,教師總是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和理解倍數和因子的意義,探索和掌握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子的方法,引導學生滿口獨立獲取知識,手和腦。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多元合作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討論、獲取知識、發現特色,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技能,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意識。
查找數字因子是本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究。在隨后的檢查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我決定先溝通,讓學生們發現。就這樣,花了很多時間。最后,我沒有太多時間練習。我認為雖然我用了太多的時間,但我認為學生們已經充分探索和收獲了。對于剛剛對多因素有了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如何在沒有重復和遺漏的情況下找到36個因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首先,讓學生獨立找出36的因子。我檢查了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有序地思考,大多數學生沒有按照必要的順序寫公式。然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10-20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08-30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10-10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3-19
關于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7-13
《因數和倍數》的教學設計10-06
高年段數學《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08-05
《倍數和因數》聽課教學反思(通用14篇)07-31
因數和倍數對比教學設計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