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

時間:2024-05-24 11:30:24 秀雯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

  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 1

  《送法下鄉(xiāng)》,由我國作者朱蘇力先生所著。朱老這本書反映了我國鄉(xiāng)土法制現(xiàn)狀以及司法制度存在的弊端,對我們目前的法制改革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幸拜讀了蘇力先生的《送法下鄉(xiāng)》,深有感觸,故借本文簡要談一下自己對送法下鄉(xiāng)的意義的思考。

  筆者認為,文中的"送"不同于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主體的贈與之意,含有上級對下級、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一種帶有強制性的輸送。"法",與道德相對,包含形式和實質兩方面,形式上表現(xiàn)為以憲法為核心的各種法律規(guī)范性文件,實質上是法的理念、法的本源。"下"即到,包括形式上的送和實質上的到,我們更注重的是百姓能夠從心里知法、懂法、用法。關于"鄉(xiāng)",借用《鄉(xiāng)土中國》的理解,就是農村的意思。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法律扮演著推進現(xiàn)有鄉(xiāng)村秩序的全面改造和重新構建的角色,因此出現(xiàn)了"送法下鄉(xiāng)"這一建設法治社會的新形式。那么究竟為什么要送法下鄉(xiāng)?

  蘇力先生認為送法下鄉(xiāng)是為了適應鄉(xiāng)土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方式與鄉(xiāng)土力量的結構組織。筆者認為,送法下鄉(xiāng)可謂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職責所在。

  作為一名"新"公訴人,從學校到社會,從書本到實踐,從大城市到基層,從聆聽者到踐行者,這些轉變帶給我太多感悟。工作中面對的除了個別窮兇極惡者,遇到更多的往往都是因為不懂法而入刑的`人。我深刻的記得一名犯罪嫌疑人對我說過一句話,"我知道這是違法,但不知道是犯罪。"是的,即使是生活在法治宣傳所處可見的環(huán)境中未必也理得清違法與犯罪二者的區(qū)別,更別說相對閉塞的鄉(xiāng)土社會。因此送法下鄉(xiāng)就變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送法下鄉(xiāng)呢?

  我們可以現(xiàn)場設置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法治燈謎有獎競猜等活動,同時為推廣"互聯(lián)網+法律服務",工作人員通過向群眾發(fā)放宣傳卡片、宣傳禮品,引導他們關注保靖縣檢察院微信公眾號,讓群眾遇事尋求法律服務更便捷。依托當?shù)貪夂竦牡胤轿幕剩覀冞可以設置青少年法治書畫課堂,將法治宣傳融入傳統(tǒng)文化傳承之中,進一步增強了法治教育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感染力。

  如書中序言提到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為什么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農村是我們的一扇窗口,我們都應有那種鄉(xiāng)土的情結,那打開一切的鏈接。

  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 2

  《送法下鄉(xiāng)》在導師大人給的書目里排名比較靠前,也是我讀的朱蘇力教授的第三本專著。說實話,讀過《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后,感覺語言很親切。朱蘇力教授用他擅長的歷史知識、獨特的觀察視角、雄厚的理論基礎構成了這本書的"四梁八柱"同時,今天司法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司法系統(tǒ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有些東西已經變了,也有些東西仍然沒有改變,就此,我想關于這本書,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理解。

  關于送法下鄉(xiāng)。

  在書中,朱蘇力教授認為因為種種自然、人文和歷史的原因,農村是國家強制力(權力)無法貫徹落實的一個邊緣地帶,為了加強對農村鄉(xiāng)土社會的控制力,用司法手段強化統(tǒng)治者的權威,讓國家權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貫徹落實,所以需要送法下鄉(xiāng)。也正如書中所說的,在農村在基層有源遠流長的"民間法"、"習慣法"他們形成了一股簡單而復雜的本土勢力,這種勢力與"國家正式法"形成了一種對抗,因為強大所以有對抗,也因為有對抗所以需要普法。

  無疑,"送法下鄉(xiāng)"在普及法律知識,加強國家強制力,改善基層執(zhí)法情況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作用。

  書中舉了一個"還貸款"的例子,因為我有一些基層工作經驗,和各行各業(yè)的人打過交道,我對這樣的行為并不陌生。但是我沒有想過"帶著警察,租了輛車,在炕頭判案,或者稱為調解法院的情形,也沒有想過"法官的默許和妥協(xié)",沒有想過"村干部"在這個案件中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這些情景背后的真正意義也是我所沒有料及的。

  但是我認為當代農村的本土或者說邊緣地帶勢力對國家正式法的抵制仍時有發(fā)生,但和之前相比相對弱小很多,我的理由如下:

  1)"送法下鄉(xiāng)""誰執(zhí)法誰普法"等各級普法行為的進一步規(guī)范和加強,讓一些法律和行為深入人心,通過各種案例形成了一種威懾感,老百姓心中的那種"法不責眾"的觀念有所淡化。

  2)大眾知識結構發(fā)生了變化,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十二年教育即將納入免費教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都在分層次改變中國農村的知識體系結構。

  3)部分像《送法下鄉(xiāng)》中所講"村干部",他們身份也在發(fā)生變化,有些地方將"村干部"納入公務員或者事業(yè)單位編制,他們雖然依然扎根在農村,但隨著身份的改變,心態(tài)和行為發(fā)生了一些本質傾向的變化。

  4)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點,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原來農民最大的依托僅僅是有限的土地,所開展的日常生活也是圍繞著土地開展,而當市場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農民生存有了更多的選擇,造成了大量農民向城市涌進,農村本土人員減少,農村內部貧富差距有所增加,原來擰成一股繩的農村小集體有所分化。

  關于模式的普適性。

  說到模式的普適性,不得不提知識的普適性。"唯一不變的真理便是改變",既然事物都在不斷發(fā)生改變,那么以事物為基礎,實踐的產物——知識怎么可能不改變呢?既然知識都在改變,那么由知識凝聚成的模式又怎么可能具有普適性?這是一個哲學和邏輯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按照馬克思教給我們的"矛盾論"和"實踐論",我們可以知道一種模式僅僅在有共同點的一類事物中運行暢通無阻,但是事物有千面,如果只顧及到一面,必然無法做到模式運行的全面性,那么模式的普適性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書中談到了一個"司法的自動售貨機",在我眼中,司法規(guī)則體現(xiàn)在一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點點細節(jié),司法判決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他極大考驗著司法制度的完整性和規(guī)范性,也充分考驗著法官的職業(yè)知識和執(zhí)業(yè)技巧,如:書中講判決,基層法官把"用什么油"都考慮的那么周到。司法最終目的在于解決問題,如果按照統(tǒng)一和單一的"模式"難保實體的正義,更難保問題的徹底和更有技巧的解決。

  關于法學人才。

  書中又見朱蘇力教授和賀教授關于"復轉軍人進法院"之爭。朱蘇力教授講了一些自己實際調研的事情,告訴了我們,軍人有執(zhí)行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因為外源性可以更好保證公正等各種優(yōu)勢,而賀教授則比較關注復轉軍人簡單粗暴,因為復轉軍人的.大量進入法院,搶占了法學畢業(yè)生的位置。關于他們的)爭論,我不想做評價,我只想提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到現(xiàn)在為止,改革開放將近40年了,市場經濟已經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為市場經濟的原因,人們的視野更加寬闊,可選擇性更多。也隨著全國各類大學法學院的不斷擴招,公檢法系統(tǒng)招錄越來越規(guī)范化和職業(yè)化,按照幾個非官方統(tǒng)計,法學已經成為就業(yè)率較低的幾個專業(yè)之一。不要說復轉軍人進法院,就是現(xiàn)在正兒八經法學畢業(yè)高才生進法院也需要進行各種考試和選拔,難度很大。

  隨著十八大以后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公證法》、《仲裁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八部法律的修改,法官、檢察官員額制的進一步落地生根,建立了省以下司法人員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制度,這些都為司法公正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書中提到的法官"行政工作"問題,也隨著司法輔助人員的重新劃檔有了進一步緩解。但是,這也面臨這一個新的困境,以前剛進入法院的法學生,需要從"書記員"(當然在擔任"書記員"的同時需要承擔一部分"助理審判員"的工作)做起,然后到"助理審判員",再到"審判員")當司法輔助人員分類后,分為了五類,部分法院的書記員還實行了外聘,法學人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無法成為審判者,他們進入內部后的選拔或許更為激烈,所需要花費的成本也將更多。

  當然法學生就業(yè)專業(yè)知識"窄面化"也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關于法律調查和邏輯。

  書中,有一點點醒了我。朱蘇力教授告訴了我一種邏輯,這種邏輯我以前有一種懵懂的感觸,但讀了這本書后更為清晰。這是一種關于選擇和適合的邏輯。比如說,在事物中,不是A錯了,那B當然就對了的,也非A對了,B當然就錯了的;蛟S說,沒有絕對的正確錯誤,僅僅有是否合適。這種合適與否,需要考慮習慣,需要考慮背景,需要考慮很多無機和有機的東西。

  在書中,還有一點也是帶給我很大的觸動:沒有調研就沒有發(fā)言權。在我印象中,對一個事物的評價,我常常陷入一個"想當然"的誤區(qū),這種"想當然"往往會加大我對這個事物的進一步扭曲理解。要打破這種"想當然",唯有調研,也唯有實踐。正如書中所說,"審委會",一提"審委會"我們很自然想起他的種種不好,想起他可能會干預司法,往往會忽略了他的"保護"功能和他"公正"的一面。到底"審委會"好不好唯有真正一線審理者才有"發(fā)言權"!

  最后,我想說,《送法下鄉(xiāng)》這一本書,作為《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姊妹篇,進一步拉近了我與中國農村的距離,也加深了我對法治中國的理解。但是,書終歸是書,《送法下鄉(xiāng)》始終是發(fā)表于20世紀末,當下的中國農村和司法都發(fā)生了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巨變中,我能做的就是反復探索這本書帶給我的一些靈感和思考!

  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 3

  《送法下鄉(xiāng)》一書,由著名法學家蘇力教授所著,該書深刻地探討了中國農村法治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與可能的出路,通過豐富的實證研究和深入的社會分析,展現(xiàn)了法律在農村社會中的實際運作情況及其復雜性。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發(fā),以下是我的幾點讀后感:

  1. 法律與鄉(xiāng)土社會的碰撞:書中揭示了現(xiàn)代法律制度與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之間的張力。在農村,長期形成的地方習慣、道德規(guī)范往往比國家法律更深入人心,法律的實施面臨著本土文化與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這讓我意識到,推進法治建設不能簡單地將城市中的法律模式照搬到農村,而需要充分考慮農村社會的特殊性和民眾的實際需求。

  2. 法律的本土化實踐:蘇力教授強調了法律本土化的重要性,即法律應當適應具體的`農村社會環(huán)境,與地方習俗、文化相融合。這一點提醒我們,在推進法治鄉(xiāng)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探索適合當?shù)貙嶋H情況的法律實踐路徑,通過調解、習慣法等方式,讓法律更加貼近農民的生活,增強其接受度和有效性。

  3. 司法資源的不均衡:書中還提到了農村地區(qū)普遍存在的司法資源稀缺問題,包括法律服務不足、法律知識普及程度低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民依法維權的能力。這讓我認識到,加強農村地區(qū)的司法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是實現(xiàn)農村法治的重要前提。

  4. 法治與社會發(fā)展的互動:《送法下鄉(xiāng)》不僅關注法律本身,更將其置于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背景中考察。法律的推廣與實施,不僅是對農村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也是促進農村現(xiàn)代化、保障農民權益、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這啟示我們,法治建設應與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農村社會。

  總之,《送法下鄉(xiāng)》是一本深刻反映中國農村法治現(xiàn)實與挑戰(zhàn)的著作,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思考,也提出了許多實踐性的建議。閱讀此書,不僅加深了我對農村法治問題的理解,也激發(fā)了我對于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中尋找法治之路的思考。未來,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社會實踐,我們都應更加關注農村法治建設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法治發(fā)展道路。

【送法下鄉(xiāng)讀后感】相關文章:

送法下鄉(xiāng)活動總結09-02

送法下鄉(xiāng)活動總結05-15

虎年春節(jié)送法下鄉(xiāng)活動總結05-12

春節(jié)前“送法下鄉(xiāng)”宣傳活動簡報06-17

送文化下鄉(xiāng)的總結07-02

送課下鄉(xiāng)心得08-15

送課下鄉(xiāng)活動方案11-23

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方案06-22

送教下鄉(xiāng)的活動總結12-16

送教下鄉(xiāng)活動總結12-22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五月六月欧美一区二区 | 日鲁夜鲁亚洲鲁鲁在线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专区 | 最新中文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