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
江南行
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
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翻譯
茨菰葉爛時我們分別在西灣,如今蓮子花開還不見你回還。
我的夢離不開那江上的流水,人們傳說你已經到了鳳凰山。
注釋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莖,可以吃。
茨:一作“茈”。
西灣: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瓜洲鎮附近。一說泛指江邊的某個地方。
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蓮子花,即荷花。
開:一作“新”。還(huán):回來。
妾:舊時女子自稱。
水上:一作“上水”。
人傳:人們傳說。
鳳凰山:山名,有多處。此處難以確指。
賞析
《全唐詩》中收張潮詩五首,其中《長干行》還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張潮的幾首詩,除了一首《采蓮詞》是寫采蓮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
這首詩的第一聯:“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冬初。“蓮子花開”的時間當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在西灣送別,眼下又已是荷花盛開了,可盼望的人兒還沒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經相許在“蓮子花開”之前返家的。這是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說到現在不見人歸。說來簡單,可詩人卻描繪得有情有景,相思綿綿。前者暗示出一個水枯葉爛、寒風蕭蕭的景象,它襯托出別離的凄楚;后者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綠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筆法細膩含情。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鏡頭交替的寓意,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久”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尋思夜夢頻”,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而清晰。同時,詩的第三句又回應了第一句,“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這當是“妾夢不離江上水”的另一個原因。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后的情景,可是詩人撇開了這個內容,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出人意表,而且還妙在詩也就戛然而止。至于這個消息傳來之后,她是喜是憂,是樂是愁,詩人卻不置一詞,讓讀者去體會。首先,這個消息的到來,說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消息還意味著“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后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盡。
這首詩上下兩聯各以意對,而又不斤斤于語言的對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應,第四句又突乎其來,似斷不斷,把詩推向一個更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蘊含,語淺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間。張潮受當地民歌影響,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于是便寫下這首《江南行》以表達商人婦的思想感情。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春睡起,積雪滿燕山。
萬里長城橫縞帶,六街燈火已闌珊。
人立玉樓間。
譯文
春睡起之時,已是積雪堆滿燕山。萬里長城之上撒滿雪花,好像一條橫陳的玉帶,街上是燈火闌珊。而人,卻傾立在薊樓之間。何等的惆悵,何等的凄涼。
自己空空懊惱,他人或許更是如此,這身單影只的客人此時要歸去。這一身行頭絕塵而去。傷心的情意斷人腸,屹立在陽關依舊吟唱。
注釋
望江南:又名“夢江南”“憶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金奩集》入“南呂宮”。此詞為雙調五十四字。
橫玉帶:連綿的山峰上積壓著白雪,遠看就象一條玉帶。玉帶:《宋舊宮人詩詞》、《引司綜》作“縞帶”。
六街:北宋汴京有六條大街。《宋史·魏丕傳》:“六街巡警皆用禁卒。”后來以六街作為都城鬧市的通稱。闌珊:將殘,將盡之意。
人立薊樓:《詞綜》作“人在玉樓”。薊,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角。
錯落:交錯繽紛。班固西部賦汐:“隋侯明月,錯落其間。”
斕班:亦作“爛斑”,顏色紛陳燦爛。
陽關:一作“門關”。
賞析:
金德淑是南宋舊宮人。她和王昭儀、汪元量都是宋亡后入元的三宮中人。公元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汪元量因為道士而得南歸。諸舊宮中人為其餞行,賦詞相送。
金德淑這首詞即作于此時。這首詞具有很高的價值。詞的意境較為重、拙、大。寫亡國之哀,用筆不可謂不重。用筆樸素無華,此之謂拙。包舉積雪燕山,萬里長城,悲壯無比,是為大。詞為悼南宋而作,調寄《望江南》,別有一番意味。此詞堪稱亡宋之挽詞。
“春睡起,積雪滿燕山”。上句點明作詞的季節為春天。隨之描寫空間范圍燕山睡起,寫出女主人公(被俘至此之宋舊宮人)。縞素,是傳統喪服。白雪積滿燕山,如山披縞素。萬山縞素之意象,實已暗逗全詞哀悼宋亡之含蘊。再回味春睡起,令人痛定思痛。起筆造境,沉痛至深。“萬里長城橫縞帶”。從燕山山脈望見萬里長城,如一條巨龍蜿蜒起伏于叢山峻嶺之顛,宛如縞帶。萬里長城,為歷史文化凝聚之一偉大象征。縞帶,為傳統孝儀之一重要喪服。國破山河在。神州陸沉之痛,使山河披上縞素。在女主人公之心魂中,自己與大地山河一道為祖國之亡而服素戴孝矣。此句為全詞神光聚照之篇眼。人們常稱道吳梅村“慟哭六軍俱縞素”之句,以梅村詩句視此“萬里長城橫縞帶”詞句,著眼亦不同矣。“六街燈火已闌珊”。六街,指大都城。燈火闌珊,是燈火稀疏。闌珊燈火,反襯夜色沉沉。自春睡起至燈火闌珊,詞之意境無限遙深。暗淡的現境,透視出詞人暗淡的心態,也意味著同樣暗淡的現實。
“人立玉樓間”。結筆直接描寫詞人自我形象,總結全文。玉人獨立玉樓,從早到晚獨立久矣。丹心難滅,是素服縞帶亦難全表心腸。全詞曲已終,而悲傷無已。無怪乎后來金德淑對人誦其此詞,猶感泣下。詞人寫此,已至舉重若輕之地步。
這首詞是詞人沉郁于腹中的愛國情思的自然發散。作為一個女性詞人。能有如此之筆力,高明之藝術,亦屬難能可貴了。詞雖用筆墨寫就,但猶如用血淚匯成。雖未痛哭,但卻讓人無比沉痛。詞中融攝雪山、縞帶、玉樓于一體,整合為悼故國之全幅莊嚴境界。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3
《謝公墅歌》作品介紹
《謝公墅歌》的作者是溫庭筠,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76卷。
《謝公墅歌》原文
謝公墅歌
作者:唐·溫庭筠
朱雀航南繞香陌,謝郎東墅連春碧。
鳩眠高柳日方融,綺榭飄飖紫庭客。
文楸方罫花參差,心陣未成星滿池。
四座無喧梧竹靜,金蟬玉柄俱持頤。
對局含情見千里,都城已得長蛇尾。
江南王氣系疏襟,未許苻堅過淮水。
《謝公墅歌》注釋
①謝公墅:東晉謝安竭力輔佐王室,贈太傅。曾于土山筑別墅,樓館竹林甚盛,常攜中外子侄往來游集。見《晉書》本傳。
②朱雀航:即朱雀橋,在建康城南烏衣巷口。故址在今南京市東南。
③綺榭:雕畫美觀的臺上高屋。紫庭:帝王宮庭,即紫宮。梁武帝《游女曲》:“戲金闕,游紫庭。”
④文楸:用楸木所制有花紋的棋盤。方罫:棋盤上的方格。
⑤心陣:心中所策劃的圍棋陣法。星:喻棋子。
⑥金蟬:侍中、中常侍之冠飾。金取其堅剛,蟬取其居高飲潔。持:全詩校:“一作支。”
⑦公元383年,苻堅恃強南侵,率軍百萬次于肥水,京師震恐。時以謝安為征討大都督,安侄謝玄入問計,安神色安然,命駕出山墅,與謝玄圍棋賭別墅。及玄等破苻堅,捷書至,安方與客對奕,面無喜色。客問,方徐對曰:“小兒輩遂已破賊。”見《晉書》本傳。情:全詩校:“一作顰。”
⑧長蛇:喻苻堅。謝朓《八公山》:“長蛇固能剪,奔鯨自此曝。”
⑨王氣:天子之氣。疏襟:遠大的胸襟。
⑩苻堅陳兵肥水,謝玄率精銳八千渡江,決戰肥水南。苻堅中流矢,兵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見((晉書·謝玄傳》。肥水經八公山南流入淮。
《謝公墅歌》作者介紹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艷麗,語言工煉,格調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溫李”之稱,但其成就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不如李商隱。他當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溫庭筠的先世溫彥博雖是宰相,而溫庭筠是溫彥博的裔孫。可是,到了溫庭筠的時候,其家世已衰微。溫庭筠與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經常出入于相府。同時與段成式兩家頗睦,互通詩文,輯為《漢上題襟集》,溫庭筠遂將女兒嫁給了段成式之子段安節。
溫庭筠詩風上承南唐梁、陳宮體的余風,下啟花間派的艷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志。溫庭筠作為詞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蘭》、詞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現存的《花間集》收集了66闋他的詞作、列為篇首。溫庭筠詞風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艷,今存310余首,后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
《謝公墅歌》繁體對照
卷576_5謝公墅歌溫庭筠
朱雀航南繞香陌,謝郎東墅連春碧。
鳩眠高柳日方融,綺榭飄飖紫庭客。
文楸方罫花參差,心陣未成星滿池。
四座無喧梧竹靜,金蟬玉柄俱持頤。
對局含情見千裏,都城已得長蛇尾。
江南王氣系疏襟,未許符堅過淮水。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江南曲
[南北朝]柳惲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
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位婦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陽暖暖的照在水邊。
洞庭湖那邊有歸客回來,曾與夫君在瀟湘之畔遇見,為我捎來他的消息。
思念的人為何至今還不歸來呢?白蘋花已掉落,又一個春天將要過去。
歸客不說故人結交新歡之事,只說路途太遙遠難以返回。
注釋
汀(tīng)洲:水中小洲。
白蘋(píng):水草名。谷雨時始生,夏秋間開小白花。
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湖名。在長江南岸,湖南省北部。
歸客:歸鄉之人。
瀟湘:水名,瀟水與湘水在湖南省零陵縣以西匯合,稱瀟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區。
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
春花:此指春天和白蘋,與首句的采蘋相應;春花一作”春華“。
復應:又將。
新知:指丈夫結交的新歡。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詩。詩的前二句描繪江南景致,點明時間,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寫女主人公偶遇歸客,向他詢問丈夫的情況。表達了一位江南女子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見其歸來的憂慮。全詩婉曲喜人,音節雅亮,借作問答,語言樸素。
詩的開頭兩句由寫汀洲采蘋而帶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筆墨寥寥而江南水鄉風物宛然可想。詩寫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觸物起興,借以表達折芳寄遠、相思懷人之意,也就是說只是一個“興象”,而并非實寫。這兩句借采蘋起興寫相思之情,使讀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畫的春色無疑也給思婦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風情。接下去兩句說有“歸客”從洞庭回來,帶來了“故人”的消息。
思婦在剛聽到消息的時候,想必也曾感到一點安慰,但對于一個因為愛情而懷抱相思痛苦的人來說,這一點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強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發。這兩句寫“歸客”帶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個“逢”字點出,寫得特別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詩寫“洞庭”、“瀟湘”,實指同一個地方,卻分開來寫,給行文增添了一點參差錯落;而這樣的表達,在字面上使讀者覺得好像是兩個不同的地方,詩意因此仿佛有了一點輾轉漂泊的意思。與“逢”字所傳達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結合在一起,讓讀者想起遠方游子行蹤的不定與音訊的渺茫。
詩的后半首以一個問句開頭,直接表達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復應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點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將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來,毫無斧鑿痕跡,顯示出巧妙的構思。其中的“復”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歸,側面反襯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態。這里也隱喻紅顏消損,美人遲暮,在歲月無情的消磨中寫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問句,只因為有這一個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觸動讀者的力量。
結尾兩句說“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實際上說的是“行路遠”。“行路遠”因而見出相思的渺茫與深長。“不道新知樂”只是設想之辭,不可坐實。只因相思無望,便有了無端的猜想,而正是從虛設之辭中,寫出了哀怨帳惘的相思之情。
從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應接以詩的最后兩句,這兩句是對“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詩卻避免了直接的回應,而以“春華復應晚”一句接住,使詩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與開頭寫采蘋有照應之妙。
這首詩寫女子相思之情,辭意婉轉,又與比興相結合,更顯得含蓄而富于風情。詩借樂府舊題寫閨怨,頗有江南民歌清新流麗的特點。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5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譯文
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是那遠在天涯的人兒久不歸來。蒼山上空懸掛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風吹落水旁花瓣飄落眼前,遠空搖曳的碧云在晚風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注釋
夢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憶江南”等。
恨:離恨。
天涯: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搖曳:猶言搖蕩、動蕩。
賞析
這首詞以意境取勝,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內心的悲戚和哀傷。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并點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說“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復、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只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讀感受亦自泛泛;幾經推敲玩味,才覺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卻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說盡,故這兩句只能側寫。詞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萬恨”,說她“心里”有“事”當然不成問題;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于“有恨無人省”。她一天到晚,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卻無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時臨照閨中而已。不說“人不知”,而說“山月不知”,則孤寂無聊之情可以想見.這是一層。夫山月既頻來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實卻是根本無情的。心里有恨事,當然想對人傾訴一下才好,但平時并可以傾訴的對象亦無之。好容易盼到月亮來了,似乎可以向它傾訴一下,而向月亮傾訴實等于不傾訴,甚至比根本不傾訴時心情還更壞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為這個主人公“恨”的內容之一了。這是又一層。至于說“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這也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李白《靜夜思》:“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鄉.當然也能使閨人懷遠。況且山高則月小,當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時必在夜深。這就點明詞中女主人公經常是難以入眠的。這是第三層。《詩·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傳統比興手法。然則這一句蓋謂水闊山長,遠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體諒自己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這是第四層。
“水風”句與上聯角度雖異,意匠買同。夜里看月有限,晝間看花也還是有恨。看花原為了遣悶,及至看了,反倒給自己添了煩惱。況上句以月喻天,則此句顯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華之易謝:花開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現象;但眼前的花卻是被風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無緣無故地吹落之謂;這正是《詩·小雅·小弁》中所謂的“維憂用老”一語(《古詩十九首》則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僅是“恐年歲之不吾與”這一層意思了。
至于所謂“水風”,指水上之風。這也不僅為了求與“山月”工整相對而已。水面風來,風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這不正是稍后于溫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種寫法嗎?溫的這句寫得比較蘊藉,但并不顯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駿快的風格,可是造意卻深曲多了。
“搖曳碧云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么明顯的動蕩,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云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態,說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著“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創作背景
本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溫庭筠有兩首《夢江南》小令,《草堂詩余別集》在此調下有題“閨怨”。閨怨題材在唐宋詞中已經被寫得很爛了,經常看到的或寫外形的憔悴,或寫心情的苦楚,而這一首卻不同,溫庭筠主要是寫感受和印象。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6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與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
翻譯
遙望著窗外,朦朧的月亮就好像一團白銀。夜深人靜,身邊風聲漸緊。月亮被烏云遮住了。風呀,請你吹散月亮邊上的烏云,讓它照到我那負心漢。
注釋
更闌:更殘,即夜深。
奴:古代女子的謙稱。
負:原誤作“附”,王國維校改。
鑒賞
這首敦煌曲子詞,是一首失戀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間怨婦詞。但僅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夠的;還須體味詞中蘊含的那一份癡情,須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夠味。
前兩句寫景而兼比興。“天上月”一一是思婦隔窗所見。身處室內I也能見月,表明月已升高,時屆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轉來襯托思婦之無寐。夜深不寐,進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這三個字寫月亮,卻溶入了時間(深夜)、人物(思婦)以及人物的精神狀態(相思)三個連鎖意念。“遙望似一團銀”一一正常的情祝下,月亮雖不比太陽的亮度強烈,卻也晶瑩刺眼。而思婦所見的月亮,卻像質態渾貢、色調灰白的銀團。這是朗月通過窗紙透映出來的形象,表現人在室內隔窗視月所得的視覺映象。按照抒情詩抒發人物主觀感受的需要,高掛在天的月,通過人物感官的過濾,所以有如此的描寫。這一句承接“天上月”而來,是從隔窗所見的角度對月亮的進一步描寫,但它并不單純是對隔窗之月的`描寫。用“望”字,表明人物在觀察,這就巧妙地帶出了望月的人物。“望”前加一“遙”字作空間狀語,一則前面承接“月”之遠掛高天,一則后面照應“負心人”之遠離自己。
從開頭兩句到下面兩句,詞意有個跳躍,形成一處空白,這就是夜闌天變,月被云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風驅散“月邊云”之語。詞中女子似未感覺到風起正是天變云生的征兆,反而寄望于風,求它“與奴吹散月邊云”,癡態可掬。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她急于讓明月“照見負心人”。然而“照見”又如何,卻不更說,意極含混,卻能啟發讀者尋思。“聽話聽反話,心愛叫冤家。”即便罵對方為“負心人”,也未必是決絕語,反而見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可見此詞之妙,全在將俗語所謂“癡心女子負心漢”作了藝術的表現,且寫得很有特色。此詞表現手法之妙,在于將戀愛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渾然一體。而口語化的語言,又為詞作增添了活潑生動的情致。
創作背景
這首是敦煌曲子詞。這是一首寫于封建的詞。寫一個棄婦的悲吟,“癡心女子負心漢”,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無數悲劇。詞著重寫中的女子獨自望月懷人到深夜,而那男子卻變了心是為了反映出封建社會里婦女的痛苦心情。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
苦筍鰣魚鄉味美,夢江南。閶門煙水晚風恬,落歸帆。
譯文
三月三的九曲池畔,細嫩的柳條隨風飄揚。前來游春的士人很多,車馬如云,踏起的塵土直撲鼻子,弄臟了游人美麗的春衫。
這使我常常夢見故鄉江南,那里的苦筍、鰣魚味道很鮮美。蘇州城籠罩在煙水茫茫之中,晚風輕輕吹來,使人感到很愜意。河汊中的歸舟慢慢落下風帆。
注釋
九曲池頭:據考察,蘇州并無九曲池。《建康志》裁,九曲池在臺城東宮城內,粱昭明太子所鑿。長安有曲江池.,為都中第一勝景,開元、天寶年間上巳日(三月初三)游人云集,盛況空前。建康又有九曲池,蜀中有所謂龍池九曲,賀詞中的“九曲池”可能指的是京都汴京的游覽勝地,并非實指。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宮詞云:“龍池九曲遠相通,楊柳絲牽兩岸風。”花蕊夫人寫的是蜀中指汴京供皇帝游樂與士庶縱賞的金明池等一帶河塘。《越絕書》中云:“胥門外有九曲路,閨廬造以游姑蘇之臺,以望太湖。”
三月三:陰歷三月三日。魏晉以后固定這一天為上巳節,人們都到水邊嬉游采蘭或洗沐,以示驅除不祥,名叫“修禊”。
毿毿(sān sān):枝條細長的樣子。
銜(xián):馬嚼子。
涴(wǎn):污染。
鰣(shí)魚: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間入淡水產卵時,脂肪肥厚,味最鮮美,中國沿海各大河流中都有。
閶(chāng)門:蘇州城的西門。
賞析:
此詞并非一般地記述冶游、描摹春景,而是有很深摯的鄉思滲透其中,抒寫了詞人的性情,可謂“格見于全篇渾然不可鐫 ,氣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但情思在作品中又表現得非常蘊藉,如寫汴京春景,筆墨極其麗,初讀之只見其繁盛而渾不覺有其它用意。
作者的感情,雖更傾向于“苦筍鰣魚”的江南,但前面寫汴京春游,卻又不是簡單地用來對比或反襯,讓人感到后者由前者引發,感情是自一種更深的體驗中升華而出的。
上片首二句寫景點人。從“柳毿毿”的那種枝葉細長柔嫩之貌,可以想見柳色掩映中的麗人,也有如柳之婀娜嬌美。“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仍未直接寫人,但士女如云,帝城春游的場面,卻被從一個側面渲染出來了。詞中“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所暗示的正是汴京金明池瓊林苑游樂的情景。以香塵來寫游人之多,是較常見的寫法。但“香塵撲馬噴金銜 ”一句 ,卻頗能造成氣氛。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云:“妓女舊日多乘驢,宣、政間惟乘馬,披涼衫,將蓋頭背系上。少年狎客,往往隨后,亦跨馬輕衫小帽 。有三五文身惡少年控馬 ,謂之‘花褪馬’,用短韁促馬頭,刺地而行,謂之‘鞅韁’,呵喝馳驟,競逞駿逸 。”賀鑄曾居汴京,于都人行樂場景自寓于目而記于心,故能繪聲繪色,生動地寫出了這一境界。經過這樣渲染后,再接上“涴春衫”三字,春意之濃可感。
下片著重刻繪江南春月的自然景觀 。“苦筍鰣魚鄉味美 ”,即使不看下文“夢江南”三字,單是“苦筍鰣魚 ”,也立即能令人想到江南之春 。祖籍吳越、宦游北方的詞人,春時想到這種美味,無疑要為之神往而夢思。但此尚不足以盡江南之美。下文進一步拓開:“ 閶門煙水晚風恬,落歸帆。”閶門,蘇州西門。其地更是江南之萃。“君到姑蘇去,人家盡枕河。”門巷對著煙水,春日將暮,晚風恬靜,點點歸舟,緩緩地駛來 ,悠悠地落下白帆 。“晚風恬”的“恬”字,極其準確地把握江南日暮晚風的特點。風恬,煙水更美 ,歸帆落得更悠閑。“恬”,不僅是風給人的印象,也是詞人此刻想到江南煙水時的情緒表現。
詞中純用白描手法,簡約、空靈地就畫出汴京和蘇州水鄉兩幅春景。詞人對其筆下的兩幅春景,所傾注的感情并不是一樣的。下片中“鄉味美,夢江南”的直接抒情,雖然只有六個字,透露出來的情思,卻是極其綿長而深切的。再回轉去看看汴京春游,作者究竟是身預其中,還是旁觀,雖很難指實,但在感受上有點發膩,有點倦怠而另有所思,卻是隱隱可見的。
最后一句“落歸帆”固然是極美的寫景之筆,而結合抒情去體會,又似乎不排斥帶有象征倦游思歸的意味。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譯文
人人都說江南好,讓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彩繪船上聽著外面的雨聲入眠。
江南酒壚邊賣酒的女子美麗無比,賣酒時撩袖盛酒時,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在老之前不要回到故鄉,不然回到家鄉后會因為家鄉戰亂而悔斷肚腸。
注釋
①選自李一氓《花間集校》。
②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
③游人只合江南老:這里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只合:只應。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④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妻卓文君長得很美,曾當壚賣酒:“買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當壚。”
⑤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
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須:必定,肯定。
賞析:
“人人盡說江南好”,是與第三首詞的“如今卻憶江南樂”對應的,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他所寫的“人人盡說”,這其間所隱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認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說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別人的勸說之辭,遠游的人就應該在江南終老,以前王粲《登樓賦》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國還有句老話:“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而韋莊這兩句詞,似直而紆,把懷念故鄉欲歸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蘊藏在這表面看來非常真率的話中了。“只合”,合者,該也,什么人敢這樣大膽地對韋莊說你就該留在江南終老,在江南你是一個游人客子,而卻勸你在江南終老,那一定是你的故鄉有什么讓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勸你在江南終老。因為韋莊是在中原一片戰亂中去江南的,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在這種情況下,江南人才敢這樣勁直的勸他留下來。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的特色,就正在這表面率直而內里千回百轉的文字中得到充分體現了。下面則是對江南好的細寫,說江南確實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閑適自在。更進一步,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壚,一作“罏”,又作“鑪”,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買酒舍乃令文君當鑪”。江南酒壚賣酒的女子光彩照人,賣酒時攘袖舉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這幾層寫風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寫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層,他下面的“未老莫還鄉”,這么平易的五個字卻有多少轉折,佛經上說“才說無便是有”,說“莫還鄉”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細細地品味,就應該聯想到陸放翁的《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那一連三個“莫”字所道出的一片無可奈何之情是極為深婉而且沉痛的,韋莊詞此處的“莫”字,也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說“莫還鄉”是叮嚀囑咐的話,是你想還鄉,而現在卻有不能還鄉的苦衷,“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系,王粲《登樓賦》說:“情眷眷而懷歸。”人到年老會特別思念故土。韋莊詞似達而郁,五個字有三層意義的轉折,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感情。后面他說“還鄉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彌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么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了。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9
憶江南詞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譯文
江南是個好地方,它的風景我曾經就很熟悉。太陽出來,江邊的花朵比火還要紅艷,春天來臨,江水就如藍草一般碧綠。我難道能不想念江南么?
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尋找桂子觀賞,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時候能再游玩一次呢?
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吳王宮殿。飲下一杯吳酒,看成對起舞的吳國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艷。遲早我還會再次遇見。
注釋
①《憶江南》: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訶體之一。
②諳:熟悉。
③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④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
⑤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⑥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⑦竹葉:酒名。
⑧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⑨早晚:猶言何時。
創作背景
這組詞寫于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當時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住于洛陽。他少年時曾過江南,五十歲后又先后出任過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江南的風光、名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寫這組詞的時候,已是晚年。他已厭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對秀麗的江南懷有特殊的好感。此詞每首才二十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這三首詞卻表現了極豐富和極深厚的情感,真可謂是詞短情長。從內容方面說,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第二首和第三首則是分別寫對杭州和蘇州的憶念、向往。從結構方面說,這組詞的寫法幾乎完全一致:即頭兩句為點題,中兩句為對勝景、勝事的描繪,末尾以呼應開頭作結。它很明顯受到民歌的影響,既具有回環復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潑的情調。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憶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譯文
有多少遺恨呀,都在昨夜的夢魂中。夢中好像我還是故國君主,常在上苑游樂,車子接連不斷像流水一樣馳過,馬匹絡繹不絕像一條龍一樣走動。正是景色優美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注釋
望江南:《全唐詩》、《詞譜》等均作《憶江南》。
夢魂:古人認為在睡夢中人的靈魂會離開肉體,故稱“夢魂”。
還似:一作“還是”。上苑:封建時代供帝王玩賞、打獵的園林。
車如流水馬如龍:意思是車子接連不斷像流水一樣馳過,馬匹絡繹不絕像一條龍一樣走動。形容車馬絡繹不絕,十分繁華熱鬧。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風,意思是形容春天鮮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風微拂的情景,描繪春光的明媚。
賞析: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國入宋被囚后創作的一首記夢詞。詞人以詞調名本意回憶江南舊游,抒寫了夢中重溫舊時游娛生活的歡樂和夢醒之后的悲恨,以夢中的樂景抒寫現實生活中的哀情,表達對故國繁華的追戀,抒發亡國之痛。全詞語白意真,直敘深情,一氣呵成,是一首情辭俱佳的小詞。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開頭兩句是說,我有多少的恨,昨夜夢中的景象。
開頭陡起,小詞中罕見。所恨的當然不是“昨夜夢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這場夢的本身。夢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時時眷戀著的,但夢醒后所面對的殘酷現實卻使他倍感難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夢來了。兩句似直且顯,其中卻縈紆沉郁,有回腸蕩氣之致。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這三句是說,還像以前我還是故國君主時,常在上苑游玩,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正是景色優美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后三句均寫夢境。“還似”二字領起,直貫到底。往日繁華生活內容紛繁,而記憶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園林。在無數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熱鬧繁華景象則是“車如流水馬如龍”。后一句語本《后漢書·馬皇后紀》:“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用在這里,極為貼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車馬的喧闐和游人的興會。緊接著,再加上一句充滿贊嘆情味的結尾“花月正春風”的季節。上苑游樂當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風”的季節,但春天游人最盛,當是事實。這五個字,點明了游賞的時間和觀賞的對象,渲染出熱鬧繁華的氣氛;還具有某種象征的意味——象征著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春風得意的時刻。“花月”眷“春風”之間用一“正”字勾連,景之秾麗,情之濃烈,一齊呈現。這一句將夢游之樂推向最高潮。
從表面看(特別是單看后三句),似乎這首詞所寫的就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實際上作者要表達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處境的無限凄涼。但作者卻只在開頭用了“多少恨”三字虛點,通篇不對當前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托。正因為“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經不可再現,所以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是濃重;對舊日的繁華眷戀越深,今日處境的凄涼越不難想見。由于詞人是在夢醒后回想繁華舊夢,所以夢境中的“花月正春風”的淋漓興會反而更觸動了他囚徒般歲月的悲慨。這是一種“正面不寫寫反面”的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譯文
夢中進入了煙雨迷離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人兒相遇。夢境里離情消魂無處訴說,夢醒來更覺惆悵,消魂離情將人誤。
想要寫一封書信向你訴說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就算寫成也無法寄去。緩緩彈箏抒發心中的離情別緒,移遍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注釋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于白絹上。
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
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猶云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術語。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賞析
這首詞抒寫主人公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說,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
這是說夢游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的特征,使夢境顯得更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上片后兩句是說,夢境里黯然銷魂何處訴說,醒后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倍“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疊;但在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層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也不多見。晏幾道詞喜用這種句法。
上片寫夢中無法找到離人,下片改變念頭,想到寫信。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下片前三句是說,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寄出。
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樂來排遣。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末兩句是說,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由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他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只用“緩弦”、“移柱”來表達難寫的幽懷,行動的描寫比言辭的表白更為鮮明有力。
這首詞語言清疏明暢,寫情從做夢到寄信,到彈箏,節節遞進,節節頓挫,又顯得沉摯有力,更有一股郁積、盤旋的力量。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注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里有“適宜” 、“正好”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仿佛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伙子和采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蓮”,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蓮花本來是大江南北湖澤溝塘中常見的人工栽培植物,可這位歌者(亦即詩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卻偏要說“江南可采蓮”,這是因為蓮花栽培的地區雖然很廣,但卻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蓮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婦女為主;同時江南民風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蓮時調情求愛之事極為常見,故盛行于南朝時期的民間情歌,在漢代的江南實際上就很流行。在這類民間情歌中常用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征愛情。由此可見,此歌用的顯然也是比興、雙關手法。起句中的“采蓮”,也含有尋歡求愛的意思。由此可推知這位歌者乃是一個風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從外鄉來到江南的。他來江南名為采蓮,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則何處不可采蓮,而獨留戀于江南,可見“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緊承上句而來的第二句“蓮葉何田田”,顯然也是明寫蓮葉茂美,暗喻采蓮姑娘們人數眾多,姿態豐美的。而第三句“魚戲蓮葉間”和后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則是以魚兒戲水于蓮葉間暗喻采蓮男女調情求愛的歡樂情景。這也是民間情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由此可見,這首采蓮歌實際上乃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它的妙處究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后四句當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采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會到此歌表現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并列,極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了歌曲反復詠唱,余味無窮之妙。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賞析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里的人民結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戀戀不已。三首《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物。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后文人詞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緊承前首結句“能不憶江南”,將記憶的鏡頭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中間兩句是說,游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
偌大一個杭州,可憶的情景當然很多,而按照這種小令的結構,卻只能納入兩句,這就需要選擇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東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是什么呢?不用說,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東西,而作者也對此感受最深。
何謂月中桂子?《南部新書》里說:“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別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也很想拾它幾顆。《留題天竺靈隱兩寺》詩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自注云:“天竺嘗有月中桂子落,靈隱多海石榴花也。”看起來,他在杭州之時多次往尋月中桂子,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當他把記憶的鏡頭已向杭州的時候,首先再現了“山寺月中尋桂子。”這樣一個動人的畫面。
如果說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飄落不過是神話傳說,那么浙江潮卻是實有的奇觀。浙江流到杭州城東南,稱錢塘江;又東北流,至海門入海。自海門的潮水,十分壯觀。《方輿勝覽》云:“錢塘每晝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猶大。”請看《錢塘候潮圖》里的描寫:“常潮遠觀數百里,若素練橫江;稍近,見潮頭高數丈,卷云擁雪,混混沌沌,聲如雷鼓。”正因為“潮頭高數丈”,所以作者當年做杭州刺史的時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壯麗景色。
這兩句詞,都有人有景,以人觀景,人是主體。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動觀靜,下句以靜觀動。“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說,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這首詩僅就作者的內心活動而言,已蘊含著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的哲理,值得人們深思。
第三首詩,追憶蘇州往事。“江南憶,其次憶吳宮。”開頭是說,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照應第一首的結尾和第二首的開頭,把鏡頭移向蘇州。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中間兩句是說,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美麗的芙蓉。一面品嘗美酒,一面欣賞美女雙雙起舞。“春竹葉”,是對“吳酒一杯”的補充說明。“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可解釋成春天釀熟的酒,也可解釋為能給飲者帶來春意的酒,從“春”與“醉”的對偶來看,后一句解釋也許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對“吳娃雙舞”的形象描繪。以“醉”字形容“芙蓉”,極言那花兒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紅艷。“娃”,美女。西施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修建的住宅,叫“館娃宮”。開頭不說憶蘇州而說“憶吳宮”,既為了與下文協韻,更為了喚起讀者對于西施這位絕代美人的聯想,讀到“吳娃雙舞醉芙蓉”,這種聯想就更加活躍了。這兩句,前賓后主,喝酒是為了觀舞助興,著眼點落在“醉芙蓉”似的“吳娃”身上。
“早晚復相逢?”末句是說,不知何時會再次相逢?“早晚”,當時口語,它的意思與“何時”相同。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后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布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里的風光我曾經很熟悉。春天的時候,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讓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尋找中秋盛開的桂花,登上郡亭枕臥其上,觀賞起落的潮頭。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容易想起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此詞泛指吳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猶言何日,幾時。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
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沈鉤。
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
天上共悠悠。
譯文
天朗氣清的秋夜,皎潔的月光灑滿西樓。云堆散開時,圓月如明鏡高懸夜空;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月圓月缺何時才能停止啊!
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會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
注釋
星漢:指銀河。
迥:遠。
素娥:嫦娥。
賞析:
王琪的這首詠月詞,借景抒懷,托物言情:夜月的圓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無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離愁,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全詞寫景生動,體物精微,意境悠遠,含蓄蘊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滿西樓”,寫一個天朗氣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灑滿了西樓。“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月升月落,月圓月缺,不知重復了多少次。上句寫天上月,云堆散開之時,圓月如冰鑒(鏡)高懸天宇;下句寫江中月,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前句“鑒”寫月圓,后句“鉤”寫月缺:“冰吐鑒”、“玉沉鉤”,句式新穎別致。本應是“冰鑒”、“玉鉤”為詞,作者以動詞“吐”、“沉”隔開名詞詞組“冰鑒”、“玉鉤”,這樣冰、玉狀月色的皎潔;鑒、鉤描明月的形態,不僅句式有頓挫峭撥之妙,而且詞意上也頗具匠心。上片結句“圓缺幾時休”,既承接收攏了前兩句,又以月圓月缺何時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開啟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漢迥,風露入新秋”,寫斗轉星移,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月中丹桂四時不謝,雖然它不會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別稱。丹桂,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斫之,樹創隨合(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結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悠悠,憂思綿遠的樣子。一個“共”字,收到了“一石擊雙鳥”的藝術效果。
這首詠月詞,留給讀者的回味是深長悠遠的。那清麗瀟灑、簡約含蓄的風致,確乎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夢江南·蘭燼落
唐代: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譯文: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蘭膏的燈花已經殘落,屏風上的紅蕉變得暗淡幽茫。閑來夢中又看到江南正是黃梅成熟的時光。夜晚的小船上吹著笛子,細雨兒正輕輕地作響,有人悄語在驛站小橋旁。
注釋:
蘭燼(jìn)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yì)邊橋。
蘭燼:指燭的余燼。古人用澤蘭煉油點燈,稱蘭膏。燼:物體燃燒后剩下的部分。暗紅蕉:謂更深燭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莫辨。梅熟日:指江南夏初黃梅時節,時陰雨連綿。蕭蕭:同瀟瀟,形容雨聲。驛:館驛。古代官吏住宿、換馬之處。驛邊有橋稱驛橋。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旅客思鄉之作。
先寫旅邸的夜景,然后轉入夢境,通過對夢中江南暮春夜景繪聲繪色的描寫,詞人把自己的情緒全部隱藏到具體的景物背后,詩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筆之處,盡顯詞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蘭燼”,蘭膏燃燒的余燼。起二句八字寫夜深人靜,室內昏暗,燈花已經殘落,畫屏上鮮紅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燈光下,顏色也已顯得暗淡,這正是入睡的時刻。這是一個寂寞的夜晚,隱約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經過這一鋪墊,下面便轉入了夢境的描寫。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后三句進入夢境,卻完全是另一種景象:夢中的江南,情調清朗,色彩明麗,梅子正熟,風景絕佳。恰在這時,夜雨輕飄,船泊澤國,笛聲悠揚;人語驛橋,春水碧波。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聲音,還有人,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難忘的夜晚!夢里夢外,都是夜景,但現實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蘊涵著絲絲哀怨;而夢中江南的夜,卻是那樣歡樂、愉快、醉人。今昔對比,作者對江南故鄉懷念的深情,隱約可見。
全詞從室內屏風上的人工畫面、寫到室外江南水鄉真實的自然圖景,由繪色(紅蕉、黃梅)到繪聲(吹笛、人語、夜雨瀟瀟),亦即從視覺到聽覺,構思新奇,意境清幽,動靜兼備。全篇通過敘述一個輕柔恬美的夢境,描繪了江南初夏迷人的景致,親切溫和,意蘊無盡。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4-05
江南原文翻譯賞析06-10
《江南》原文及翻譯江南詩歌賞析10-05
憶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1-25
憶江南原文翻譯賞析06-01
江南弄原文翻譯及賞析06-24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精】08-31
【熱】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8-31
【精】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