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共2篇)
塞下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譯文: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只有凜冽的寒風,根本看不見盛放的鮮花。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著家鄉已是春色滿園,而在這里,還未曾見到春色。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枕著馬鞍睡覺。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注釋: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連山。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鼓,進軍時擊鼓,退軍時鳴金。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賞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
“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第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遍地聞笛,實際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聞”。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措語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這兩句是說,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卻是抱著馬鞍睡覺。
五、六句緊承前意,既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擊鼓,以整齊步伐,節制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符合軍中的生活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為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此兩句則就一“曉”一“宵”寫來,并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強。全篇只此兩句作對仗,嚴正的形式與嚴肅的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末兩句是說,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以上六句全寫邊疆生活的艱苦,若有怨思,末兩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里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此詩末兩句借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愿”字與“直為”,語氣斬釘截鐵,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此詩點睛結穴之處。
本詩的結尾雄壯有力,與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示如此卓絕的精神。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是因為有了前六句的鋪墊。如果一開口就豪言壯語,轉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別調佳作。
塞下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2
原文:
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注釋:
飲(yìn)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飲馬:給馬喝水。
平沙日未沒,黯(àn)黯見臨洮(táo)。
平沙:廣漠的沙原。黯黯:昏暗模糊的樣子。臨洮: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肅岷縣,以臨近洮水得名。秦筑長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長城戰”之語。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昔:一作“當”。長:一作“龍”。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hāo)。
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類雜草。
賞析: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跡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于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征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里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公元714年(開元二年)舊歷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后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里的景物和戰爭遺跡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白骨”是戰死者的尸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彌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里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這里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里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塞下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塞下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10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02
《塞下曲》原文及翻譯賞析10-20
塞下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3-20
《塞下曲》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塞下曲》王昌齡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熱門】塞下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
【熱】塞下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
【推薦】塞下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
塞下曲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