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師的專業自覺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22 15:00:0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提升教師的專業自覺的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卻常常處于“被反思”的境地。以園本教研為例,執教者說課后,常常會自覺地等待著來自他人的評價,這里的他人包括同伴、園長。尤其當園長發表觀點后,不管園長評得在不在理、到不到位,執教者大多會“照單全收”。究其原因:教師與園長之間的話語權不平等,教師缺乏一種安全感,怕自己說錯或者表達的觀點與園長不一致,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被反思”“被評價”,使教學后的反思成為了權威的“獨自”,專業的自主性、反思的獨立性受到抑制。

提升教師的專業自覺的教學反思

  這種現狀亟待改善。作為一名園長,我常常會思考,教師的專業發展貴在自覺,如何確立教師作為反思主體的意識,自己發現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從“獨白”到“對話”或許是一種有效的對策。

  小Z老師是一名有著5年教齡的青年教師。在我眼中,她聰慧有余、自信不足。這天,她執教大班數學游戲“站圈”,邀請我去看課。

  小Z老師對本次游戲活動設定的目標是:

  1.發現人和人之間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之處,能從多個角度進行分類,并嘗試說出理由。

  2.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商量與合作。

  預設的玩法是:

  1.全體幼兒分成A、B兩隊進行競賽。 A隊幼兒先商量,然后按某一不同特征將隊員分成兩組,分別站在紅圈和綠圈中。 B隊幼兒則仔細觀察,找找站在兩個圈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猜出A隊是按什么特征來站圈的。

  2.兩隊輪換,B隊站圈,A隊猜。一輪游戲結束后再開始新一輪的游戲。

  設定的游戲規則是:

  猜對得1分,猜錯或重復另一隊已出現過的“不同”不得分。

  游戲進行中,兩隊出現了2比1的比分,A隊領先。這時,輪到B隊尋找“不同”,當A隊的隊員分別站入兩個圈后,B隊的隊員觀察后開始猜測:

  “你們是按頭發長和短的不同來站圈的。”

  “不對! ”A隊隊員回答。

  “噢,你們是按衣服上有沒有領子來站圈的。”

  “也不對! ”A隊隊員得意地回答。

  一連兩次猜錯,B隊隊員再一次仔細地打量兩個圈里的A隊隊員。

  現場鴉雀無聲。

  孩子究竟是按什么不同來站圈的呢?我也納悶了,視線在兩個圈的孩子間游走,我極力想發現其中的“秘密刀。

  第三次猜測也以失敗告終,小Z老師詢問A隊隊員:“你們到底是按照什么不同來站圈的呀?”

  “告訴你們吧,我們是按衣服顏色的不同來站圈的,衣服上有粉紅色的人站紅圈,衣服上有藍顏色的人站綠圈。”菲菲得意地說出了答案。

  話音剛落,B隊的成成馬上激動地沖到前面,用手指著綠圈中的佳佳說:“錯,錯,錯!你們看,佳佳衣服上也有粉紅色呀!”

  大家朝成成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佳佳藍色的裙子上繡著一朵朵粉紅色的花。

  “耶!”B隊隊員歡呼起來。

  菲菲反應極快,提議:“那讓佳佳一只腳站在紅圈里,另一只腳站在綠圈里吧!”

  這個急中生智的辦法真不簡單!好聰明的菲菲!我情不自禁地為她叫好。

  可是,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小Z老師并沒有回應菲菲的建議。

  哎!青年教師的教育機智欠佳,互動回應缺乏策略。我心里暗暗嘀咕:小Z老師錯過了幼兒閃現出的智慧火花,實在是太可惜了!

  游戲依舊繼續著,之后沒有再生枝節,按照小Z老師預先的設計一步步順利地進行著,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游戲結束后,小Z老師滿臉笑意,看來對自己的執教很滿意。我和小Z老師就游戲中的小插曲開始了對話。

  “菲菲提出的建議,你聽見嗎?”

  小Z老師不緊不慢地答道:“聽見了。”

  聽見了為什么沒有反應?你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一次促進孩子積極思維的機會?質疑一個個快速地在我的腦海中閃過,差點就從嘴里蹦了出來,要冷靜,別激動!我一個勁提醒自己,如果我的想法一旦脫口而出,必定會阻礙小Z老師的自我反思。

  我們常常說孩子能想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想。同樣,教師能思考的問題,也應該讓教師自己思考。于是,我決定暫時不擺觀點,先聽聽小Z老師自己是怎么想的。

  我放慢了語速,平靜地問道:“那你為什么不回應菲菲的提議呢?”

  小Z老師告訴我:“當時我聽到菲菲說的是‘站在兩個圈的中間’,我想,如果孩子既不站在紅圈,也不站在綠圈,而是站在兩個圈中間的話,游戲就玩不下去了,因為游戲的玩法是按某一個‘不同’來站圈,運用的是按某個特征分類的關鍵經驗,所以當時我沒有回應她。”

  顯然,小Z老師執教時,緊扣的是“分類刀這一關鍵經驗,當她判斷菲菲的提議不屬于今天游戲所要達成的目標時,選擇了不予回應。這是她基于游戲目標的價值判斷做出的行為。

  “哦,原來你是這么想的,但是我聽到菲菲并不是這么說的,這樣吧,你今天回家先去看一遍當時的錄像,聽聽菲菲到底是怎么說的?如果讓你當場回應的話,你會怎么做?等你看好了、想好了,我們再來討論。”

  小Z老師當場聽到的菲菲的提議與旁觀者聽到的有出入,如果她聽清楚孩子的話,她會如何做呢?是回應還是不回應?如果回應的話,又會說些什么呢?她到底能不能看出端倪,悟出一些什么來呢?我決定耐心等候,并拭目以待。

  第二天,小Z老師來找我,這一次,她顯然是有備而來的。

  小Z老師略顯緊張地說:“我看了一遍錄像,菲菲當時說的是‘那讓佳佳一只腳站在紅圈里,另一只腳站在綠圈里吧’。”

  “如果讓你當場回應,你會怎么做呢?”我追問她。

  小Z老師依舊有點緊張:“菲菲這個分法其實超出了我預設的分類目標,她可能認為佳佳身上的裙子既有粉紅色,又有藍色,站在兩個圈的中間才是最正確的做法,這個提議涉及到了交集,但交集是大班下學期的內容,現場只有她一個人這么分,而且她的分類方法其他孩子不一定理解和認同。你覺得我應該怎么回應呢?”

  她的判斷沒錯,這說明她對分類內容序列的把握是到位的,一個孩子的經驗并不等于全部孩子的經驗,這話也在理。小Z老師的言下之意是,不回應是最好的辦法。好一個小Z老師,把皮球扔給我了!

  “不理睬菲菲是個最簡單的辦法,反正也不影響游戲的進程,對吧?”我笑著說,“但是如果回應,大多數孩子的認知還沒有達到與菲菲相同的水平,確實不一定能獲得好的效果。對此,我也沒有現成的答案。不如,我們去問問大家,看看他們有什么想法。”我還是沒有急著把答案和盤托出。

  要機智地運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把握好回應的度,是小Z老師在活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是她當前需要提升的專業能力。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將有助于小Z老師提高對數學教育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之價值的認同。我決定把這個問題拋給大家,讓同伴的互助促進小Z老師進一步的反思。

  教研活動時,全體教師觀摩了小Z老師的教學活動錄像后,圍繞“該不該當場回應菲菲的提議”進行了討論。討論很熱烈:一部分教師的想法和小Z老師相同,認為并不需要當場回應;另一部分教師則認為,應該回應,理由是:對菲菲提議的分析與揭示一方面有助于保護和鼓勵菲菲思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激活更多孩子的思維,讓他們嘗試去理解菲菲的想法,并做出思考和判斷。讓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產生質疑、拓展思路、解決問題,這不正是我們開展數學教育的價值所在嗎?

  小Z老師在聽取了兩方面的意見后,認同了“回應派”,但如何才能做出適宜的回應呢?她表示,得再好好琢磨琢磨。

  這次集體研討為小Z老師上了生動的一課。由于時間有限,大家并沒有充分地探討回應的策略,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刀,這個難題還得靠小Z老師自己來解決。我們相約,等她想好了再交流。

  又過了一周,小Z老師興高采烈地來找我。

  小Z老師微笑著說:“我想到了一個回應的辦法,你聽聽看,我的辦法好不好。”

  我流露出贊許的神情:“這么快就想到辦法啦?說來聽聽。”

  小Z老師娓娓道來:“先讓菲菲來解釋一下,什么叫‘一只腳站在紅圈里,另一只腳站在綠圈里’,從她的.解釋中,我可以判斷她的提議是否涉及到交集。”

  “對哦,先要知道菲菲到底是怎么想的,讓她把想法說出來,這很重要!”我也表示贊同。

  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讓孩子的內部思維外化,是了解、理解孩子的關鍵。小Z老師,你真棒!我由衷地為她的進步感到高興。

  小Z老師繼續說:“如果菲菲是因為佳佳的衣服兼具粉紅和藍兩種不同顏色而提議的話,我就會讓其他孩子來說,覺得菲菲的提議有沒有道理,是否贊同。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菲菲的提議,我可以把兩個圈往里拉,使紅圈和綠圈交叉,形成第三個圈,讓大家來說說,佳佳應該站在哪里,為什么?我想,當孩子直觀地看到兩個圈拉攏、交叉后,可能會提出,佳佳應該站在兩個圈圈交叉后的空地上,因為佳佳衣服上既有粉紅色,又有藍色。”

  我的眼里流露出欣賞的目光。

  小Z老師是個富有熱情和智慧的青年教師,她的想法比我原先設想的更直觀,也更容易幫助孩子理解交集的意義,真是了不起啊!

  我表揚她:“你的這個輔助動作能直觀地幫助孩子理解,有創意!”

  小Z老師感受到了我的欣喜,變得更自信了,她接著說道:“在解決了這個小插曲后,我還要引導孩子按照游戲的玩法繼續玩下去,這樣既解決了菲菲生成的問題,又強化了孩子仔細觀察、尋找不同的意識。”

  我繼續鼓勵小Z老師:“你的回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欣賞并認同,希望你今后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想法,使師生互動的教育機智更成熟,讓孩子的思維獲得更充分的發展。”

  我很慶幸,沒有以自己的想法來替代小Z老師的思考。別小瞧了青年教師,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我和小Z老師關于“站圈”活動的教學反思的對話就此告一段落,對話的過程不僅推進了小Z老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對我而言也是一次生動的教育:

  1.不要妄做教師反思的“代言人”

  在行政管理方面,園長的職位高于教師,但在專業發展方面,教師與園長享有同等的權利,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因此,在就專業問題而展開的討論中,“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應該是教師自己的事。無論是與同行的對話還是與園長的對話,最終都需要教師自己反思、體悟才能觸發理念的變化和行為的優化,園長切莫做教師的“代言人”,要放手讓教師思考、發現并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當然,青年教師對自我實踐的反思可能不到位,具體表現為:發現問題的敏銳度較弱,解決問題缺乏適宜的方法。但是,這并不能成為他們“被反思”的理由,相反,越是反思不到位,越是要解放他們的頭腦,通過引導、啟發,鼓勵他們緊咬問題不松口,不斷否定與超越原來的想法,形成獨立思考、判斷的反思能力。因為,與反思的結果相比,不斷主動思考,經歷徘徊、搖擺,最終釋懷的過程更重要、更可貴!

  2.要學會做教師思想的“接生婆”

  專業發展貴在自覺。在園本教研中有三個要素: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個人反思指向主體,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指向客體,只有這三個要素協同作用,才能真正促進教師教育行為的優化,而對話則是連接主客體的紐帶。作為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他人”,園長要善用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思想,循循善誘而非一錘定音,在平等的對話中傾聽、理解教師對教育價值的理解與認識。當教師有困惑、方向未明時,園長能耐心等待,為教師持續、深入的思考留出充分的時間,并運用提問、追問等策略引導教師積極開展與自我的對話,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聚焦問題、解決問題。

  “獨自”或“對話”,“授人以魚”或“授人以漁”,如何把握適宜的度,這也是園長說話的藝術和要旨。

【提升教師的專業自覺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師在自覺反思中學會教學12-05

《自覺維護正義》教學反思11-22

自覺維護正義教學反思05-29

自覺維護正義教學反思01-27

《自覺維護正義》教學反思范文11-13

《自覺維護正義》教學反思范文11-29

《自覺維護正義》教學反思匯總02-20

提升能力教學反思04-19

教學反思與教師的專業發展08-22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 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 |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