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南溪早春
宋代:楊萬里
還家五度見春容,長被春容惱病翁。
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
卷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當好時豐。
譯文:
還家五度見春容,長被春容惱病翁。
回家五年來,已經五度見到春天的容貌,我病且老,常被嬌艷的春光欺惱。
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
柳樹下垂的枝條末梢剛生出嫩綠的葉片,幾枝上伸的桃枝上初綻嫣紅的花苞。
卷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
珠簾高卷,亭館內融融春暉怡我心懷,拄杖出游,山水間款款春風令人醉倒。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當好時豐。
新年早春時節恰逢春雨豐足,去年雖好,卻難及今年興榮。
注釋:
還家五度見春容,長被春容惱病翁。
南溪:詩人故鄉吉水塘村前一道小溪,詩人即筑室于溪畔。春容:猶言春光。
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shāo)紅。
惱:使煩惱。病翁:作者自指。
卷簾亭館酣(hān)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
酣酣:艷盛貌。款款:徐徐柔和貌。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當好時豐。
好時豐:好年成。
賞析:
此詩為詩人晚年退職家居期間所作,首聯扣合題目,概述還家五年來的景況;頷聯寫柳綠桃紅的早春景色;頸聯寫衰翁在早春時節靜居亭館與漫步溪山的感受;尾聯以春雨兆豐年收結。此詩用詞通俗生動又富有理趣。
首聯扣合題目,概述還家五年來的景況。春容的鮮妍與病翁的衰老適成對照,所以說“春容惱病翁”。嘆老中隱藏著不服老的情緒。這正是詩人雖年已衰暮,卻仍然熱愛早春景色的原因。以下兩聯,即寫衰翁眼中的春容。
頷聯寫柳綠桃紅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綠時,總是首先從下垂的枝條末梢部分開始,故說“垂處綠”;而小桃花初綻時,也總是首先從上伸的枝條末端開始,故說“末梢紅”。下來,上去,分寫柳條桃枝的特點;“垂處綠”,“末梢紅”,則正是他們在春天到來時的顯著變化。這兩句觀察細致,造語新穎,緊扣題目“早春"寫出“動人春色不須多”的特點。
頸聯寫衰翁在早春時節靜居亭館與漫步溪山的感受。在華美的'亭館中,珠簾高卷,濃盛的春光映射著,滿室充滿了溫煦的春暉和熏人的春意;拄著拐杖,在溪山郊野間放步漫游,迎面吹來了徐徐的春風。這一聯將早春的暖日和風與衰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動結合起來寫,傳出了融洽的春意。“酣酣”、“款款”使人感到舒適欲醉。
尾聯轉筆,以春雨兆豐年收結,進入新年之后,新雨下得很足,看來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雖豐收,恐怕還算不上最好的年景。"更入新年”點早春。這個結尾,說明“衰翁”所醉心的并不僅僅是美好的春容,而且關切著民生榮悴。從藝術角度看,可能失之平直,但從思想內容看,卻轉出新意。
以衰翁寫早春,本極易流于頹唐。這首詩的一個好處,正在于無頹唐之態,春天的色彩、活力、希望,都表現得相當充分。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2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
宋代:歐陽修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
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
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譯文: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
楚地的景色,眼睛力所能及看到的何止千里,遙遠的路途讓行人何其的苦楚。
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
春日的樹木煥發生機,遇見北歸的一群群大雁,接待官員的驛站,傳來山中鴉鳥的陣陣叫聲。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
春色悄然拂過河邊的青草,水面上開著一片槎花。
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春風吹來,暫且飲上一杯酒,新的一年只能獨自思念著遠方的親朋。
注釋: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shē)。
楚:古代楚國范圍很廣,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以及四川、廣西、陜西三省的一部分。后來所謂“楚”,常常泛指南方的廣大地區。賒:遙遠。
芳林逢旅雁,候館噪(zào)山鴉。
芳林:出自《初學記》,是春日的樹木的意思。旅雁:指南飛或北歸的雁群。候館:供瞭望用的小樓;泛指接待過往官員或外國使者的驛館。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chá)。
槎:槎,木筏,這里指水生植物。
東風一樽(zūn)酒,新歲獨思家。
新歲:新年。
賞析:
一首羈旅詩,描繪的是早春時候詩人正趕去南方的路上,想起以往在洛陽做官時結識的朋友,看到美麗的早春景物,不由得借景抒情,寫了這首詩。襯托出詩人游子的孤獨以及對親友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極目千里,所看到的樹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國的范圍之內。遠行的.人最怕望不到邊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卻正有千里之遙。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我這個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擔憂這遙遠的路程啊(何苦賒)! “賒”遙遠的意思。在九百多年前,人們出門,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是船和馬,多數人得靠徒步行走;要走千里路程,可不是一容易的事。知道這情況,這們才能理解為什么“窮千里”,就這樣“何苦賒”了。
在古時候,離家遠行是很容易產生孤寂的感覺的,第二聯正是寫這種感覺:走近散發出芳香的樹時,正好看到北歸的大雁;到了行人宿夜的旅店(候館),又聽到山里的烏鴉亂叫(噪)的聲音。雁是一種候鳥,冬天飛到南方,春天又飛回北方,到處漂泊。在外旅行的人,見到大雁,常常會觸發自己孤獨流浪的離愁。何況這雁在春天又是向北飛,而他卻要往南行,這一對比,便更增加了他有家不能歸的感慨了。一天走累了,本想在旅店好好歇一下,卻又聽到烏鴉煩人的叫聲,心情怎么能平靜下來呢?
走了一段陸路,又改換成水路。第三聯寫在水路看到的景象:春意已進入到河邊的青草,也就是說,青草已經抽芽,長出來了,帶來了春天的氣息;水上植物也已經開了花,就在木筏的邊上。河邊水上的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沒有那種閑情逸致來欣賞這良辰美景;相反地,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離愁;不能同親友共賞,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虛設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靜。他在想什么呢?
最后一聯說,迎著春天的東風,喝上一杯悶酒,在這新年到來的時候,我只是想著家鄉。逢年過節,一般都要同家人團聚,共賀新春。可是他在新春的時候,還要在外地長途跋涉,哪有心思去欣賞春天的美好景色呢?新年只能使他更加想念家鄉了。
整首詩被首聯的一個“苦”字奠定了基調,以下的景物描寫,無不透露出作者的情感來。早春景物雖然優美,可離家遠行的詩人沒有心思去欣賞春天的美好景色,相反地,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離愁。作者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把對親友的思念以及自己漂泊孤獨之情,都借助一杯酒釋然自己內心的愁苦。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3
此詩是通過梅來的,因為梅在開得最早。首句之早。“南枝”,因為向陽,所以南枝上的梅最早開放。“才放”,剛剛開放,也是說開得早。“兩三”,只開了兩三朵,還是說開得早。
次句寫香色。“里”仍然說明開之早,因為到來了,稍晚一點,就沒有了。“吟香弄粉”是說詩人在中仔細吟誦與賞玩著梅的香氣以及蕊、瓣的形狀與顏色,這四個字顯然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些”雖無實在意義,但是起了押韻的作用。
后兩句開放的'環境,它們顯然化用了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中的名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創造出一種朦朧美,同時又將、、煙、月、水、沙連成一片。詩人不僅欣賞梅,也欣賞了梅周圍詩情畫意的環境。換句話說,詩人在詩情畫意的環境里欣賞梅,會別有一番情趣。這兩句在對仗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不僅三、四兩句相互之間對得非常工整,而且各句又采用了句中對的形式,這就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宋陶岳《五代史補》卷三說了個一字師的:“時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里,昨夜數枝開。’谷笑謂曰:‘數枝非早也,不如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從強調“早”的角度來說,鄭谷無疑是正確的,但不一定符合實際情況。從欣賞梅的角度看“南枝才放兩三枝”既強調了“早”,同時更有觀賞價值,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所以此詩也自有它的力。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4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44卷。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對春天來臨時生機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欣悅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門,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原文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作者: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注釋
①早春:指長慶三年早春。參見王元啟《讀韓紀疑)。
②天街:長安宮城承天門南有南北大街,稱承天門街,街東西皆百僚廨署。《中朝故事》:“天街兩畔槐樹,俗號為槐衙。”參見(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③煙:全詩校:“一作花。”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翻譯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早春。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雖然時間不長,但此時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鎮州(今河北正定)藩鎮叛亂,韓愈奉命前往宣撫,說服叛軍,平息了一場叛亂。穆宗非常高興,把他從兵部侍郎任上調為吏部侍郎。在文學方面,他早已聲名大振。同時在復興儒學的事業中,他也卓有建樹。因此,雖然年近花甲,卻不因歲月如流而悲傷,而是興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大約韓愈約張籍游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于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游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賞析
詩人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這一句是全篇中的絕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長安,冬天未過,春天還未來臨。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來了,最初的春草芽兒就冒出來了,作者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作者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作者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來的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后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繁體對照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5
原文:
早春野望
唐代: 王勃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譯文: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江面上空曠無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濤,一波高過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綠。
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我獨自一人在異地他鄉極目遠望,看見江邊紅花綠樹掩映著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釋: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xiù)青。
曠:空闊。潮:定時漲落的波濤,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岫:山峰。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有“云無心而出岫”之句。
他鄉臨睨(nì)極,花柳映邊亭。
邊亭:報警的烽火臺,晉張景陽《雜詩十首》有 “長鎊鳴鞘中,烽火列邊亭”。
賞析:
此詩描寫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現游子淡淡的思鄉之情。一句寫水,初春氣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曠寬闊了,是橫寫。二句寫山,青山蒼翠,一片碧綠,是縱寫。前兩句詩描寫“江曠”、“山長”之景,雄渾闊大,氣象萬千,為詩歌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后兩句詩突出“他鄉”二字,在天長地闊的春光中,詩人獨自一人在異地他鄉面對,此情此景類似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三、四句進一步寫遠望,特意點出“他鄉”,后邊才有了驛道“長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時節,也是游子思鄉的最甚時節,何況又在早晨。詩寫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詩與杜甫的另外一首詩相似:“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杜甫漂泊他鄉,望著眼前迷人的春景,思鄉之情越發強烈,不禁發出春將歸去,而人無歸期的感嘆。同樣的感慨也出現在王勃的詩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較含蓄,他只是客觀地、不動聲色地描寫春潮、青岫、花樹、邊亭,但身在他鄉的羈客面對此景時的慨嘆,表現十分明顯。因此杜甫的感嘆也是王勃詩中的潛臺詞。
這首小詩沒有細致的動態描寫,詩人只是縱目遠望,以描寫遠景的方式描寫春光。詩渾厚開闊的'氣勢,充滿著淡淡的鄉愁。此詩作者表現手法高明,詩人野望,首先看見江湖,青岫,但這不是野望的最終目的,因而詩人就登高極目瞭望,望見的只有“花樹映邊亭”。詩人并沒有直接提到思鄉,只是描寫了一望再望,可是思鄉已從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間里反映出來了。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14
早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范例3篇)09-20
早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3-23
早春原文翻譯賞析10-27
《早春》韓愈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7-31
南湖早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3-12
早春原文翻譯賞析(推薦)12-31
《南湖早春》原文翻譯及賞析10-24
《城東早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5-21
《南湖早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