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創建特色幼兒園總結
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創建特色幼兒園總結
小學附屬幼兒園是和小學低年級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應在尊重幼兒園和小學各自教育特點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辦園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加強隊伍建設、改善辦園條件、堅持科學保教以提升辦園質量。
一、堅持正確的辦園方向,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
(一)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觀
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幼兒教育必須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以及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特征進行。我們應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為指導,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觀。
1.對幼小銜接的認識。應改變重知識銜接為重視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使幼兒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能力等各個方面與小學銜接,為他們進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2.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應改變重單一學習習慣的培養為重視幼兒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儀習慣、學習習慣和交往習慣的全面養成。
3.一日活動安排。應改變單一重視學習活動為重視生活、游戲、體育、學習活動的全面實施,使幼兒身心健康、活潑開朗、睿智靈動、習慣良好,促進每一位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從教育內容和形式杜絕“小學化”傾向
根據《綱要》的新觀念、新要求,我們不僅要轉變教育觀念,還應注重幼兒園一日活動的組織,從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方面克服“小學化”現象。應充分考慮兒童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努力做到各領域教育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幼兒的一日生活、游戲之中。
1.活動內容的選擇。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智力發展的水平和健康狀況,合理均衡安排各領域活動內容。改變使用單一教材資源的方式,采用多元的課程、靈活的安排、自主的選材,力求教材資源多元化。將各領域的教育內容,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開放教育時空,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2.一日活動作息時間安排。改變幼兒活動時間機械、嚴格的規定,由過去的集中、統一、單向的活動安排,轉變為分散、自主、可選擇、多向的活動安排。科學制定幼兒園作息制度,只安排一日活動中幾個主要生活時間,其余的根據幼兒需要隨時調整。
3.幼兒活動方式。應讓幼兒在游戲、探究、操作、探索和交往中學習,注重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從各種游戲、生活活動的開展中,引導幼兒在經常接觸到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去學習。
二、堅持科學保教,以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一)因地制宜創設豐富的環境
小學附屬幼兒園大多是在舊園基礎上改造的幼兒園,先天的環境不管從地勢、面積和設備都與新建園有很大差距,但也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創設豐富的環境。如可以利用屋頂戶外活動場地、把角落變為飼養角、種植園等,多功能廳利用轉變為大型結構活動區,小操場的一角作為玩沙玩水區域,創設豐富多彩的主題墻、自然角,投放具有操作性、多變性的豐富多樣的區角材料,還可師幼共同創設,以滿足兒童學習、游戲、生活和發展的需要。
(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操作、探索、交往
我們應以游戲為幼兒活動的主要方式,注重全園性游戲與班級游戲相結合。班級每天應有區角游戲,均衡安排創造性游戲與規則性游戲,全園科學合理安排大型戶外娛樂、體育游戲及功能室結構游戲、文學閱讀等活動。
不僅要為幼兒購置大型玩具、教學用具、兒童圖書、兒童桌面玩具、科學活動操作材料,還應提倡自制大量的體育活動器材,為活動區提供豐富多樣的半成品和自然物的操作材料,滿足幼兒在活動中操作、探索、交往的需要。
三、走特色發展之路,促進幼兒園長足發展
(一)加強幼小銜接工作
小學附屬幼兒園要走特色發展之路,才能促進幼兒園的長足發展。我園就利用得天獨厚的小學辦園條件,把開展幼小銜接研究作為一個重要教育研究課題。
在課題組的統一部署下,小學一年級和幼兒園大班之間開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動,不僅使兒童的發展有一定的連續性,使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之間的要求具有一貫性,也促進了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的了解。我們還邀請小學的體育教師承擔幼兒健康教育工作,并定期組織幼兒園老師和小學低年級老師開展教研活動,互相走進對方課堂。每學年新生報到前,還會開展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教師座談會,向一年級老師介紹即將升入一年級的孩子們生活、學習習慣養成現狀,以便小學老師更快熟悉孩子們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這樣長期的互動交流,促進了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形成了我園的一大辦園特色,有利于幼兒園的長足發展。
(二)注重幼兒良好習慣養成
良好的習慣是一筆讓人受益終身的財富。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立了。”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
我園根據《綱要》五大領域的要求,以“幼兒行為十規范”為培養目標,開展了“爭當‘人和寶貝’養成教育活動”。在課題組的指導下各年齡班制定適宜的分層目標,注重培養學齡前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和任務意識、自理能力以及意志品質等,加強了幼小銜接工作研究。結合“我健康”活動,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結合“我愛物”“我好學”“我守紀”和閱讀活動的開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我文明”“我友愛”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習慣等。
四、加強隊伍建設,關注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倫理、自我專業意識等方面持續發展的過程,即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準,對于提高保教質量,和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園根據教師隊伍新老交替、參差不齊的現狀,繼續推進層級培訓,關注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一)加強專業理論學習
我們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如閱讀活動、專業學歷提升等,以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理論水平。同時引進重點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擴充教師隊伍,另外通過自主讀書學習,使每名教師在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的同時,規范自身的修養、加強心理素質、學會靈活應變、熟練掌握知識技能。除此之外,我們還注重團隊的共同進步,有目的、有計劃,針對性的對新教師一對一師徒“幫帶”,對中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提高培訓,對保育員進行一日活動規范培訓。
(二)充分發揮教研先導作用
開展多種方式的教研活動,有利于教師之間互通信息取長補短,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建立團隊協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我們注重園本教研的開展,圍繞“如何撰寫觀察筆記”“如何加強保教工作規范”“如何制定個人專業成長計劃”“如何創設有價值的主題墻”“活動區的材料投放”“活動區的組織領導”以及領域教育方法,有效提問等問題,開展了實踐研討式教研、案例分享式教研、一課兩研、分層分組專題教研等多種形式的園本教研活動,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師的反思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同時,我們還注重對外交流,以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我園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闊教師視野,提高專業水平。我們充分利用中國教育學會的資源,邀請了上海、北京以及重慶本地的專家、園長為我園教師進行培訓。我們除了派老師到北京、上海等先進地區學習外,還組織全園教師到區內各示范園學習觀摩。
總之,小學附屬幼兒園應堅持正確的辦園方向,堅持科學保教,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凸顯自己的辦園特色。
【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創建特色幼兒園總結】相關文章:
關于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的總結三篇02-22
女性應該遵循的補血計劃08-01
學校藝術特色教育總結01-17
英語音標的規律總結02-14
特色雞頭米甜豆的做法總結03-19
文明社區創建總結(通用11篇)02-23
創建省級衛生村自查總結范文03-29
《商不變的規律》教學設計03-03
特色小鎮調研報告范文03-19
《商不變的規律》教案(通用11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