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孔子拜師》評課稿

時間:2024-08-30 12:02:59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年級《孔子拜師》評課稿

三年級《孔子拜師》評課稿1

  一、關注課題,培養質疑課題的能力。

三年級《孔子拜師》評課稿

  細細讀課題發現課題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那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提醒學生關注課題,告訴學生寫事寫人的文章中,有些課題其實就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在寫事寫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題目。我覺得作文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節作文的指導,一篇短文的練習就能提高,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點點滴滴的滲透,這樣分解了作文和閱讀的難點,也能減輕學生對作文和閱讀的畏難情緒。課題是課文的題眼,所以我教學喜歡從題入手,這節課陳老師如果根據課題設計兩個這樣的問題:

  1、孔子是怎樣去拜師的?

  2、拜師后,孔子是怎樣學,老子是怎樣教的?

  這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引導了方向;

  這樣,教師教路清晰,學生學路明確。好的問題的確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問題設計不在多,而在于精。

  二、關注重點詞句,注重朗讀能力的訓練。

  在這篇課文中,有些特別好的詞語,如:“相距上千里,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正是這些詞語體現了孔子拜師學藝的艱辛和急切。所以讓學生理解并運用這些詞語也是語文課的重點。在研讀課文時,陳老師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的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如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來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為了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孔子的艱辛,陳老師設計了很多層次的朗讀,運用了計算、想象、查字典等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力求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先是“從相距上千里”這個在體會曲阜與洛陽距離遠,陳老師利用換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數字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距離之遠,在之后運用語言描述沒有汽車、飛機、火車的情況下步行前往,很艱難,指導學生讀出遠和難。然后出示一幅畫面問:“孔子在前往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自然地過度到“風餐露宿”的理解。

  通過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學的艱辛,讀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成為孔子,教師相機采訪:“累了,你為什么不歇一歇?”“餓了,為什么不去餐館飽餐一頓?”“困了,為什么不去旅館休息?”角色的轉換讓學生近距離的走進孔子的內心世界,深入的體會孔子求學的急切。幷相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設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特別是教學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后我的腦海反復回放陳老師的每一步教學過程,感覺每一步都是輕輕的浮在淺表上,想象沒有打開學生的思路,讀的次數多,收獲的效果不盡人意,沒有在讀中讓點點知識如涓涓細流被學生接受、吸收、運用。究竟如何讓每一步教學都落到實處,這是一個大學問,我們所有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孜孜不倦的學習總結,爭取掌握其中的奧妙。

  三、關注人物品質,重視學生素養的提升。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的教學中,陳老師能充分依據教學內容,從孔子、老子身上尋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陳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向學生明確提出:我們要學習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讓學生描述孔子求學的艱辛歷程中,在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中,在讓學生看圖辨認老子與孔子后說出依據中,在讓學生扮演孔子與老子時的精彩點評中,我們不難看出,老師此舉在于引導學生對自身人生價值的思考,讓課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于無形之中向學生滲透了中華美德的教育,真可謂“潤物細無聲”!

  四、板書簡潔,突出重點點難點。

  陳老師的板書簡單,樸實,工整,突出了文章的重難點。為本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年級《孔子拜師》評課稿2

《孔子拜師》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組感受中華文化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孔子在治學態度上的謙虛、博大,也展示了老子愛惜人才、無私相授的高尚品德,課文核心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思想。本文作者抓住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施老師通過指導學生抓重點詞語和重點段落,借助自己的想象,反復品讀交流,從而感悟到了本文的內涵,基本實現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從幾個方面來具體談談自己對這堂課的感受。

  一、“子曰”導入,大氣開場。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課,往往有一個精彩的開始。在世界上,“孔子”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張名片——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師》這一課,施老師便是從誦讀孔子的名言開始的,學生的齊讀,讓課堂瞬時充滿人文氣息,并且施老師順勢解釋了“曰”和“子”的意思,自然的.引入到了本課的課題,于是,施老師就在自己的課堂上帶領學生開啟了一趟“中華傳統文化之旅”。

  二、巧設問題,指引方向

  好的問題的確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問題設計不在多,而在于精。施老師一開始就設計兩個問題引路:1、像孔子這么偉大的人,為什么還要拜師?2、孔子是怎么樣去拜師的?這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引導了方向,教師教路清晰,學生學路明確。

  三、創設語段,妙學詞語

  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些特別好的詞語,如:“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正是這些詞語表現了孔子拜師的艱辛,所以讓學生理解并運用這些詞語也是語文課的重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詞語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說說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話”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而施老師在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自己沒有見過的生字生詞后,設計了一段話,這段話是對全文內容的一個概括提煉,老師將其中的修飾性的詞語都去掉換成空括號,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入,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詞語的感受直觀而具體,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填入詞語,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

  四、讀中理解,滲透品質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本堂課中,施老師也依據新課標,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變換方式——齊讀、抽讀、領讀等,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讓點點知識在多樣化的朗讀中如綿綿春雨灑入學生的心田,被接受,被吸收,被運用。尤其是在講述孔子見到老子之后的場景,施老師采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男生讀老子,女生讀孔子,分別品味孔子和老子的話,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朗朗的讀書聲中將孔子尊敬師長,謙虛好學,老子愛護晚輩,真誠無私的品行詮釋得淋漓盡致。

  五、配樂練筆,拓展能力

  在教學的后半段,施老師出示孔子趕路時候的語段,請同學根據前后文進行寫話,配合著優美的音樂,學生發揮想象,積極敘寫,通過之后的交流展示,發現學生的小練筆是非常成功的,展示出了良好的語文素養,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理解了孔子趕路的艱辛,并從中感悟到孔子不畏艱難一心求學的精神,對于學生自己,也是一個觸動和啟迪。

  本節課存在的遺憾,我個人認為,第一是老師授課時候激情不足,整堂課的語調、表情都過于平和,節奏感不強,感覺教師沒有全副身心投入在課堂中,同時 ,教師的范讀過少,語文的一大美麗之處就在于朗讀,教師優美而富于感情的朗讀,對于學生會起到非常好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使學生直觀的體悟語言文字的魅力,也許在此方面,還可以再加強,第二是板書設計感覺不太合理,可能學生無法正確領會三個越來越大的學無止境的含義,有待商榷。

【三年級《孔子拜師》評課稿】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評課稿10-13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坐井觀天評課稿10-06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8-26

《畫風》評課稿10-01

眾數的評課稿09-16

荷花評課稿06-22

《排球》評課稿09-02

《新聞》評課稿10-31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日韩欧美有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 | 五月天手机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制服亚洲另类 | 综合欧美精品日韩专区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