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精選23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同學們,如果說在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之下,大凡事物總是現在的比過去的好的話,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藝術的某些方面,有沒有與一般規律相反的情況呢?(這樣一來一往的問答,并不難引導學生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羅馬為代表的雕塑,比如據說維娜斯女神的斷臂今人就無法設想能夠補得很好,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寫出當時那樣的水平的。然后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讓大家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以較高的水平先把課文誦讀一遍。
三、承接第二單元所學的“理清思路”理論,實際上也就是本課后面的練習題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而實際上等于在熟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說“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的問題;
第二自然段是說“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問題;
第三自然段是說“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
第四自然段是說“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進攻的原因”。
在上面問答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
四、讓學生在已經看過課本中注釋的情況下提一提文中還有哪些實詞的意義不清楚,還對哪些虛詞的.用法或古漢語現象不理解。這其中由學生提也好,由老師問也好。
1、第一段中兩個“于”均解為“對于”之意,兩個“軍”字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象,當“駐扎”講。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句均為古漢語中所謂省略句,即均在“軍”字之后省掉一個介詞“在”,而就這一點,已能證明古今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習慣,這對讓學生逐漸習慣看文言文是大有好處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應讓學生弄清楚:“言于”當“告訴給”講;“若使”中的“使”當“讓”講;“臣之壯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結構助詞夾在主謂結構之間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僅注釋上有“已,同‘矣’”的字樣,關鍵是要解釋這種“語氣詞連用”的古漢語現象;從“今急而求子”中不難看出,根據上下文,“而”在此只能當副詞“才”講;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當代詞“這”講,只是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順而把它整個譯作“這是”罷了;最后“然鄭亡”一句,和今意相對照,顯然是個被動句。
3、第三自然段:“夜縋而出”里的“而”強調是起前對后修飾作用的,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地”;“若亡鄭”中“亡鄭”是“亡”的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一句的注釋中雖然說明了其中的“鄙”,“邊邑”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而“遠”是形容詞活用為“遠地”的名詞用法,但整句意義的通俗理解應該是“越國以遠鄙”;“鄰之原,君之薄”中的兩個“之”直譯時,還是應當看作是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此時是起“動賓倒置”標志作用的,即意義上應看作“有何厭”;“既東封鄭”一句應強調就其直譯而言,“既”當“等到……以后”或“已經”之類意思講,“東”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名詞當狀語,譯作“向東”,“封”,名詞“疆界”,此處當動詞用,譯作“作疆界”,而“鄭”作為句子的補語,也是以名詞當狀語的形式理解的,應譯作“以鄭”,于是整句的確切直譯應該是“等到向東以鄭國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則應該讓學生承認,看過書上的有關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沒有什么可感到難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種形式背誦。比如教師先領背、分段集中背等,因為字面意思過得較為徹底了,所以背誦起來就應該相對容易。同時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表達反映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對比同樣或類似意思表現在古今語言形式的不同上,應該承認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簡意賅和音韻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這些,也正是《左傳》等的文學價值。
五、課后練習
關于多義詞辨析的題。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燭之武的游說藝術,學習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識和過人膽識。
【教學重點】
文言知識的積累、游說藝術及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與學生一道探討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點(教師板書主要內容)
板書內容:背景知識,文學知識,文言文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文言實詞、虛詞,特殊文言句式),課文朗誦及文意理解,燭之武的游說藝術及對燭之武的評價。
二、聽錄音范讀(兩遍),然后自讀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斷句。
2、勾畫文中的通假字。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整體感知文意。
三、指導識記文學知識
《左傳》(見課下注解):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指導學生關注介紹中的關鍵信息,可適當展開,如“編年體”與“國別體”“紀傳體”之比較)
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經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請學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說(悅),知(智),厭(饜)。
2、將其總列在教材上方或筆記本上。
五、講讀課文一、二段,強調對關鍵詞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講讀第一段:強調“以”“于”“軍”等詞語及狀語后置句。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歸納:大敵當前)
2、講讀第二段:
⑴ 學生中較難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⑵ 結合文句,強調“于”“使”“之”“是”等詞及省略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寫燭之武奉命出使秦軍。(歸納:臨危受命)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一、二段,小結主要內容,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二、講讀課文三、四兩段
1、講讀第三段:
⑴ 指導理解文段中的難句。
⑵ 強調“既”“越”“鄙”“焉”“為”“李”“濟”“之”“封”“闕”“以”等詞語及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句等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寫燭之武游說成功。(歸納:智退秦師)
2、講讀第四段:
強調“微”“夫”“因”“敝”“與”“武”“其”等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
明確:此段寫結果。(提示背誦此段內容)
三、齊讀全文,加強整體感知
四、探討燭之武的說辯藝術,并評價其人物
1、說辯藝術:
⑴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心實意地為對方著想。
⑵ 理由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2、人物評價:自信;有大局意識;有過人膽識。
五、作業布置
課后二、三題,做在書上。
第三課時
一、文學知識
《左傳》。
二、字:強調識記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語境
三、詞:實詞(含詞類活用)、虛詞
文言實詞:
1、晉軍函陵
2、是寡人之過也
3、越國以鄙遠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5、朝濟而夕設版焉
6、何厭之有
7、既東封鄭
8、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虛詞:
1、以:
⑴ 以其無禮于晉(因為。又:“扶蘇以數諫故”)
⑵ 敢以煩執事(用,拿。又“以亂易整,不武”)
⑶ 越國以鄙遠(表目的或結果。又如“焉用亡鄭以陪鄰”“闕秦以利晉”。)
⑷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為”連用,把……作為)
⑸ “何以戰”(憑,憑借。又:“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于徐公。(認為)
2、于:
⑴ 以其無禮于晉(對。又:“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等)
⑵ 且貳于楚也(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不譯)
⑶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進比較對象,相當于“比”)
⑷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在)
⑸ 趙氏求救于齊(介入對象。“向”)
⑹ 青取于之藍,而青于藍。(從)
3、之:
⑴ 公從之(代詞。佚之狐的建議)
⑵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無實義)
⑶ 鄰之厚,君之薄也。(結構助詞“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⑸ 送孟浩然之廣陵(動詞,到……去。又:“輟耕之壟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節助詞,無實義)
4、焉:
⑴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矣”、“呢”。)
⑵ 焉用亡鄭以陪鄰?(如何)
⑶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間焉?(句末疑問語氣。又“萬鐘于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縋而出。(表修飾。又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⑵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表承接關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濟而夕設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轉折。又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關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狀語后置句:
⑴ 以其無禮于晉
⑵ 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
2、省略句:
⑴ 辭曰
⑵ 許之
⑶ 夜縋而出
3、判斷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
⑵ 鄰之厚,君之薄也
4、賓語前置句:
⑴ 夫晉,何厭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記誦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題難點處理
七、聽讀材料(可另安排時間)
1、廣播劇剪輯:《秦晉之好》(10分鐘)
2、廣播劇剪輯:《燭之武退秦師》(11分鐘)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3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學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說”、“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設計】
1、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2、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第一課時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1、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說法不一。
2、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
4、內容:
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5、地位:
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范。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并試圖口譯全文
1、重、難點句子解釋:
⑴ 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 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⑶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不必要滅掉鄭以增加鄰邦晉的土地呢?
⑸ 假如放棄滅掉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又沒有什么害處。
⑹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⑺ 秦國受損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請學生試著完成課后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
二、本文的結構
1、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
三、人物形象
1、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2、問:第二段為什么要寫他發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3、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⑴ 長期得不到重用;
⑵ 發牢騷,真實的存在;
⑶ 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⑷ 胸有成竹,對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小)──退秦軍(伏筆)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晉聯合,貌合神離,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燭之武是希望──長期不用,辭──許之,退秦師──晉欲攻──晉退
3、詳略得當:
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經過。
五、字詞總結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異義:
⑴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詞多義:
⑴ 軍:名,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扎。
⑵ 其:代,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⑶ 焉:代,相當于“之”,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什么”;兼詞,“于何”,在哪里,“于此”,在這里;副,相當于“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完成本課 《課課練》。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4
【設計說明】
《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短小但內容豐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內容豐富體現在一文中知識點眾多,二情節精彩,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鮮明。因此,在設計課堂時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識點,又要體會燭之武的說辯藝術。我主要把握以下三點:
1、是從文章中獲得背景,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膽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讀,做到重點突出。
3、是通過寫頒獎辭這一小作文形式,讓學生對燭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最為關鍵的是內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決閱讀了卻不知道不會用材料的難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曾說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僅憑其三寸不爛就勸退敵人的百萬強師?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共同了解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傳奇人物:燭之武。
二、簡介《左傳》
三、初讀感知
1、解決生詞:
貳(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孫(páng)
2、放名家朗誦,請同學們聽清字音,聽準句讀,聽出語氣。
3、背景感知:
自由誦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個國家?并且找出三國之間的糾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明確):
涉及到了晉、秦、鄭三國。
(板書)一個三國的'簡略地圖:秦──晉──鄭
(依據: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晉鄭之間: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秦之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后果: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補充):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晉楚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師過渡)是啊,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南。在這危如累卵,命懸一線的危機時刻,燭之武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會怎么勸說?
(明確):因為之前已經讓學生在初讀感知中了解了三國的糾葛,所以學生會直接告訴秦王,之前晉國對秦國食言,點撥學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晉君聯合,想滅掉鄭國,鄭國派使者來說晉國的種種不是。那么自己會怎么想?肯定是挑撥離間,直接更見堅定自己與晉國的盟友關系,那么這樣做只會失敗不會成功。
⑵ 那燭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贏得了秦國的信任呢,請同學們齊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部分。給大家五分鐘結合課下注釋,畫出文中重要的知識點,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解決疑難):學生提問,老師點撥字詞。
譯文: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你考慮這件事。
⑶ 討論:
剛才通過串通文意了解到,燭之武也提到了晉國和秦國的過節,但是他是直接提出來的嗎?那么之前燭之武還說什么了,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己從文本譚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體分析:
①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說我們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讓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讓秦伯有一種優越感,知道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快亡國了,而他是鄭國即將的擁有者。
②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用鄭國、秦國、晉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國幫助晉國滅掉晉國,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只是給對方增強國力。讓秦伯這時清醒的看到自己的處境,讓秦伯必須重新審視一下這一場戰爭的必要性。
③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在用利益誘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過鄭國呢,我們鄭國還會提供給你們國家的往來使者所缺乏的東西,潛臺詞就是既然滅亡鄭國給你帶不來好處,而且鄭國還能幫助到你,還是放棄攻打鄭國比較劃算。
④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這時在提出秦國的同盟國也并不是那么忠誠值得信賴,用事實告訴秦國,以前晉國不就早上剛得到幫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讓秦伯和晉君之間產生隔閡。
⑤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進一步在點出晉國的貪得無厭,現在晉國得到的是鄭國,不久的將來他得到的就是秦國,這時秦伯聽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確實不堪設想,徹底打消滅掉鄭國的想法。
(總結):燭之武以退為進,讓秦伯不設防;讓事實說話,用三國地圖明確指出秦國沒有利益可圖;再點出不滅鄭國還能讓秦國受益;適時的點出晉國也是個靠不住的;更進一層指明晉國的狼子野心,讓秦伯看清攻打鄭國是對自己有害而無一利。
⑷ 最后燭之武勸說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知識點:“說”通悅,“乃”是才。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知識點:微:沒有夫人:那人因:憑借敝:損害與:結交,親赴
其:祈使還是
譯文: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2、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聽說國家危難時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評燭之武?燭之武有著怎樣的形象?
(明確):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沒有直接接受說秦的使命,而是發了發牢騷。燭之武并不是不愛國,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他只是略微對自己的懷才不遇表示不滿。作用是豐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飽滿,更真實可信。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他有著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從他與秦伯的交鋒看出他的沉穩與敏銳,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
五、作業
1、按照文言現象歸納重點知識,背誦全文。
2、結合老師補充的有關燭之武的內容,結合他的精神,給燭之武寫一段頒獎詞。
(補充):歷史上對燭之武的記載: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從其后來的表現看,此言不虛。
(示例):
燭之武,須發盡白,仍心懷天下;其貌不揚,卻機智聰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為進,步步深入,逞抱負于交鋒,息蝸爭于頃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書】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鄭
示弱臣服以退為進
亡鄭利晉曉之以弊
舍鄭利秦以利誘之
晉言無信制造隔閡
晉國無厭點醒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5
教材:
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現象
2、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如“軍、遠、鄙、東道主、行李”等。
3、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及文言語法現象
學習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如擺事實、講道理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一說
歷史上有名的口才出眾之人(如, 藺相如、諸葛亮、鄒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題
燭之武 退秦師 加一個字,使之能概括課文內容。(可填“勸、智”等)
燭之武退秦師,關鍵詞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傳》與左丘明簡介
1、聯系初中九年級《曹劌論戰》所介紹的《左傳》知識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3、《左傳》與《國語》的區別
《國語》是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寫此作時,左丘明已雙目失明,他是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四、追溯歷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晉(晉文公) 齊(齊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莊王)
晉國簡史
晉獻公 → 晉惠公(夷吾)-----朝濟而夕設版焉(得罪秦)
↘ 晉文公(重耳)-----經過鄭,鄭對之不善
↘大女兒(秦穆公夫人)
晉襄公
晉靈公(晉靈公不君 用彈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殺廚師)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串講、品析課文
1、(1-2)自然段,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用課文原句回答,并翻譯)
2、(3)自然段,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一共有五點
A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過已鄙遠,君之其難也。”(注意“執事、縋、鄙、越”等)
B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注意“舍、東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賜、許、朝、夕、濟、設、版”)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注意“何厭之有、封、肆、闕、焉、圖”)
二、思考:
分析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擺事實,哪些是講道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什么?
A和 D是擺事實
B C E 是講道理
最關鍵的一點是E 因為秦最擔心的是對方的強大而威脅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課時
一、討論: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與,不知
4、以亂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與、知、易、武”, “吾其還也”的“其”
二、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
朝、亡、厭、國、戍、夕、危、師、及、辭
三、思考并討論: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四、作業
背誦課文,并閱讀《左傳》一書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概括全文內容,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4、歸納本課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
曾有詩這樣稱贊三國時期的一員虎將:“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大家知道這員將軍是誰嗎?(張飛)張飛他在羅貫中筆下有萬夫不擋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師,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書生,他居然也能憑一己之力退敵,救國于危難。(板書課題: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國策》等;紀傳體則是司馬遷開創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比如《史記》、《漢書》等。
補充:《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講解生字、詞
氾(fan)南佚(yi)名夜縋(chui)而出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三、整體感知
(1)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問〕“侯”“伯”是什么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識?)
明確: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問〕“以”是什么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明確:“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問〕第一段中兩個“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明確:不同,前一個是“對”,后一個是“向”。
〔問〕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明確: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問〕晉侯、秦伯為什么圍攻鄭國?
明確: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問〕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明確: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于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并沒有不對的地方。
〔問〕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確:為后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部分。
(2)分析第二段:
〔問〕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么用法?怎樣翻譯?
明確: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問〕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么理解?
明確:“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問〕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明確: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寫,表現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問〕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么?
明確:鄭伯的自責表現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展部分。
(3)作業:
練習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復習第一課時內容。
(1)翻譯1.2段。
(2)背誦并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問〕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問〕“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字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后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為”還有的用法是:①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問〕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
明確:“東道主”“行李”跟現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來”則與現代漢語相同。
〔問〕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明確:“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問〕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明確: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問〕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確: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范之心。③鄭國滅亡后,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問〕“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明確: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問〕“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明確:“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于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②根據(因地制宜)
〔問〕“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問〕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評書。
五、作業:
課后練習2、3。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7
目的要求:
1、掌握《左傳》的體例和特點。
2、概括全文內容,歸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語法現象。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情形,不知大家還記得否?
如血殘陽下,有一位衣著灰褐色戰袍,胯下一匹膘壯大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將立于長板坡當陽橋頭,但見他髭須倒豎,怒目圓睜,厲聲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來與我決一死戰?”再看對面,滿山遍野,旗幟遮天,陣前一面書有斗大的“曹”字的戰旗正迎風招展。原來是曹操的軍隊列陣在此。但見對面那些戰旗被武將的斷喝亂了分寸,出現了一片慌亂。武將又大喝:“張翼德在此,誰與我決一死戰?”對面曹軍的后陣竟出現了混亂。武將見此,又大喊:“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又如何?”話音未落,只見曹軍中有一戰將(夏侯杰)墜于馬下,百萬曹軍如退潮的海水般“嘩”地退后十幾里。請問這個軍官是誰?
張飛!桃園三結義之一的張飛!對,就是張飛。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武夫的形象,喝退百萬雄師,倒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溫言細語中退卻百萬雄師,使自己的國家免于覆亡的厄運的。
二、板書課題,介紹《左傳》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它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既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詳略合宜;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春秋》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三、分析課文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且兩國軍隊分地駐扎,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提供了條件,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2、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諫,誠懇負責,勇于自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3、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4、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1)以退為進;(2)曉之以弊;(3)許之以利;(4)巧施離間。
5、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
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6、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語句回答)
從本題和第4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特點?這對你有何啟示?
提示:
(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亦然。
7、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
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8、拓展激趣: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相信同學們會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9、階段小結: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于轉危為安。
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四、人物形象分析
1、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結合原文語句分析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2、燭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師的?
先討秦歡心——以退為進;陳亡鄭利晉——以害動秦;
主存鄭利秦——以利誘秦;責晉貪不義——大功告成。
本文寫的是鄭國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勢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燭之武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見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據理質問,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態,動之以“利”,曉之以“理”,終于使趨“利”而來的秦兵,不僅立即避患而“退”,還反過來“與鄭人盟”,派軍隊留守鄭國,幫助鄭國抗晉。
秦國為什么要行軍千里,與晉國合打鄭國呢?理由很簡單:為了一個“利”字。既然秦國是為“利”而來,那么,燭之武便迎合其心理,從為秦國利益著想的.角度,力勸秦國退兵,點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國國君。
第一,“亡鄭”于秦無利可圖。“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秦在西,鄭在東,中間隔著晉國,秦要跨越晉國,把鄭國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作為自己的邊邑,這是很難辦到的。“亡鄭”之后,鄭國的土地不為秦所得,反為晉所有,結果是“鄰之厚,君之薄也”,從而提醒秦國不可“亡鄭以陪鄰”。
第二,“舍鄭”于秦可得實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鄭”,就是放棄攻打,不滅鄭。這是燭之武從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議。鄭國在秦國的東方,以此可作為“東道主”,那么秦國使者往來,遇到資糧不足,鄭國便可盡地主之誼,給予供給,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晉君不可信。20年前,晉公子夷吾流亡時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幫助他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所以說,“君嘗為晉君賜矣”。當時,夷吾曾把晉的焦、瑕二邑許給秦國,作為酬謝。但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設版筑城,修建工事,與秦國對抗。晉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與之共事,決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損秦利晉不可為。晉君欲壑難填,已經在東邊向鄭國開
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邊開拓,“若不闕秦”到那里取利呢?從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損秦以利晉”的蠢事。
春秋無義戰。燭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晉聯盟,說退秦師,又保全了鄭國的利益。
五、文言知識梳理:
(一)古今異義詞
(1)行李: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帶的包裹
(2)夫人: 古義:那人 今義:妻子的尊稱
(3)以為: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4)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義:請客的主人
(5)去: 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的動作
(二)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2)既東封鄭 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封,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疆
(3)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作為邊疆,把…作為邊境
(4)與鄭人盟 盟,名詞活用作動詞,訂立盟約
(5)退秦師 退,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撤軍、退兵
(6)闕秦以利晉 利,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到好處
(7)越國以鄙遠 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偏遠的地方
(8)若不闕秦 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虧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動詞,擴張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動詞,損害
(1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三)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句:
①以其無禮于晉 于晉無禮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貳于楚也 且于楚貳也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 于鄭伯言
2、賓語前置句:
①何厭之有? ②有何厭?
3、省略句:
①晉軍函陵 晉軍(于)函陵
②敢以煩執事 敢以(之)煩執事
③辭曰:臣之壯也 (燭之武)辭曰
六、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1、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
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
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
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本文敘事波瀾起伏,請結合課文,談談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文章開頭寫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鄭伯的自責,又使故事有了轉機,增添了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文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
課文就是這樣有張有弛,曲折有致,生動活潑,頗具感染力。
3、敘寫戰爭是《左傳》所長,應對辭令也是《左傳》中富有文學意味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諸侯國往來頻繁,使臣是否善于辭令,不但關系到個人的榮辱,而且關系到國家安危。本文是記述、表現辭令的名篇,全部說辭僅125字,卻從四個不同角度,縱橫捭闔,將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盡致。燭之武緊緊抓住秦穆公對晉人的戒備心理,從亡鄭以陪鄰,層層推進,一直說到闕秦以利晉,始終圍繞著秦晉間的利害沖突展開攻心戰。雖是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絕無故弄玄虛、危言聳聽之嫌。
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七、布置作業
1、歸納本課的文言文知識。
2、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附:板書設計:
燭 之 武 退 秦 師
《左 傳》
一、秦、晉圍鄭,點明原因,為下文作鋪墊。
佚之狐舉薦賢人
二、燭之武臨危授命 燭之武牢騷滿腹
鄭伯情真自責
一層: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二層:亡鄭對晉有利
三、燭之武說退秦師 三層:友鄭對秦有利
四層:歷史上,晉過河拆橋
現實中,晉貪得無厭
四、晉師撤離鄭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8
【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⑴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并且應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所以,在新課程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知識。
⑵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應該是開放的、生成性的課堂。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設疑、答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對文本的解讀與知識的落實。
2、主要特點:
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將老師的教轉化為導,通過情境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積極探究,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局面,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產生活躍的心理狀態和興奮的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作為文言文教學,加強誦讀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設計注重誦讀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言。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代有句話: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句話說明口才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整體把握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復述故事情節:
讓學生根據圖片提示復述課文情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順序如下)
三、研習課文
第一步,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聽清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針對疑難,四人一組,分組討論。
第二步,精度課文,質疑探究,解決疑難字詞。
1、小組內質疑,組內自行解答。
2、組長質疑,學生或教師解答。
3、教師質疑,學生解答。(教師質疑重點落在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課外遷移。)
重點實詞: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
重點虛詞:之、以
重點句式:
⑴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
此時引出對寫作背景的介紹:
背景資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無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最后,女生齊讀。)
4、學生齊讀第四段,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么不乘機襲擊秦軍?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點難點分析(仍以問題討論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加強對文本重點內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難點學習。)
1、細讀課文第三段,燭之武具體運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師的?請給題目中的燭之武和退秦師之間加上一個合適的字,表明你的觀點。(大家討論)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2、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請加以分析。你認為,隨著燭之武卻說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內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請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燭之武說辭的每一層后,試著補充秦伯的對答之辭。(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提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從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
第三層,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到唯君圖之。
觀點舉例:第一層后:這跟我有關系么那又怎樣
第二層后:有道理讓我考慮一下
第三層后:還真是這樣我差點上它(晉國)的當
(說明:通過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討論之后,讓學生反復誦讀本段,并力求當堂背誦。)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⑶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⑴ 善于納諫。
⑵ 勇于自責。
⑶ 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贊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題為開放題,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觀點示例:
⑴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寥寥數語就說服了秦君,憑三寸之舌勸退強敵,可見,燭之武是一位辯士。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五、歸納寫作特色(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六、作業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題目自擬。
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群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教學反思】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這種授課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暫時的。在本設計中,打破傳統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自行討論解疑,通過這一形式,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在對重點難點的講讀中,采用比較個性化的方式:讓學生在題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適的字,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深刻地了解燭之武在退秦師時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及其勸說藝術,從而讓學生了解燭之武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救國救民的行為,并學習他學習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完成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讓學生在燭之武的說辭之后想象秦伯的反應和可能有的對答之辭,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燭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進行勸說的。
總之,本設計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文言知識,提過閱讀能力,并不同層次的對文本內容進行把握和理解。同時,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談論與探討之中,因此,可以說,這一設計(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9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征、觸龍等說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相關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群儒唇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急于閱讀課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解說《春秋》) 《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疏通情節,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
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且貳于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伯說,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鍵句中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線索。
四、結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一、三、四段讀熟。
五、布置作業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計
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上堂課內容,并歸納總結文言詞語及句式。
2、分析燭之武形象,并延伸討論說話藝術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 怎么退——為什么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并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后置句。
敢以煩執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志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語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為什么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于納諫、勇于自責。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0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包圍,危在旦夕,鄭國大夫佚之狐力薦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只身前往說服秦伯。秦伯不僅撤退走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軍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全文語言淺顯易懂,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是一篇以記述行人辭令為主的散文佳作。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對《左傳》有一些了解。高中文言教學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結合課文,根據文言教學的特點,落實文言字詞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還要提高鑒賞能力,落實到本課教學就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分析、內心活動和某些細節的分析,探究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習文言誦讀,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3、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藝術以及起伏跌宕的情節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第一課時
一、舊課導入,了解《左傳》
1、由初中學習過的《曹劌論戰》導入,學生回顧,教師補充,并齊誦《曹劌論戰》的精彩語句,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復習《左傳》常識,教師補充。
《左傳》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與《公羊傳》《谷梁傳》均為解說《春秋》而作,故并稱“春秋三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
《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最好教師范讀),學生標注重點字詞讀音。
2、教師正音并提示文言異讀現象(古音異讀、通假異讀、破讀)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闕(ju)秦朝(zhāo)濟逢(páng)孫戍(shù)之失其所與(yǔ))夫(fú)人之力共(供)(gōng)其乏困不知(智)(zhì)
3、學生自由朗讀后復述故事情節,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情節并板書。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秦退軍第四段:晉侯撤兵
三、賞析課文,質疑探究
㈠賞析第一段
1、誦讀指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2、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句并快速背誦。教師提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的句式特點并要求學生翻譯。
3、讀書貴在生疑,重在解疑。第一段只有區區五個分句,語言簡練,但字里行間隱藏許多內容,引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史料助讀。
提示:“無禮于晉”指的是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貳于楚也”指的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
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強國的進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氣氛十分緊張。“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與秦國并沒有多大的厲害關系,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可見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晉軍”“汜南”均屬鄭國領土,分別為晉秦所占,一是說明晉秦聯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鄭國有機可乘。
開篇寥寥數語,既點出了戰爭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可見筆墨之經濟。
㈡賞析第二段
1、教師領讀,學生自由朗讀。
誦讀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2、學生翻譯三個人的對話部分,教師適時點評。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是”,這。
③本段重點寫三人對話,語言簡潔,注意省略現象。如“辭曰”前要補“燭之武”,“許之”同樣補主語。
3、本段對話簡潔,內容豐富,言者話中有話,你能說說他們的弦外之音嗎?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交流。
提示:“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學生試背誦此段。
5、小結:“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充滿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大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絲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的出使敵營,挽狂瀾于即倒,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辭曰”,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四、作業:
1、熟讀全文,力求背誦。
2、查詞典了解“春秋無義戰”、“秦晉之好”、“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皮里春秋”五個成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檢查作業
1、鞏固《左傳》的文學常識,檢查前兩段的背誦情況。
2、交流查成語的情況。
二、繼續賞析課文,質疑探究
㈢賞析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后,進行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學生結合注釋串通文意,教師巡視解疑。(抓住五個關鍵句指導學生翻譯:留、補、增、換、調。)
3、賞析燭之武的說辭藝術,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提示:“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4、多媒體顯示“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段精彩的外交辭令。
㈣賞析第四段
1、學生齊讀后,教師誦讀指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2、討論: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如何看待晉文公的撤軍理由。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提示:
“不仁”“不知”“不武”是晉文公的三點撤軍理由,但這只是一個借口。“不知”才是他對現實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理智判斷。晉文公在盟友敵變的情況下,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探究,遷移運用
結合社會現實和自己的感受,探討燭之武這一人物的意義。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提示: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課堂小結
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辯臣的形象。這一點,請同學們認真品味。
五、作業
1、課后整理文言字詞。
2、課外閱讀《晉公子重耳之亡》。
板書設計
第一段:秦晉圍鄭——兩個原因
第二段:臨危受命——三人對話
第三段:說秦退軍——四個層次
第四段:晉侯撤兵——一點明智
【課例分析】
1、本課為人教版必修1第4課,是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結合學生初中文言學習的基礎,使學生更好地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是教學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因而,本教學設計采取分段教學、安排兩課時、特別強調誦讀,就是為了完成學習出高中文言學習的平穩過渡。
2、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要求,本教學設計注意了兩個方面:一是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積累,二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及某些細節的賞析,探究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課后反思】
【基礎積累】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a。)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2、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3、古今異義
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②行李
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③乏困
共其乏困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勞。
④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4、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5、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6、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2、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疏通課文內容。
2、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2、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導讀法、朗讀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古代的`記敘文,在我國古典文學的歷史長河里,史傳散文是顆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們學習過《曹劌論戰》,還記得選自哪部史書嗎?(《左傳》),關于《左傳》還記得多少知識呢?(請同學們回顧),同學們,“傳”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釋”,《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是為了解釋《春秋》而作,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還是先秦優秀的散文著作,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樹立典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大家來看標題。
2、標題釋義
“燭之武退秦師”中“師”的意思是什么?“軍隊”,意思是“燭之武試秦軍退兵”。假如只是一份報紙的標題,同學們腦海中會想到哪些問題?
預設:
(1)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誰是燭之武
(4)結局怎樣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課前已經布置預習了,通過課文來了解這整體的事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語感。
3、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話交代。
秦晉圍鄭,鄭伯讓燭之武勸退,燭之武做到了嗎?燭之武智退秦師,化解戰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讀遍課文。
(2)、秦晉為什么要圍鄭?從文中找一個句子回答。
“以其無禮于晉”這其中將了一個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貳于楚也”?
重耳(晉文公)逃亡的過程中,鄭國國君沒有禮遇他。在城濮之戰的時候,鄭國先想出兵幫助楚國,后有想歸附晉國,這叫“貳于楚也”。
(3)、鄭國得罪了晉國,那秦國為什么也要出兵呢?從文中找到依據。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暇,朝濟而夕設版焉”
①秦晉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無義戰
4、段落掌握和釋義
(1)第一段
①請大家齊讀第一段,短短25個字,交代了什么內容。
②兩國分兵駐扎,有何用意?
③重點詞語:“軍”作動詞“駐軍”,虛詞“于”當“對”之意。
(2)第二段
①重點詞語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為尊稱
“辭”為“推辭”
②請同學概括第二段主要內容。
③為什么先寫燭之武推辭,而不是一開始就“許之”,這在寫法上有什么作用?
(補充)《東周列國志》介紹燭之武
A、到70歲才被舉薦,心理沒有抱怨,這樣更顯人物真實。
B、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放下心中抱怨,體現燭之武身上深明大義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請同學朗讀,本段重點寫燭之武的外交辭令。
②重點詞語和句式:“夜”名詞作狀語、“亡”使動用法、“敢”為謙詞
③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國,秦國為什么能夠接受他的建議,他用了哪些事實和事例使得秦心悅誠服地退軍了。
“鄰之厚,君之薄也”
從地理角度
“舍鄭益秦”
從歷史角度晉而無信
從邏輯角度晉貪而無厭
④燭之武從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來說服秦伯,秦國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為什么要交代這段內容,對故事發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點
這篇文章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波瀾、詳略得當、精煉)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劌論戰》的寫作特點看《左傳》的敘事藝術。
(2)以今天的理念來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歷史事件,你從中得到的哪些啟示?
7、課后作業
(1)歸納整理文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閱讀《重耳之亡》和《殽之戰》
【板書設計】
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智說秦軍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的】
1、了解《左傳》常識,在文中揣摩其特色
2、理順課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讀、背誦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燭之武、佚之狐和鄭伯)
4、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的說服藝術
【教學方法】
讀議講練法,在朗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問題,老師在其中點
撥、總結,最后以一定練習鞏固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相關背景
2、認識《左傳》
3、整體感知,研讀故事的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春秋五霸”談到大小諸侯間的“春秋無義戰”。晉文公、秦穆公結成軍事同盟,聯合攻打鄭國,大軍壓境,鄭國會有什么反應呢?不能束手就擒,在這個緊要關頭,英雄出現了,他是誰呢?
二、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依據題目了解故事梗概。
討論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只身前往秦國,說服秦君,免去一場戰禍。(結合秦晉圍鄭的相關背景)
三、《左傳》
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以記事為綱,時間為序,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后人評: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以前學過的有散文《曹劌論戰》。
四、老師范讀,學生自主解決字音、斷句。
函(hán)泛(fàn)佚(yì)縋(zhuì)
闕(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五、請一學生讀(字音、斷句)
六、學生齊讀(把握感情,疏通思路)
七、第一自然段
1、誦讀提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語速較慢,晉/軍/函陵,秦/軍/泛南(齊讀)
2、用原話回答秦晉圍鄭的原因
明確:無禮于晉,且貳于楚
3、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
(找一學生讀)
八、第二自然段
1、誦讀提示:
“國危矣”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讀得要低沉。鄭伯的話要讀得心平氣和,沒有絲毫的不滿。
(找一學生讀)
2、面對國難,鄭國的君臣如何應對?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
②鄭伯從諫如流,感動了燭之武
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
(齊讀)
九、小結
主人公燭之武在佚之狐的推薦下,不計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夜訪秦營,勸說秦伯退軍,表現他的大智大勇,體現了一個“大丈夫”的形象。人老心未老,是曹操筆下的老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燭之武的愛國精神
3、研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一、導入:檢查學生背誦情況,大家集體背誦。
燭之武不費鄭國的一兵一卒,靠著自己的能言善辯說服秦伯,瓦解秦晉軍事同盟。那么燭之武是怎樣勸說秦伯,退了秦軍的呢?今天我們就要深入其中,探個究竟。
二、第三自然段
1、誦讀提示:從“秦晉圍鄭”開始到“君亦無所害”。要讀得平穩,不卑不亢,到揭露晉國的貪婪和出爾反爾時,毫不留情的批評帶有憤激之情。
2、請一學生讀(揣摩)
3、理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思路?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
明確:先秦后晉,秦:一利一害;晉:貪得無厭。站在處處為秦國考慮,時時替秦國著想的立場上的。
4、燭之武成功了嗎?他用了什么方法成功的?
明確:成功了,秦伯高興地與鄭國結盟,班師回朝。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
從地理角度上看,越國鄙遠,只能是亡鄭賠鄰。
從邏輯角度上看,舍鄭為主,供行李往來乏困。
從歷史角度上看,晉不可信,背信棄義只為己。
5、燭之武從臨危授命到智退秦師完成了什么樣的一個形象呢?
討論明確:志士:不計前嫌,為國分憂
勇士:慷慨應允,冒險出訪
辯士:巧避鋒芒,直擊要害
概括:一個深明大義,機智勇敢,能言善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外交家。
6、大家集體齊讀(體味)
三、第四自然段
1、誦讀提示:晉侯的話要緩慢,體現他的深思熟慮。
2、請一學生讀(揣摩)
3、晉侯對于撤軍說了幾點理由?你認為哪點最重要?
明確:三點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他的依據是秦晉聯盟只可維護不可破壞,不能因為一個鄭國而壞了大事,體現晉侯作為一代霸主的高瞻遠矚。
應該是“失其所與,不知”,晉侯考慮的是長遠的利益,想借助秦國的力量有更大的`作為,體現他的野心和謀略。
4、大家集體讀(體味)
四、揣摩本文特色
后人譽lt;lt;左傳gt;gt;是: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請結合本文的有關內容,談談你的認識?
討論明確:文采:
①伏筆,開篇強調秦晉圍鄭的原因突出晉鄭之間的矛盾,而秦鄭之間則沒有多大的分歧,為下文燭之武的直擊要害作了鋪墊。另外秦晉兩軍分地駐扎也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提供了方便。
②波折,鄭國危在旦夕,能擔當此重任的燭之武卻以自己年歲已高為由來推辭。秦伯退兵后,晉國的大臣子犯卻請求晉侯進攻鄭國,情節波瀾起伏讓本文充滿懸念。
③詳略,把主要筆墨用于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問題上,著力通過對話烘托燭之武的形象、對于秦國和晉國如何退兵的則一帶而過、
高深:主要在人物。短短的二百九十多字就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春秋風云圖,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佚之狐的唯才是舉,鄭伯的知人善用,秦伯的從諫如流和晉侯的審時度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全班齊讀(體味)。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3
教學設想:
1、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
2、適當補充《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課外閱讀材料。
3、可結合本課讓學生了解說話講究藝術的重要性,設一堂口語交際課,題為《說話藝術大家談》。
教學目標:
1、在誦讀背誦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現象;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細化段落,分清文章條理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帶領學生熟悉課文,并力求背誦,在此基礎上,點到文中的文言現象。
教學難點:
文言文中的文言現象、重點虛詞的用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以讀領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1.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2.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①秦、晉圍鄭,……且貳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說——悅;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二、《左傳》
大家初中時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是什么呀,——《曹劌論戰》。本文也是選自《左傳》,《左傳》是“十三經”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文考》卷一六九引
三、課文講解
1、我們今天就來講述這個發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上節課要求大家預習了這篇課文。那么,首先請大家齊讀第一段,找出,晉、秦這兩個大國為什么要欺負鄭國這個小國家呢?
(齊讀,請一位學生找出原因)
“對,以其、、、、、、也”,(1)可以說,故事一開始就是盡顯危機,形式非常緊迫,嚴峻。“錦|軍函陵,秦|軍氾南”,眼看鄭國就要滅亡了。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讀的這句嗎?“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我們接著讀故事。
2、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形式下,(2)燭之武要登場了,矛盾似乎又緩和了,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呢,是他毛遂自薦,主動承擔責任嗎?
〈1〉對,不是。而是別人——佚之狐推薦的。可見佚之狐也是個知人善用的賢臣。若是讓大家帶著感情推薦燭之武,應該怎么讀這句話?用什么語氣、語調推薦呢?————讀得堅定一點,胸有成竹“”師--必----勝。
〈2〉但是燭之武卻有推辭之意,(3)氣氛一下又緊張了。想想也是,一 個多年未被重用的老臣,難免心中會有怨言。哪位同學能訴說一下他的怨言,帶著燭之武的感情。————就是該讀得傷感一點。
〈3〉在這種情況下,鄭伯也體現了賢君的模樣,他先進行了自我批評,然后又以利打動燭之武。——大家看課后練習三中的一句話:“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事情到了這種地步,矛盾又緩和了,燭之武答應游說秦君。
3、那么,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故事進入了高潮階段。
“夜縋而出”,這也照應了前文中嚴峻的形式(“縋”字“而”字的講解)
現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秦————晉————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結合戰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燭之武的這句話一說出來,大家會不會想“壞了,燭之武難道要叛國,鄭國又危險了”,我們繼續往下讀。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
(6)(秦————晉————鄭)
肆其西封 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4、秦軍退,并“使、、、、、、戍之”。晉國怎么樣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 “不知”是真正的原因。
四、藝術特色
1、整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清潔是不是平穩發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3、這個故事也算得上當時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沒有寫秦晉如何計劃,沒有寫鄭國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筆墨寫燭之武的說詞,這是本文選材的一大特點,詳略得當,結合《曹劌論戰》。
五、字詞(略)
六、板書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尾
辭
君知其難 君之薄也 君亦無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圖之
亡鄭 舍鄭 聯晉
無利 有利 無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二、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四、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六、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介詞結構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以上知識點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討論總結。
七、體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4
一、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歷史人物傳記。根據課標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能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發現,彰顯自己的閱讀個性。注重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實踐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本文的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知識
2、培養學生閱讀鑒賞品味淺易文言的能力
3、正確認識燭之武的形象,能夠歷史客觀評價,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導語
孫子兵法上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實為最高之軍事原則,至少可用于戰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詭云譎的春秋時期,燭之武就是運用謀略,成功運用了離間計,瓦解秦晉聯盟,保全了國家。今天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的繽紛世界。
(二)自學指導
要求:
1、資料檢索:《左傳》的相關常識;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晉公子重耳之亡、秦晉之好、殽之戰;
2、學習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等。(注:主要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三)課堂交流
本環節目的是改變以往教師串講的做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就知識卡片的示例:
1、通假
(1)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秦伯說 說通悅
(4)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2、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2)夜縋而出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越國以鄙遠鄙:名詞作動詞,把·······當作邊邑
(4)闕秦以利晉 闕:使動用法
2、古今異義
(1)東道主
(2)行李
(3)夫人
3、 特殊句式判斷句式:是寡人之過也 賓語前置:何厭之有 狀語后置:以其無禮
于晉且貳于楚也
4、一詞多義
注:動態交流,采取搶答的方式,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如本課的朝、因、封、辭、師等,都有很多例句,讓同學搶答能激發興趣,也能提高記憶的效率。
(四)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誦讀品味,讀出波瀾
在自學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意應當有了初步了解,但文言教學閱讀不可忽視,尤其是學生的感受建立在閱讀之上。誦讀指導:走進文本,揣摩人物心理,讀出波瀾。重點品讀燭之武推辭的一段和說秦伯的一段。
2、品味探究:如何看待燭之武的“辭”和“許”?如何評價燭之武?
生討論交流。燭之武的話語里有對鄭伯不能及時任用自己的不滿:“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同學不能誤讀為燭之武的謙虛之詞。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多誠懇的道歉!“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曉以國家存亡的大義,燭之武焉有不“許”之理。當然啊,“許”也足見燭武能顧全大局,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能拋棄個人恩怨,以國家大義為重,不顧個人安危,前去說秦,不失為大義之士!
4、 合作探究: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設計學生活動一:探究燭之武打動秦伯最關鍵的原因(學生討論,老師相機點撥。燭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來說服秦伯,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誘之以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第四步:以史為鑒,挑撥離間: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之所知也。第五步:預測前途,勸秦謹慎: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設計學生活動二:請同學為燭之武的這段精彩說辭寫一段點評,不少于100字。點評示例:燭之武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這說明左傳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注:點評的文字主要見于教參,以往教學我多采取靜態的處理方法,把答案給學生,直接窒息了他們的思維。現在我運用新理念,讓他們去探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遷移拓展
1、本文展示了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尤其是他的游說藝術。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去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根據下面的情境,試寫一段勸說辭。(任選一題)情境一:父母經常偷窺你的信件,這天你一放學,就發現媽媽又在翻看你的日記本,于是你對媽媽說······情境二:高三了,學習緊張,媽媽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這天你發現媽媽在洗你的襪子,于是你對她說······
2、同學們在寫作文時,經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際上只要我們有心,完全可以開發一些課本素材。試以本文為例,開發一則作文素材。
示例:《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退秦軍,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充分顯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六)作業
背誦全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5
教育方針
1.能正確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并能概括其間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課文所記事情的原因、通過和成果。
3.能精確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能背誦全文。
教育時刻
3課時
教育進程
榜首課時
一.導入新課
假設有人在辦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張燈結彩,人們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對聯的橫批是“兩姓之好”。你能判別是辦什么喜事么?
二.簡介布景
晉國是西部的一個陳舊國家。晉國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坐落黃河與汾水之間,方圓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世時手握“虞”字,就以虞為名,字子于。尚在孩童時,成王桐葉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子孫于此繁衍生息,便是后來的晉國。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奮斗,令郎重耳被逼逃亡,歷經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受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通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說假設不能優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遭到優厚的款待,并承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兵先退避九十里。后來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并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聯系,這就前史上的兩姓之好。今日兩家要聯婚,還說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后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衛回國當了國君,便是晉文公。
晉文公公然極富政治才干。在大臣狐偃、賈佗等人幫忙下,晉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理政治、經濟的辦法,“輕關易道,互易商貨寬農,稼穡勸分,省用足財”、“賦職任功”、“舉善援能”等。通過幾年運營,晉國國力大為增強,稱雄的愿望敏捷脹大,而楚國卻成了行進路上的最大妨礙。公元前632年,晉楚兵戎相見,晉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報優待之恩,再聯合齊、宋、秦之師破楚于城濮,從而使晉文公確立了繼齊桓公之后的霸主方位。城濮之戰中,鄭國幫忙了楚國,又加上重耳逃亡期間結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晉國聯合秦國圍住鄭國,要把鄭國國君叫出來好好謾罵一頓。鄭人懼怕,獻上叔瞻的頭顱仍解決不了問題,萬不得已,走出一步險棋,派燭之武施行離間計。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攻鄭呢?由于其時秦國也要搶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實際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役。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起對鄭國的戰役時,天然要尋覓得力的同伴。秦晉前史上聯系一向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定了。
三、熟讀課文
1、默讀課文,留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2、聽錄音,留意準節奏。
3、齊讀課文、留意口氣要連接。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語句答復課后練習題二,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根底上了解各段粗心。
榜首段:秦、晉圍鄭(讓學生考慮本段的效果)
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十萬火急,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好壞相關,和秦好壞聯系不大——秦能夠爭奪);寫出駐軍方位(“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守——鄭有時機獨自與秦觸摸)。
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讀過下文,就能夠看出作者伏筆的奇妙、行文的細致。
第二段:臨危受命
本段以精約之筆,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效果?
“師必退”體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賴,使讀者未見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6
學習目標:
1.分析燭之武等人物形象。
2.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藝術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安排。
主問題:燭之武是如何逐步說服秦伯的?體會其游說藝術。
溫故知新: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越國以鄙遠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翻譯: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一、導入:
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這就是語言的力量。《左傳》是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的。戰爭即事件,有事件就有情節。行人即人物,就要分析人物形象。辭令即語言,就要賞析外交的語言魅力。這就是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歷史背景:秦晉為什么圍攻鄭國?
表面上“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最終目的是“稱霸”“擴張”。(插入歷史背景)“春秋無義戰,弱國無外交。”
三、情節安排:
文中沒有直接寫到戰爭的場面,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戰爭形勢的危急。這種敘事方式在寫記敘文時值得借鑒。如《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我們常說“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本文是如何安排故事情節的?
明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兵壓境——一線生機——微起波瀾——出現轉機——危機迭起——一場虛驚)
本文看似短小,但敘事卻一波三折,驚心動魄,雖然沒有戰爭場面的描寫,卻感覺到了戰爭的氣氛,手法可謂高明!
四、賞析語言藝術:
燭之武正是在這種波云詭譎的戰爭形勢下出場的,并且成功游說了秦伯。那么,燭之武是如何逐步說服秦伯的?體會其游說藝術。
以退為進,動之以情 以“利”巧攻心理
闡明利害,曉之以理 利 以“害”巧析形勢
以利相誘,替秦著想 以“史”巧施離間
以史為鑒,挑撥離間
燭之武正是從分析利弊、揣摩心理、利用矛盾三個方面,從而使“秦伯說”,并“與鄭人盟”。正所謂“上兵伐謀,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五、分析人物形象:言為心聲,語見其人。
本文即沒有燭之武多余的外貌、動作描寫,僅通過語言描寫卻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塑造了燭之武怎樣的形象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
深明大義、能言善辯、智勇雙全。即辨士、勇士、志士。
鄭伯:(正)虛心納諫、知錯能改|(反)出爾反爾、朝秦暮楚
佚之狐:(正)知人善舉、慧眼識珠|(反)老奸巨猾、嫉賢妒能
秦伯:善于決策、審時度勢、霸權主義
晉侯:頭腦清醒、審時度勢、霸權主義
六、拓展訓練:
請給感動中國歷史人物之燭之武寫一段頒獎詞。
七、作業:
背誦第三段。
八、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燭之武退秦師》的第三課時,主要分析人物形象,賞析情節設置和語言藝術,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以“六層遞進‘問題發現法’”為推手,以主問題“燭之武是如何逐步說服秦伯的?體會其語言藝術”為主線,前賞情節,后析人物,最后拓展延伸,開放思維。然而匆匆講完,遺憾頗多。
1、前松后緊。前面翻譯略耗時間,另外,賞析情節部分可以一筆帶過,稍作處理即可。
2、火候欠點。中間討論主問題環節,應給學生再多點時間。學生回答的熱情挺足,但由于時間原因,部分學生沒來得及表現。
3、亮點沒有全展現出來。最后的拓展訓練頒獎詞時間不夠,學生表現的熱情很高,但沒來得及展現,略顯倉促。最主要的問題是拓展延伸,本來是這節課的亮點,是拓展學生視野和思維的最好方式,但因時間原因,只好留作作業。
總體而言,經驗還是不足,內容上,不應求全,求精即可;形式上,過于單一,應再多樣些。畢竟年輕,尚需磨煉,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做課堂轉型的排頭兵。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1、賞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探究拓展法。
教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們來看《燭之武退秦師》。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三個人物形象。
二、第一個人物——鄭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讓學生說對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學生們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啟發學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確: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在才舉薦呢?
讓學生分析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明確:嫉妒、紅眼病。
四、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關于燭之武
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從其后來的表現看,此言不虛。
2、請學生思考:
⑴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年近七十,也只是個小小的“圉正”(弼馬溫)?
明確: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⑵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燭之武在漫長的歲月里是怎樣渴望為國立功,實現自己的報負的。
可以想象:燭之武向多少人探問過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側耳細聽能從王宮里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時的焦急與渴盼。
4、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讓學生用燭之武的言行來證實這句詩。
教師闡述: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5、拓展:燭之武這么能干,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如: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在推銷自己這點上,春秋之“士”遠不如戰國之“士”放得開。商鞅、馮諼、范睢、蘇秦,哪一個不是在竭力運籌、想方設法(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去干謁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創出一番功業而名垂史冊呢?我覺得,在燭之武的心里,更多的還珍藏著做為“士”的標志之一的清高與孤傲。“士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個敬賢禮士、思賢若渴的開明君主,寧可老死家中、默默無聞,也絕不涎皮賴臉的去求人家賞給自己一個板凳、彎腰低頭地做一個平庸的官僚。他們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們可以為他們惋惜,但我們必須向他們那高傲的靈魂敬禮!
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總結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8
設計思想:
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有所變化。可以通過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在注釋的幫助下口頭翻譯,教師作有重點的點撥。如果再僅僅局限于詞法、句法、主旨、寫作特色,不僅了無新意,而且會讓學生感到疲憊、厭倦,甚至學無所獲。因此,本案例既讓學生充分活動(理解、翻譯),又有教師的即時評價;既重課堂實效,又貫穿情理氛圍。
2、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最大程度的提升。
3、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最高程度的統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
4、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臺。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教學內容分析:
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章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本篇文章屬于先秦敘事散文范疇,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突出鮮明,利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提高其自學能力。因此本課時主要介紹一下有關文學常識,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發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文章內容地熱情。初中學生就已經學過《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對左傳已經有初步得了解,教師不必在課堂開頭即作介紹,可在總結課上學生介紹時,適當補充、點撥。
教學目標分析: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學習本文要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學習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所以設定教學目標為:
1、 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學會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方法
4、 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對照注解口頭翻譯,提出字、詞、句方面的疑問
2、學生借助資料、網絡查閱本文的相關背景
3、教師提供春秋形勢圖、秦晉圍鄭形勢圖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激趣導入:
中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說,還有“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論。口才真的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同學們可以舉出這樣的實例么?
二、 整體感知
1、文章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大家可以再加上一個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現文章的內容么?“燭之武說退秦師”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互復述故事
3、在對課文基本熟悉的情況下,請大家從鄭國、燭之武的角度出發概括各小節的內容。(此步驟為后面的活動作鋪墊)
教師導引:如:第四小節 逼退晉師
如果僅僅概括成晉國退兵則角度不對
如果僅僅概括成鄭國解圍則不夠全面(完全寫鄭國)
4、文中攻打鄭國的,除了秦師,還有晉師,為什么燭之武不去退晉師呢?
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5、晉國后來退兵了么?為什么晉會退兵呢?
請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三、質疑探究(解決文言知識)
在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我們力求落實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課前對字、詞、句的理解有什么疑問,現在解決了哪些?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示例①:“夫晉,何厭之有?”如何理解?
點撥:“厭”根據上下文應該如何理解?根據后面一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有“貪得無厭”的意思,那這里的“厭”應該和“貪得無厭”的“厭”一樣理解為滿足。
“何厭之有?”和《陋室銘》的哪句話結構類似?“何陋之有?”聯系舊知可知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
示例②:“亦去之”中“去”理解為“離開”嗎?(以前學過這個義項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去國還鄉)。還有什么更準確的依據么?“亦”是“也”的意思這個“也”應該是緊承上文秦人回國而言的,所以“去”理解為“離開”。
總之,引導學生利用兩把鑰匙:A聯系上下文;B聯想已知詞語、句式。
四、賞讀品味(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
1、請大家在小組內朗讀第三小節,注意讀出語氣,并說出為什么這樣讀。
朗讀時不必陷入朗讀的技術主義,但應把握一些明顯的停頓與變化,如:“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應該讀出下降的、低緩的語勢;“夫晉,何厭之有?”“不闕秦,將焉取之?”連續的問句,應讀出上升的、急促的語勢。讀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說辭藝術性的'品味,應該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讀,不能停留于應該怎樣讀。
附:第三小節 誦讀指導:
①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簡要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A、燭之武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以往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
B、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在說辭里表現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到好處。
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五、總結延伸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紛繁的過程。《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后代敘事、議論的文學影響甚大。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說是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清二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啟發質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處么?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涂地聯晉圍鄭、又糊涂地與鄭人盟,他是怎么考慮這件事的?
六、作業布置
請分別以秦、晉、鄭三國史官的身份重新記錄這一歷史事件(讓學生體會寫作目的與文章剪裁的關系,讓學生體會本文鋪墊的巧妙),可適當加以合理推測。
素材推薦:
【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禮賄賂秦國,并答應割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3.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前戰的余波。
【主要人物】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春秋五霸之二:晉文公、秦穆公
可選擇《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關內容加以介紹。
【作者作品】
1.關于《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2.關于《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于極復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 ——梁啟超《中國歷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左傳法之二》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文考》卷一六九引
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 ——劉知幾《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嚨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人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劉知幾《史通·雜說上》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前因后果。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交流的方法品味燭之武的言辭。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學習他愛國、臨危不懼、充滿智慧等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燭之武說服秦軍退兵的具體內容和邏輯性。
2.難點: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
誦讀體味法、小組討論法和問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想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有一次周總理在接待一位美國記者的采訪時,這位美國記者無意中發現周總理的桌子上竟然放著的是美國的鋼筆,所以這個時候他便以幾分嘲諷的口氣問道:請問總理,為什么你們中國人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這個時候周總理他幽默地回答道:這是我的一個朝鮮朋友送給我的戰利品,我本來想著無功不受祿,但是他說讓我收下做個紀念,我不好拒絕,于是就留下了。這位美國記者聽到周總理的回答之后是啞口無言。周總理用他的智慧挽救了國家的外交尊嚴。而在中國古代,同樣也有一位人物用他的智慧挽救國家于水火之中,這個人就是燭之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看一看燭之武是如何運用他的智慧挽救國家命運的。
【板書: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二)整體感知
1.(資料積累。)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選自《左傳》,同學們對《左傳》了解多少呢?(……)嗯,同學們說到了“春秋三傳”、編年史。沒錯,《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作者是左丘明。《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了解說《春秋》而作的,所以它們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的先后為序,非常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的內政外交等大大小小的史實。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在寫作特點上,同學們知道《左傳》有哪些特點嗎?(……)沒錯,《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人物辭令,它記事條理清楚,詳略適宜;寫人簡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我們在上節課已經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關鍵句式。現在,請同學們誦讀本文,思考文章的四個段落圍繞“退”字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好,同學們的誦讀還是很流暢的。那這四個段落圍繞“退”字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呢?第一排這位同學,請你來回答。(……)嗯,你說第一段寫的是為何退,第二段寫的是誰來退,第三段寫的是怎樣退,第四段說的是退的結果,你的概括非常準確,請坐。
【板書:為何退;誰來退;怎樣退;結果】
通過這位同學的準確概括,我們已經理清了全文圍繞“退”字所描寫的四部分主要內容。
(三)深入研讀
1.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進入文章,看看這四部分都是如何展開的。我們知道《左傳》在記事時條理清楚,詳略適宜,文論家對它有“言簡而要”的,首先請同學們瀏覽第一段談談為什么要退?
明確:好,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因為秦晉兩個大國圍住了鄭國,鄭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得不想辦法擺脫這樣的困境。
除了秦晉圍鄭以外,同學們還能從第一段中得出哪些?第二排的同學舉手最快,來說說你的理解。(……)。嗯,你說第一段還交代了秦晉圍鄭的原因以及秦晉駐軍的地點,那你能再展開一些作具體闡述嗎?(……)好,你的思路很清晰,請坐。這位同學說,秦晉圍鄭的原因是因為“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意思是“鄭國曾經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然后秦晉兩國的駐軍地點,一個在函陵一個在氾南。
好,第一段所交代的內容我們都梳理出來了,請同學們結合這些信息思考一個問題,鄭國在當時被兩個大國圍困的情況下,為何還能夠退秦呢?第三排這位同學你來說。(……)嗯,你說首先是因為秦晉圍鄭的理由,“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這兩件事都與晉國相關而與秦國利害關系并不大,所以鄭國可以爭取說服秦國退兵;其次是因為秦晉兩國的駐軍地點,一個在函陵一個在氾南,他們是分開駐扎的,所以鄭國有機會單獨與秦國接觸,從而說服秦國退兵。非常好,你的思維很敏捷,請坐。
2.第一段圍繞“為何退”所描寫的具體內容已經分析完了,請同學們瀏覽第二段并思考,鄭國處于被困的危難局勢,這樣的情況下燭之武為何會出面去說服強秦退師?
明確:靠窗這位同學,你來說。(……)嗯,你說是因為鄭文公的勸說才使得燭之武愿意出面,那鄭文公具體是如何勸說燭之武的?(……)好,你找到了,鄭文公對燭之武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意思是: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但是如果鄭國滅亡了,這對您也是沒有好處的!于是燭之武就答應了去勸退秦軍。你的思路非常正確,請坐。
3.到這里我們已經把第一段“為何退”、第二段“誰來退”都分析清楚了,接下來我們重點來看看燭之武是“怎樣退”的。請同學們誦讀第三段,按學習小組討論,燭之武都使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服秦伯退軍。
明確:好,看來各小組都已經有結果了。第二組舉手最快,先請你們組的代表來說。(……)嗯,你們組認為燭之武見到秦伯后首先用了個以退為進的辦法,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呢?(……)很好,就是這一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請你結合這句話再具體闡述一下。(……)嗯,你們組的分析很到位,請坐。第二組認為燭之武首先說“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目的是解除秦伯的戒備心,進而表達出自己是設身處地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一下子就拉進了二者之間的距離。
【板書:以退為進】
第一組,你們接著來說。(……)你們組認為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句話可以看出燭之武接下來分析了滅亡鄭國對秦國沒有好處反而有害,然后在“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這句話中又許諾如果秦國放棄圍困鄭國,那么鄭國以后將會為來往的使者提供便利,對秦國也是有好處的,以此來勸說秦伯。那你們組找到的這兩個點可以分別用哪四個字來概括呢?(……)非常好,可以分別概括為“曉之以弊”、“許之以利”,你們組的分析也很透徹,請坐。
【板書:曉之以弊;許之以利】
還有哪個組要來分享討論成果的?第四組,(……)嗯,你們組找到了燭之武挑撥秦晉關系的句子,是哪幾句呢?(……)不錯,就是“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以及“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這兩句。這兩句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挑撥秦晉關系的?(……)很好,先是從回顧歷史的角度,說“秦伯呀,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筑城防御”,實在是不守信用;說完歷史,又展望未來,說“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的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如此一來,就使得秦晉之間關系破損。第四組的思路也很清晰,請坐。同學們,燭之武如此巧妙地挑撥秦晉關系,我們又可以用哪四個字來加以概括呢?(……)非常好,就是“巧施離間”。
【板書:巧施離間】
在燭之武的一番勸說之下,“退秦”的結果如何呢?(……)沒錯,秦國退兵,并且還與晉國結盟。
4.燭之武退秦師的整個過程我們已經梳理完畢,從這件事當中,燭之武給同學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明確:好,課代表,你來說。(……)嗯,你說燭之武是個愛國之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很好,燭之武原本是懷才不遇的,但是當國家遇到危難時他卻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挽救了國家命運,你的分析很正確,請坐。除了愛國之外,燭之武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又是怎樣的呢?左邊這位同學,你來補充。(……)非常好,在強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辯,充滿智慧,你的分析也是對的,請坐。這兩位同學分別分析了燭之武愛國和智慧的形象,總結起來,可以說燭之武是一個愛國、勇敢、充滿智慧的外交家形象。
(四)總結升華
同學們,今天的課到這里已經接近尾聲了。這節課我們都有哪些收獲呢?好,請課代表來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很好,你的總結很全面,請坐。這節課我們先是一起了解了《左傳》的相關知識,明確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包括“為何退、誰來退、怎樣退以及退的結果”四個方面,重點分析了燭之武說服強秦退兵的過程,最后總結了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業
1、在課后,請同學們反復誦讀本文,進一步體會燭之武說服秦伯的邏輯過程。
2、本文在寫作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特點,請大家選擇一兩個方面談談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分享和交流。
好,同學們,下課!
(結語:我的試講到此結束。)
五、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為何退
誰來退 以退為進
怎樣退 曉之以弊
結果 許之以利
巧施離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0
【教學目標】
1、學習查找資料和分析討論的方法;
2、了解文中“說辭”的魅力,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由于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學生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我做過的課堂小調查顯示,多數高一新生都不大了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了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帶進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只有讓同學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改變對文言文的看法。
《燭》的故事背景對學生們來說非常陌生,要想讓他們了解燭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讓他們理解鄭國所處的危難。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總結收集方法,尤其要學會利用信息化數字圖書館,使他們的自讀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被各個學科在課堂上廣為應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師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本課希望加強教師在其中的點撥作用,在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時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給予過程指導。
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課尾設計的拓展延伸和課堂練習應讓學生樂于探討并且有話可說。
電腦投影的內容不應該是板書的替代品,圍繞教學設計的課件也應該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自古以來,英雄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占有重要位置,他們或為民排憂,或為國解難,他們或平凡,或偉大,他們有的不為人知,有的永載史冊。
孫子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共同探討!
(互動設計1: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曹劌論戰》以喚起對《左傳》特點的回憶,再結合課文注釋①及文后補白所選《中國文學答問總匯》中對《左傳》的介紹,說說“我所知道的《左傳》”。)
教師補充點撥: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贍完整的編年史,也是優秀的散文典范。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據《漢書》所記,始于漢哀帝時的劉歆。按儒家經學傳統,先師所言為“經”,后師所言為“傳”,以“傳”解“經”,為漢代官學通例。此書被認定為解《春秋》之“傳”,便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實際上,此書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編年體史書,不能說它是“依經作傳”,但其記事之詳贍多有助于說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說它與《春秋》毫無關系。
《左傳》相傳也是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但歷來對此多有異說。現在看來,《左傳》作者實難確指。它與《國語》一樣,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傳》為名,或與“左氏”有某種關系。說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傳誦,大概是比較可信的。
《左傳》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約成書于戰國初,與《國語》之成書同時或稍后。二書在思想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過,《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突出。
《左傳》中記寫了眾多的歷史人物,據不完全統計,約在一千四百人左右。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土、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祝史、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勇等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解說:此為引導學生走近《左傳》,力求對《左傳》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2:
了解相關背景:
投影秦、晉、鄭三國地理形勢圖,以便對照講解。
補充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幾點史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齊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愛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動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攻趙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互動設計3: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后,思考:
1、文章所述何事?
點撥:這篇文章記敘了秦、晉聯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兩大強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盟,派兵戍之。晉國迫于壓力,也不得不撤兵,鄭國亡國的危機消除了。
2、事中涉及哪些人,請初步扼要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指名幾位學生回答:
點撥: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處于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動之以情;接著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3
一、檢查學生熟悉程度
燭之武()退秦師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整體感知
1、點撥關于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尺牘》。
“不動筆墨不讀書。”——古語
2、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為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 [利害之辨]
燭之武退秦師舍鄭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為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 [恩仇之鑒]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3、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退秦師?其游說妙在何處?
提示:春秋無義戰。所有的戰爭出發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參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滅鄭國對秦也沒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三是晉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沖擊。一番議論之后,秦穆公是如撥云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盟出現裂痕,兩國關系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后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地把握了當時當地的國情、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眾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三、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么啟示?
四、布置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擬幾幅對聯。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1
教學過程:
1、導入:本學期我們學了哪些文言文?
《陳涉世家》——我們認識了有著鴻鵠之志的陳勝
《唐雎不辱使命》——我們認識了有著凜然正氣的唐雎
《出師表》——我們認識了忠心耿耿老臣諸葛亮
今天我們接著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劉勰《文心雕龍》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2、早讀要求同學們對照注釋熟讀課文,大家讀好沒有?下面來檢查一下。
3、檢查:你能說說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嗎?溫馨提示: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秦晉撤退)
還不行的,以給上面四個方面補詞的形式完成。誰圍鄭了?什么情況下受命?
鼓勵學生讀懂這么多不錯
4、是怎樣說退秦師的?看書用自己的話回答。看來同學們對課文還不熟悉,不要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和形象
5、出示學習目標: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
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
6、結合注釋自由讀課文。齊讀課文。
7、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口頭翻譯課文。要求:不會翻譯的字詞請圈起來并舉手,老師會走到你身邊告訴你。等會兒看誰翻譯得更流利。教師巡視
8、落實字詞句翻譯。詞的翻譯,課件展示文段中加點的,口頭翻譯,詞不離句;句的翻譯在導學案上,筆做。
9、同學們都很積極。我想,能解決別人的問題,那叫能讀書;如果讀書中還能自我思考,提出問題,那叫會讀書。同學們在閱讀本文中,有沒有迸出的一兩個疑惑呢?請寫出來,也可以直接在課文旁邊批注。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孔子
學貴有疑。——朱熹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曾說過
如學生不能提,教師拋出自己的問題——如為何要打鄭,燭之武是怎樣出山的,怎樣勸說的?為什么勸說秦王而不直接勸說晉王?對這些問題不解決,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尋求幫助,有意留下空缺,也為節約時間。
10、本節課我們不解決,相信大家會帶著問題查資料,問別人,如果是那樣,你真的是個做學問的人了。
11、燭之武師如何去勸說強大的秦王的呢?打出進攻路線圖,問:假如你是燭之武,我是秦王,你將怎樣勸說我?此部分不花太多時間,只是為下面的精講過渡。
12、齊讀第三段,并再次口頭翻譯本段。你認為哪一句說辭最能打動秦王?想想燭之武勸說采用了什么技巧?
先讀,再口譯,再談看法。此部分精講,花大部分時間
13、在這一探討中總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示弱、離間、利誘、現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移矛盾
板書
14、對聯結束。打出:
1、諸葛亮伶牙俐齒舌戰群儒
燭之武能言善辯說退雄師
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文中人物來作對子
2、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燭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穆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晉文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是個怎樣的人,《左傳》有何特色,請聽下回分解。
板書:《燭之武退秦師》
示弱離間利誘現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移矛盾
17、當堂練習。
一: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越國以鄙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唯君圖之發憤圖強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與鄭人盟海誓山盟
二:翻譯下列句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理解課文,用課文中原詞填空
在燭之武勸說秦王時,表明圍鄭的結果是□□□□,如果亡鄭的結果是□□□□,過去秦王對晉王有恩惠,晉王也許下諾言,而現在晉王卻□□□□,更氣憤的是現在晉王不斷擴張領土,勢必會□□□□。
四:兩題選作其一。
1、哲人說,讀史可以明智。讀完本文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假如在標題“燭之武退秦師”的“退”前再加個字,除開加“說”外,你還會加什么?說說理由。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2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熟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1、學生自讀注釋1,了解《左傳》情況。
2、教師范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用法
⑴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說 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
⑶詞類活用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撤退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滅亡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 鄙,當作“邑”
⑷古今異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夫晉,有何厭?”
4、翻譯語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背景
背景簡介:
四、研析課文
1、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秦晉圍鄭的原因,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明確:
2、提問: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明確: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確:
4、燭之武的目的達到了沒有?何以見得?
(板書:秦晉退兵)
5、速讀課文,思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明確:
6、總結燭之武的形象: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外交家。
五、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1、提問:全文四個段落,哪些段落詳寫,哪些略寫,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
2、找出文章中的伏筆與照應文字,并分析表現效果。
明確:
六、小結:由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之勢,到秦晉退兵、危機解除,總算是有驚無險。但如果燭之武沒有過人的膽識,沒有非凡的口才,沒有縝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敵為友留軍戍守?又怎么能使晉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動?正所謂“五論救鄭國,妙語退秦師”
七、作業:背誦并翻譯課文
八、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圍鄭→秦晉退兵
↑ ↑
五 越晉難治——以退為進
論 亡鄭利晉——曉之以弊
救 舍鄭利秦——許之以利 妙語退秦師
鄭 晉人無信
國 晉人無厭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3
教學要求:
1.掌握若、說、辭、鄙、微、之六個文言詞的用法。
2.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讀懂課文,并體會其寫作特點及燭之武說秦的語言藝術。
3.熟讀并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課文第三段即說秦部分。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及特點。
教學課型:
講讀課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和講讀第一、二段。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題和釋題(5分鐘)
1.標題重點釋“退”和“師”兩個詞,然后理解標題的含義。
2.簡介《左傳》。這可讓學生自己完成,師只作扼要的補充。
二、展示并簡釋教學要求。(5分鐘)
三、初讀全文,處理生字讀音,試析文章的結構和層次。(4分鐘)
原則上計劃由教師完成,也可視具體情況抽學生來完成。
四、講讀第一段(10分鐘)
1.抽生朗讀本段,注意生字詞讀音。
2.講析本段
譯釋由學生完成,師只作扼要補糾和簡要分析。分析內容包括伏筆手法和語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讓學生齊讀全段。
4.處理練習一之中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試譯回答,然后指導學生背誦本段。
五、講讀第二段(15分鐘)
1.抽生朗讀本段,注意生字詞讀音。
2.講析本段
① 重點講析三個文言詞“若”、“之”、“辭”的用法和人物對話。
② 字詞句的理解仍然注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完成為主,師糾補為輔。對要求掌握的三個文言詞的用法要板書列于黑板上,對話部分要讓學生試作語氣練習。
③ 小結的內容包括情節的曲折性、寫法的詳略和表達的特點。
3.生齊讀本段,然后處理相關練習。
4.指導學生背誦本段。
六、指導并檢查學生背誦這兩段。(3分鐘)
七、指導學生預習后面的兩段。(3分鐘)
方法是讀熟和背誦(包括生字詞讀音的認定)
(下課)
第二課時
講讀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5分鐘)
1.檢查前兩段的背誦情況及對內容的'理解。
2.檢查三個文言詞的用法。
3.檢查三、四段的通讀情況。
二、講讀第三段(25分鐘)
1.講讀重點包括“說”、“鄙”、“之”三個文言詞的用法和關鍵語句的語氣及特點。難點是說辭的語言藝術性。
2.語句的疏通仍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重點部分的教學方法同前課時。說辭的藝術性借助于層次的劃分去理解。講析完畢注意讓學生齊讀全段。
3.處理課后相關練習,方法同前。
4.布置學生試背本段。
三、講讀第四段(10分鐘)
1.抽生讀文。
2.講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強調“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晉文公話語的結構特點。切莫忘末尾要齊讀本段。
3.背誦本段。
4.處理課后練習一(4)
四、小結全文(5分鐘)
1.寫作特點
① 結構線索:單線,時間為序。
② 寫法:詳略分明,詳寫說辭,略寫情節。
③ 表達:語言(對話)描寫為主。
2.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① 熟讀成誦。②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下課)
附:板書設計
說退 軍隊
↑ ↑
13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注釋
要求:
1.若、說、辭、鄙、微、之
2.字詞句,寫作特點、語言藝術。
3.熟讀、背誦。
第一課時:若、辭、之第二課時:鄙、微
若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國以鄙遠)邊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淺陋
辭微
1.(辭曰)推辭 1.(則名微而眾寡)微小
2.(辭去)告別 2.(微聞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辭勞苦)推托 3.(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
1.(輟耕之壟上)到、往(謂動)
2.(子犯請擊之)他們(秦軍)(動后作代) ★釋詞譯詞要訣:★譯法要訣:
3.(是寡人之過也)的(名前作助) 實詞看上下文 直譯為主,
4.(臣之壯也)不譯(主謂之間) 虛詞看語法 意譯為輔。
第三課時
朗讀、背誦訓練和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10分鐘)
1.朗讀要求:對話的朗讀要表現人物的情緒和思想、態度。敘述朗讀要體現伏筆和照應這樣的寫作手法運用上的作用。
2.朗讀要逐段進行,要結合課文的練習進行。
二、背誦指導(15分鐘)
1.在朗讀熟讀的基礎上進行,還要注意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注意背誦要講究方法,長段要分層,特別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錯的地方的區別方法,訓練要突出重點,力爭在課內完成。
三、完成課后練習(15分鐘)
1.審題、做題方法的指導。
2.注意為答案找理由。
四、師生一起交流總結本課文學習的方法、心得。(5分鐘)
師最后作歸納:
1.知識要點的學習。
2.學習方法的運用。
(下課)
教后記:
1.文言文講讀課教學須強化讀背的訓練,把教與讀和背有機統一起來。
2.文言虛實詞的教學要結合文言文的語法知識的教學進行,確保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會方法,掌握其中的規律,直到能夠舉一反三。
3.教學步驟要簡明扼要,安排要有條不紊,特別是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內容與規律合理規劃和分配好各步驟的教學時間。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3-1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7-09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6-27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8-10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9-30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0-15
《燭之武 退秦師》教學設計09-14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設計11-01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