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觀教案

時間:2022-03-14 17:26:06 教案 我要投稿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歡迎大家分享。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1

  一、導入

  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占有極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極為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后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學創作、藝術創作,今天我們欣賞一首宋詞《踏莎行》(秦觀),初步領略一下宋詞的魅力。

  (展示教學目標)

  二、關于詞牌名

  踏莎(suo)行:詞牌名,詞調的名稱叫詞牌。詞調指詞的腔調,即詞所依據的樂曲,它決定著詞的篇幅和字數,《踏莎行》,58字。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展示)

  四、朗讀

  學生朗讀,指出韻(壓韻)、律(格律對稱)之美(形式的美)

  五、進入賞析

  1、請快速閱讀頁下注釋,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提問:讀完這首詞的上片有何感受?

  (學生自主回答)寂寞凄冷

  3、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凄冷”的詞語(書上標出)

  失、迷、斷、孤、寒、暮

  4、請參照上片詞句內容,使用這幾個詞語,發揮想象,寫一段現代歌詞,表現作者的處境。(目的:改變翻譯的做法,用再創作的方法來理解古詞的意思,是創新嗎?)(多媒體展示問題)

  學生活動并展示,相互評價(評價要點:用了幾個詞語?意思表達完整、準確嗎?)

  (多媒體展示)參考:霧茫茫、月朦朧,

  我在寒夜之中,

  無法入睡,

  迷失在暮色里,

  孤單一人,望斷秋水,

  杜鵑聲聲,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但何處是家鄉?

  5、再次朗讀、熟讀成誦。

  6、下片中“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修辭手法?

  表達友情和親情的傳遞

  對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增添韻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親情在傳遞,但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為什么有這樣的心情?

  恨:遠謫之恨(抓住關鍵詞語)

  討論后明確:自己被貶謫,身在遠方,寂寞凄冷,友情和親情在傳遞勾起了強烈的思鄉懷舊之情,但卻有家難歸,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無重數:多、深(直白)

  砌:深重、堅固(深刻)

  9、一個人愛恨到了極點,一般會有怎樣的表達?(提示:蒼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謂恨到極點,那么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釋放的?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注釋“對無情之天地造物,發出究詰(jie)和呼號。)

  明確:作者也不例外,他把無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發出天問,以此宣泄、釋放個人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處境困難)則反(同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壇怛(da,憂傷),未嘗不呼父母也。(司馬遷《屈原列傳》)

  10、請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上片—寂寞凄冷實難耐

  下片—遠謫之恨向天問

  六、小結:韻律美、詞句美、意境美(多媒體展示)

  七、作業:完成“下片”的歌詞創作

  教學反思

  1、詩詞是主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對詩詞的理解、感悟需要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時間很短,對內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夠深入。

  2、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情感態度單純,對于思鄉懷舊之情缺少人生體驗,教師對于學生情感的啟迪、學習興趣的引導缺少經驗和手段。

  3、對古代詩詞的研究不深導致拓展不夠,對于賞析詩詞的美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局促感,缺少說服力,本課只能定位在初步領略。

  4、有些環節處理簡單、粗糙,朗讀為了讀而讀,情感的引導不夠,朗讀沒有釋放出的應有的情緒。歌詞的創作,沒有給出標準,操作性不強,學生感興趣但下筆較難,示范在后面,意義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人抒發的惆悵憂愁的心情;

  2、鑒賞詞中名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鑒賞這首詞的清麗的語言,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家作品、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后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在北宋詞人中,存詞數量僅次于蘇軾。賀鑄也是跟蘇門關系密切的北宋婉約派名家之一。賀鑄詞的風格多樣,其中有少數豪放詞,可視為蘇軾豪放詞的繼響,南宋愛國詞的先聲。有詞集《東山詞》、詩集《慶湖遺老集》。

  二、多種方式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

  三、詩歌鑒賞

  1、解釋詞語

  凌波:形容麗人步履輕盈之態。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錦瑟華年:美好的青春年華。

  衡皋:長滿香草的水邊高地。

  彩筆:代指文才。據《南史、江淹傳》載,齊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筆,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來他夢見郭鏷來向自己討回了那支五色筆,作詩就再也沒有佳句了。

  2、翻譯詩歌

  凌波仙子邁著輕盈的步伐卻不過橫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發著芳香的塵埃遠去。她正當美好的青春年華有誰陪她共度?橋頭映月庭院花樹,雕花窗戶朱漆重門,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處。

  飛云緩緩漂浮,芳草叢生的水邊已降臨夜幕,我揮彩筆題寫相思斷腸的詩句。若問這閑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煙霧凄迷,滿城隨風亂舞的柳絮,梅子黃熟時節漫空的綿綿細雨。

  3、個性賞析

  詞的上闋是如何體現虛實相生的?

  開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賦》之典故,用“不過”“目送”“去”實寫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隨其芳綜,目送她的身影越來越遠。基于這種可望不可及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虛寫這位佳人是怎樣生活的,也許她住在幽雅富麗的香閨中,美好的年華無人與共,只有春風知道她的傷感。

  詞的下闋作者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結句,甚是為人稱道,試簡要分析詞人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詞人用了三個比喻,即博喻。

  (2)、抒發了詞人因思慕而引起的無限愁思。

  (3)、生動的將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情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煙草、風絮、梅雨),寫出了愁之多,愁之廣。

  這三種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復合在同一畫面上,天地迷茫,色調灰暗,恰好與身處其間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詞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連用三個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強烈的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本質特征。

  名家評點

  沈謙《填詞雜說》:“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瑣碎為妙。”

  唐詩宋詞中寫詞的名句

  杜甫:憂端如山來,澒淚不可掇

  趙嘏: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

  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秦觀:落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再讀詩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寫相思之情,實質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閑愁’。”(《宋詞賞析》)的見解。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佳人獨居深院,虛度年華,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無人能到,自己當然也無從寄予相思相惜之情,這完全與詞人沉淪下潦,一輩子不被人知曉的情況相吻合。

  結語

  此詞問世后被譽為“絕唱”,作者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詞以望美人不來發端,抒寫詩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開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筆觸寫作者傾心的美人凌波而來,卻又中道折回,踏塵而去,直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錦瑟”句是作者對美人的無限關切的詢問,其中或許寓有自嘆盛年不遇之意。“月橋”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麗,而將兩情睽隔的悵惘滲透其中。“試問”以下四句以提問呼起,然后疊用三個精警、新奇、又稍帶夸張的復合式比喻,極寫“閑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廣,不可消釋,是化虛為實,靈光獨運之筆,宜乎前人贊賞備至。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相關文章:

踏莎行 秦觀 教案08-28

《踏莎行》秦觀教案2篇02-17

秦觀寫的踏莎行教案11-21

秦觀詩人 踏莎行09-05

踏莎行 秦觀 鑒賞11-13

秦觀的踏莎行11-11

踏莎行秦觀背景11-03

秦觀《踏莎行》賞析10-18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觀08-28

《踏莎行》秦觀閱讀答案10-18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第一页A∨在线 | 亚洲国产天堂女人午夜看片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日本欧美视频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