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勢能》的教學反思
《動能和勢能》的教學反思
一、教學前的反思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分析能力。若在教學前反思清楚,則在進行動能和勢能的教學設計時,我就不會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學習上;而會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學習目標不會設置在多少個知識點上,而會落實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不是滔滔不絕地講解動能和勢能的重要性;而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這堂課的重點是探究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關鍵是讓學生分組探索重力勢能的決定因素。教師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去體悟能量的重要性,體會到這種教學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學具有個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潑可愛的學生,因此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創設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作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發展的需要。讓教案跟著學生走:探究動能大小決定因素時,引發學生的爭論,學生提出動能大小可能跟物體的質量、速度、力等有關。根據小球推木塊,將木塊推的遠近來判斷木塊能夠做功的多少,研究動能與速度的關系,排除質量因素,所以選同一木塊,從不同位置(高度)處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時獲得速度越大,將木塊推得越遠。研究動能與質量關系,讓兩個質量不同的小球從同一位置處滑下,看到質量大的木塊將木塊推得遠。
三、教學后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上了這堂課后感受到:
1、從浙江電視臺不可能任務欄目在我校拍攝的現象“水頂乒乓球”錄象引入課題,使學生覺得有親切感,盡量挖掘身邊的事物,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較抽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認識它比較困難。應緊扣教材,從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來認識能量。這實際上是說“能是物體做功的本領”。盡管這種說法不甚嚴謹,但比較通俗易懂。
3、關于動能、應講明運動的物體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推動物體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為容易講清彈性形變的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并做功,便于學生理解。
4、勢能應是物體系統(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舉高的重錘能夠做功,應當是重錘和地球組成的系統具有勢能。重力勢能表現它做功本領時,通常一個重力勢能先轉化為動能的過程。但在本節課中都不宜引入這些內容,只能讓學生粗略地知道,舉起的物體能夠做功。
5、勢能的大小是相對的,對初中學生來說沒提及系統,也不能引入勢能的相對性。只能用地面做為零勢能而來分析問題。
6、通過對幾種典型的(如擺錘、滾擺)能量及其轉化,讓學生初步形成對能量和采恒規律普遍意義的認識。
【《動能和勢能》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動能和動能定理教案(精選11篇)07-25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03-20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3-19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19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3-19
《分數和除法的關系》教學反思05-07
照相機和眼睛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