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中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17 14:43:2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高中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欣賞古典詩歌,對古典詩進行審美性解讀。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分析重點詩句,了解詩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3、了解《飲酒》一詩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征。

  4、了解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詩的一般特征。

  二、教學重點:

  了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征。

  三、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切體味及其情感表現特征。

  四、教學方法:

  1、朗讀:①學生各自讀②齊讀。

  2、提問:用提問方式設計課程講讀。

  五、課前作業:

  學生查找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學設計:

  兩個目標:一是體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詩意境;二是如何從寫作角度展現本詩的審美性。

  1、導入新課。

  我國詩歌,有許多題材分類。比如以前學到過的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題材的詩歌——田園詩。它是由東晉的陶淵明開創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

  2、學生反復朗讀,把握語調、語氣和節奏。初步了解詩的內容。

  ⑴學生各自讀。

  ⑵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⑶按分析的節奏、語調、語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處理字詞。

  讓學生挑出不會的字詞。

  結廬:結,建造、構建。廬,這里指簡陋的居室。結廬就是建造簡陋的居室,這里指居住在此。

  爾:代詞,這樣,指上句。

  遠:此處為動詞,當遠離講。

  見:指不經意看見。

  山氣: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與:共同、一道。

  4、學習課文。

  ⑴第一段

  ①提問:前四句怎么理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②第一層描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⑵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院中東邊的籬笆下,詩人正在專心聚志悠閑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頭,悠遠的南山無意出現在眼前,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仿佛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這兩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形象。體現了作者超脫塵俗、熱愛自然的情感。(營造了一種和平靜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

  “見”是無意中看見,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其中含有人與物融為一體的感覺,用“見”追求的是一種無意為之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沒有“見”的表達效果好。

  ③“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有何關系?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陽下更加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如果沒有悟出這個理,哪會有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這個“理”,正好為“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里。

  ④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⑶、藝術特色

  敘事、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一、二句敘事,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將景、情、理融為一體,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里。

  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蘊含著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七、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建構了一個遠離塵世、恬淡、悠然的田園意境,表達了作者歸隱的情感。這也是當時士大夫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

  八、作業:

  1、背誦《飲酒》

  2、找出陶淵明其它的一些詩與這首詩做比較,體味是人的表達的`情感,試著寫一遍讀后感。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何為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為什么新聞姓“新”而不信“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特點:真實(本質)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關于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后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么?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么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設計12-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案03-02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案03-02

將進酒教學設計高中語文12-21

高中語文《將進酒》教學設計11-20

高中語文《鄉愁》的教學設計12-28

高中語文課《離騷》教學設計10-07

高中語文必修2教學設計:《離騷》10-30

高中語文《雨巷》的教學設計07-28

關于高中語文《雨巷》教學設計12-21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v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 制服丝袜亚洲经典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