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4篇[熱]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么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1
今天聆聽了王老師執(zhí)教的三年級課文《大自然的聲音》,我感觸頗深。這是一篇充滿韻律的寫景散文。老師能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fā)現(xiàn)大自然,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王老師的教學設計嚴謹,素材豐富,準備充足,過渡自然。縱觀整節(jié)課,亮點紛呈,精彩不斷,小班化教學的特色鮮明。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小班化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是常用的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為核心,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王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聲音,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然后又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了解從小溪到大海的聲音的變化,讓學生從聲音的變化中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在講解除了課文中出現(xiàn)的小歌手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歌手時,王老師找同學來演一演,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們都紛紛舉手,表演了各種動物的叫聲,就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同學也一連表演了幾次,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像這樣的課堂,學生在盡情游戲,主動參與到其中,遇到問題再也不會去逃避,而是想盡辦法去解決,這樣好玩的課堂,怎么會學不會呢這樣的小班教學與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相比:在同樣的教學時間里,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直接指導在時間上有了保障;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的頻率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師生之間的近距離交流:
小班人數(shù)少,王老師利用師生的近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對自己的關注。比如在小組合作時,王老師走到學生中間一起參與,并適時加以指導。
三、品讀語言,從讀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學中,王老師采用以讀代講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激情,在讀中品味,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以指名讀、組內自由讀,齊讀,師生互讀等形式,由于學生少,她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理性地去分析“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聲音”比如:講解重點句子的時候,王老師通過對朗讀語氣、語調、重音的強調,讓學生的感情逐步的升華。同樣是風,同樣是水,聲音卻是那么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淙淙的小溪、潺潺的河流、洶涌澎湃的大海……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樣的,讀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四、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
無論學生的學習水平還是學習能力都會有差異,所以在教學時,王老師時刻關注學生間的差異并正確利用差異,將孩子分小組,并提出要他們相互幫助,老師適時給與引導,這樣使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中求得最佳發(fā)展。
另外,整堂課的教學中,王老師都注重滲透對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的指導。最終的目的還是在“寫”上,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所以王老師在布置課堂作業(yè)時,將學生分為兩組:奮力拼搏組和天天向上組。奮力拼搏組仿寫句子,而天天向上組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并適時地給與指導和評價。這種個性化作業(yè)的設置,避免了能力好的學生“吃不飽”,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的狀況,正是因材施教的體現(xiàn)。
王老師的教學語言規(guī)范、簡潔、流暢,具有親活力和感染力。課堂上能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適時調控,引領和評價能力極強。
整堂課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參與度高,氣氛熱烈。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另外,她將小班化教學的理念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三維目標目標達成度高。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2
本文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聯(lián)想,富有韻味的語言,將大自然的事物比作音樂家,把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描繪成各種生動的樂曲,體現(xiàn)大自然的美麗。
課文圍繞第一自然段展開,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從風、水、動物3個方面描寫了大自然聲音的豐富美妙。課文結構嚴謹,有助于進一步鞏固第六單元的學習重點“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關注描寫聲音的詞語,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生動。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結合課后第三題,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描寫聲音的詞語,聯(lián)系生活經驗想象聲音,感受課文語言的生動。在教學的第二自然段滲透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結合描寫風聲的詞語“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讓學生說說“你在哪里聽到過這樣的風聲,這樣的風聲帶給你怎么樣的感受”。學生說完后,我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想象,比如:“聽,風在對誰說話?說了些什么?”可以讓學生帶著想象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我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描寫聲音的詞語,使大自然的聲音變得形象可感,既貼切地表現(xiàn)了不同風聲的特點,又讓風聲有了感情和個性。體會了描寫風聲的詞語后,我先聯(lián)系生活經驗,想象這些詞語所描述的場景,體會這些場景的特點,再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然后讓學生運用上述的方法,自主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小組合作交流對生動語言的體會,我相機進行指導。
這篇課文中的擬聲詞也是本次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關注擬聲詞,體會生動形象的風聲、水聲、動物聲。并且鼓勵學生說出更多的擬聲詞。
我總結了這篇課文的三個要點:關鍵句,聯(lián)系生活想象,擬聲詞。引導學生根據(jù)這三個要點進行小練筆。然后讓學生上臺展示,學生進行評價。
整個教學過程順利,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但是在小練筆的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小練筆內容較為單一,應該打開學生的思路,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寫出更為精彩的內容。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上也應該豐富多彩,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去。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3
《大自然的聲音》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四個自然段,通過對大自然聲音的細膩描摹,展現(xiàn)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美。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fā)現(xiàn)大自然,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的聲音真的是美妙無比的。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風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喜歡玩打擊樂器;動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樂地歌唱。這些熟悉的聲音圍繞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相伴,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這些聲音,讓這些聲音通過語言文字的意象傳達給我們與平時聽覺上不一樣的奇妙感受。文章譴詞造句生動,修辭手法多樣,是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的極好材料。
教師在教學中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是風,同樣是水,聲音卻是那么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樣的,讀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畫出描寫聲音的句子,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讀、畫、想”這種學習方法,再學其他段落和其他文章。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發(fā)現(xiàn)三個寫作密碼:
巧用對比寫生動。
擬聲穿插更形象。
羅列事物很巧妙。
由此引導學生運用其中一個寫作密碼,進行小練筆練習,學生在歡快輕松的學習中,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學習了寫作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時間比較倉促,沒能在課上對學生進行小練筆和交流反饋;存在“走教案”現(xiàn)象。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多加學習,取長補短,使自己不斷成長、提高!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4
《大自然的聲音》是三年級第七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全文語言優(yōu)美,條理清晰。本堂課的教學以單元語文要素為主線,基于課后題和課堂作業(yè)本的題目,以課文內容為學習范例,引導學生層次性地遞增學習,在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中落實語文要素。但是在授課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一系列自身問題。
一、課前談話“巧”設計,教育痕跡太生硬
本次開課由于我選擇三年級的教材,因此只能借班上課,且302班的孩子和我都屬于第一次登上報告廳上課,要在短時間內縮短因我們生疏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用最快的時間讓孩子們接納我,課前談話是十分重要的。
理想中的課前談話是春風化雨,穩(wěn)定情緒;春風細雨,拉近距離;調動興趣,活躍氣氛;踏雪無痕,輕松自然。但試教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課前談話5分鐘”已然被我利用成“保證課堂教學5分鐘”,導致課堂后半段時間的學生沒有活力。因此我調整了聽聲音猜一猜中的聲音順序,動物們先出場,尤其把“豬”的聲音稍后一些,讓學生笑起來。再是有關大自然中的雨聲和水聲,最后是和課后題目相鏈接的廚房的聲音。不但教學內容要調整,我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多微笑,多“閑聊”,多“隨意”,真正做到課前談話。
但最后呈現(xiàn)過程中依舊存在生硬的教育痕跡。孩子們上臺之前被老師反復強調坐姿等紀律問題,因此很多孩子想要舉手發(fā)言甚至是搶答都被限制了,而我的固定的手臂姿勢,更是給孩子們以拘謹?shù)哪0澹p方無時無刻都是被舞臺約束著,也就達不到想要的課前談話放松的效果。尤其對比張云峰老師的課前談話,幽默之中巧妙推進教學過程,著實讓人佩服。
二、運用有效教學提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
在磨課過程中,團隊的老師們一直指出我的教學語言過多,對學生的信任程度還是不夠,總擔心講的少了學生掌握不了,或者是簡單內容不講后進生難以吃透,放手不夠,導致常常預設的精講,變成了重復啰嗦。預設的多練,變成了課后作業(yè)。既增加了自己的教學量,又增加了學生的作業(yè)量,也不符合當前的“雙減”要求。
在本課呈現(xiàn)時,聽取王老師的建議,著眼文本,設計兩個主問題,提高思維高度,提升教學效益。在初讀中,借助課堂作業(yè)本的“課文寫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聲音?”的題目,給予學生抓手,可以高效地梳理文本。在精讀環(huán)節(jié)中利用問題“你認為風的聲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請學生交流對文本的理解,順勢而教,從關鍵詞句出發(fā),配合多媒體手段,進一步學習文本,感受風的聲音動聽、豐富和變化,帶來的美妙體驗。
但是在授課過程中,針對問題“你認為風的聲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老師的評價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課堂教學沉悶,轉換成指名的朗讀,效果不佳。
三、搭建支架促小組合作,教師掌控留形式表層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讓語文課堂靈動而高效,且符合本次活動向學而教理念。因此在品讀聲音的變化中,搭建了三步支架: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畫面;讀一讀,讀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語言。在課堂中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孩子們交流。但正如劉晶老師所說,本環(huán)節(jié)中依舊是老師扶著孩子學習,掌控著課堂,使得小組合作并未真正的落實,也不算是教學方式變革。
課后,深思如何推進小組合作高質量落實,我想應該要從評價體制入手,把評價權力交給學生。
小組匯報中直接請學生以小組形式上臺,交流“讀著片段中的‘呢喃細語’,我仿佛聽到了 ;讀著片段中的‘ ’,我仿佛聽到 。”和分享朗讀。請學生從關鍵詞是否找準,聯(lián)想是否合理,朗讀是否美妙入手,進行三星評價。教師利用評價語進行整體反饋“你還能聯(lián)想到我們聽聲音游戲中的具體聲音,真厲害!”“你們把風的聲音發(fā)生的變化讀出來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不斷往三星上靠攏,提高語文水平。也讓學生的小組合作是“有理有據(jù)”“有章可循”的。
《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備課時間較長,但最終的課堂呈現(xiàn)還有許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xù)提高自己的教材研讀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細節(jié)的雕琢。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11-21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精選)08-19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12-19
小學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11-23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集合04-15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精華)09-02
(集合)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09-03
(精華)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08-17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熱門】08-18
語文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