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范文九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和引導、演示實驗,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和討論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自己最感興趣的自然現象1——2個,了解科學家的工作過程,
教學器材:鐵架臺、鐵圈、石棉、平底燒瓶、鐵架、橡皮塞、燒杯、水、酒精燈、火柴、玻璃杯、硬紙片、生雞蛋、電磁感應演示儀、閉合鋁環、石蕊試劑、滴管、玻璃試管兩支、酸和堿溶液。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問導入:
你讀過霍金的《時間簡史》嗎?黑洞是怎樣產生的呢?“神州四號”為什么能夠上天?要回答這些為什么,必須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科學》。什么是科學?科學很神秘嗎?不,科學就在你身邊!
二、新課教學:
1.科學是什么
⑴有趣的自然現象
在我們的身邊就存在著許多有趣的自然現象: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秋天大雁往南飛……,你還發現哪些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為什么會發生?又將會怎樣變化?人們正是在不斷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科學規律。
⑵演示實驗:
①雞蛋慣性實驗
演示:用手指快速彈走硬紙片,如圖1
設問:你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
②水再次沸騰實驗(可以在給水加熱的同時先進行下面的實驗)
水沸騰后把燒瓶從火焰上拿開,水會停止沸騰。
設問:不用加熱的方法,你能讓水再次沸騰起來嗎?
演示: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如圖2。
設疑:水為什么會再次沸騰呢?
③電磁感應實驗
將閉合的鋁環放在上方的鐵芯上,突然通電時鋁環跳起,將鋁環放在鐵芯上,鋁環神奇地浮在空中。
教師進一步激趣:要想知道鋁環為什么不會落下去,也要用到科學知識。
④酸、堿溶液分別滴入石蕊試劑后變色實驗
將石蕊試劑分別滴入裝有酸、堿溶液的試管中,裝有酸的試管的溶液變成紅色、裝有堿的試管里的溶液變藍色。教師可更進一步設疑激趣:為什么兩種液體會變成不同的顏色呢?
⑶科學是什么
引導學生一起歸納: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尋找各種答案的學問。
啟發學生講故事:科學家牛頓好奇于蘋果落地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騰時頂起壺蓋而改進和發明了蒸汽機。
強調:小小的疑問,都可以引發科學發現,科學并不神秘,從探究身邊的問題開始,就可以進入科學的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設問:也許你也有許多為什么,你最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是什么呢?尋找過其中的答案嗎?
2.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
講解:科學家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都是十分留意的,你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嗎?我想調查一下,我們班有哪些同學的家長在研究院或研究所,或大學里搞研究工作?他們都是科學家,請你們談談他們是如何工作的?
引導歸納:
研究對象:自然界的各種事物。
研究地點:實驗室、野外。
研究用具:實驗儀器和觀察設備。
研究過程:不斷提出問題——搜集信息——考察和驗證——記錄、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發表論文或考察報告
講解:科學研究是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要用許許多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例:1999年8月科學家在北緯77度18分進行了北極大氣結構探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進行探究。科學技術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科學的發展是無窮盡的。
組織討論:許多自然現象是可以用科學的道理來解釋的,每個同學舉1—2個你能解釋的例子,看誰解釋的好!
設問:科學既有用,又有趣,還有挑戰性,有的同學還想成為未來的科學家,我們應該怎樣學習科學呢?請同學們看書找出答案。
3.怎樣學好科學
⑴仔細觀察;人們對大自然現象的認識和對自然規律的探索都是從觀察開的。
⑵積極實驗:設計實驗、收集資料和證據。
3認真思考:分析歸納,找出問題的答案。
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科學奧秘的本領,推動社會進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美好的生活!
設問: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對《科學》課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說說你準備如何學習《科學》?教師歸納并提出學習科學的基本要求。
三、復習
引導學生進行(對照板書進行)。
課后每位同學收集一個你最敬佩的科學家的故事,下節課進行交流。
每位同學找一本有關科學方面的書籍開始閱讀。
板書設計
科學入門
科學是什么——是一門研究各種現象,尋找各種答案的學問。
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
不斷提出問題——搜集信息——考察和驗證——記錄、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發表論文或考察報告
科學并不神秘
怎樣學習科學?
仔細觀察、積極實驗、認真思考
課后反思: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為科學課的第一課時,應該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教師準備的有趣的實驗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如本節所做的三個實驗:水的再沸騰實驗、石蕊試劑遇酸和堿溶液變成不同的顏色、電磁感應現象中鋁環高高的浮起,三個實驗中出現的學生意想不到的實驗現象,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此時加以引導:你想知道其中的為什么嗎?好好學習科學就可以得到圓滿的答案。至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很好地調動起來了。也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教案 篇2
認識鞋的正反
活動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學習區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觀察能力、辨別力。
3、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紙制鞋樣每人一雙,貼絨板,大的一樣的鞋子兩雙,大鞋樣一雙貼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樂磁帶一盤,另“開汽車”和“哭”“笑”的音樂磁帶。
3、創設鞋阿姨的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接鞋阿姨的電話: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啊?哦,好的。“剛才鞋阿姨打電話來,讓我們去參觀,高興嗎?”“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雙放反的鞋樣。(哭聲)
教師問:“鞋娃娃,你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難受了。”
教師:“誰來幫助鞋娃娃?”教師請一個幼兒把鞋正過來。
鞋娃娃:“現在舒服多了,你們真是愛幫助人的好孩子。謝謝你們。”
二、引導幼兒進一步辨別鞋的正反。
出示兩雙鞋樣(一正一反)。“仔細看看,這兩雙鞋子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和旁邊的好朋友說說,然后請個別幼兒講述,及時表揚能認真觀察的小朋友。
教師總結:穿對的鞋子就像兩個好朋友頭碰頭,中間有個小窩窩,就像兩個好朋友張著嘴笑。如果頭和頭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氣,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說明鞋子穿反了。有了這個方法,我們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過做游戲,反復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學會穿對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戲方法:將小鞋樣(幼兒每人一雙)擺在教室四周。
教師:“看!鞋阿姨家還有很多鞋娃娃沒有找到好朋友呢,請小朋友來幫助它們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嗎?”“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幫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小結,然后幼兒去幫鞋娃娃找朋友
幼兒每人拿一雙鞋樣貼到貼絨板上,然后集體評價,看看誰找錯了,為什么,應該怎么放?”重點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戲方法:教師和幼兒將鞋子脫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聽音樂做找朋友的游戲。音樂結束,幼兒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對,教師檢查。
四、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鞋子的興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興,因為小朋友幫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實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會用什么材料來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來的,下次我們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嗎?”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主題:
本次主題班會課以科學家的故事為主題,課前先讓學生通過報刊、書籍、上網搜集等方式查找古今中外科學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與同學們分享自己所集到的科學家的故事,談自己的感受重點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如科學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等。
活動目的:
1.通過演講與傾聽科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只有豐富的想象與不斷努力實踐相結合才能有創造。
2.通過航天知識搶答比賽,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一節科學家的故事的主題班會。縱觀古今中外,是無數的科學技術人才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立下了汗馬功勞。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一些有關科學家的故事,大家都收集了嗎?誰第一個給我們講故事?
二、學生講科學家的故事(班主任工作 )
每個學生講完,老師就問同學們從這個幫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讓學生談談感受。
三、進行航天知識搶答比賽
1、兩名主持人主持比賽活動
2、分小組比賽
3、比賽開始
4、比賽結束,給獲勝隊頒獎
四、活動小結
科學家們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們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老師希望同學們今后更加勤奮學習,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勇于實踐,大膽創新,扇動雛鷹奮勇的翅膀,飛上科學的藍天,共創一片絢麗的輝煌!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銀河系的組成,銀河系的特點和形狀,銀河系的直徑和厚度,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2.通過計算體會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長度單位。
3.通過上網、查閱書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銀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過動手制作銀河系模擬示意圖進一步體會銀河系的形狀。
5.使學生意識到宇宙之大,從而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
教學準備
1.教師、學生均搜集相關銀河系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視頻、網頁等。
2.小組活動材料:硬紙板、沙、抹布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了解學生對銀河系的了解情況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看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并回答。
(3)教師提問: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發現天上有一條比較明亮的光帶,它是什么?
(4)教師談話:人們把這條光帶叫“銀河”,你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匯報自己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銀河的情況
(1)學生匯報自己搜集的資料。
(2)小組活動:每個學生將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資料得到的有關銀河的情況寫下來,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內將大家認同的看法歸為一類,將有爭議的看法歸為另一類。
(3)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4)根據小組的匯報,將匯報結果匯編成的'班級記錄:
對于銀河相同的看法對于銀河的不同意見 …………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3.教師出示相關資料(文字、圖片、有條件的可用視頻),學生學習
(1)教師出示自己準備的資料供學生學習。
(2)提問:根據這些資料,你了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簡單歸納并且板書銀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學們對銀河系了解的記錄,哪些是對的?哪些不對?
4.學習課本上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許多銀河的情況,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課本上給我們的資料。通過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收獲?
(2)學生看課本上的資料。
(3)匯報自己的收獲。
(4)教師提問:誰能說說牛郎織女的故事?
(5)教師談話:銀河大約包含20xx億顆星體,其中恒星大約1000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人們把由眾多恒星組成的這一天體系統稱為銀河系。
(6)提問:銀河系有什么特點?
(主要讓學生了解銀河系形狀像一個扁平的盤子,更像運動員投擲的鐵餅。銀河系中心被一龐大而近于球形的暈所包圍。
(7)提問:從哪里可以看出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旋渦狀星系?
(銀河系的直徑約為80000光年。中間部位厚度約為6000光年)
(8)談話:通過上面的研究,大家對銀河系的了解現在是怎樣的?
(9)學生回答本節課的收獲,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5.教師介紹目前人們對銀河系探索的狀況,小結本節課的教學情況
6.布置作業
課后繼續搜集銀河系的資料,了解更多銀河系的信息。
第二課時
1. 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資料?
2. 提出研究問題
觀察銀河系的圖片,了解銀河系的的特點。
教師提問:銀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讓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銀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談話:為了了解銀河系的大小,先必須了解光年?誰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計算天體距離的單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離。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學計算。
(4)請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并向全班同學講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計算銀河系的直徑、中間部位的厚度
(1)談話:我們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銀河系的直徑是多少千米呢,中間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學生計算。
(3)匯報計算結果。
銀河系的直徑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間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談話:通過剛才的計算你們有什么發現?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太陽系在整個銀河系中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顆小水滴,更不用說我們的地球了,我們每一個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績就覺得了不起,同時還要有寬闊的胸懷,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
5. 制作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1)談話:上次課要求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沙和大白紙,下面根據我們所學到的銀河系的形狀,做一個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每一組的成果。
(4)請組長來評價大家的成果。
(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制作,我們發現大家對銀河系的形狀掌握的很好。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都能團結協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組都獲得了成功。
6. 布置作業
進一步搜集銀河系的資料和圖片,把你認識的銀河介紹給大家。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的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半個雞蛋殼、鉛筆、粗氣管(長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個、針筒一個(注滿有顏色的水)、小量杯(蛋殼)、長條卡紙、小積木若干、記錄表、自繪圖片“小雞出殼”、故事錄音《小雞出殼》、有關拱形的建筑物圖片。
活動過程:
1、設疑激趣:
出示圖片“小雞出殼”,講述故事。
——“到底是誰琢破了蛋殼?”
幼兒動手實踐操作:把鉛筆當做小雞的嘴巴,分別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現的不同現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師設疑——“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嗎?”
教師提升幼兒經驗:這個蛋殼是拱形的,當力落到蛋殼上就像水一樣散開了,所以薄薄的蛋殼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殼能承受較大的力。
3、引導遷移:
教師講述——“想不到吧,小小蛋殼里藏了這么多秘密,人們根據蛋殼的原理建造了許多建筑物,你們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嗎?”
幼兒回憶《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開討論。
教師結合幻燈片,講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橋梁、屋頂等圖片,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點介紹拱形橋,引導幼兒理解拱形的橋面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4、激勵探索,變通思維:
教師提供材料,幼兒兩人一組,嘗試建構橋。
——“我們也來當一回建筑師,搭建一座拱形橋,橋造好后,會有很多行人和車輛從橋上通過,所以,橋要造得牢固。”
鼓勵幼兒相互合作,大膽地建構。
師生一起驗證的承重情況:在幼兒搭建的橋上放上積木,比較哪一組的拱形橋最牢固。
教師提問:為什么同樣是拱形橋,可是承受的力卻不一樣呢?
活動結束:教師小結,結束教學活動。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索電流熱效應跟電阻、電流大小以及通電時間的關系,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學生是普通學生,思維反應比較慢,需要逐步引導,又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習常常是“只聽不動手,聽了又忘記”的怪圈中重復。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改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阻、電流、通電時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焦耳定律。
【教學準備】
學生電源、導線、開關、電阻絲、燒杯、溫度計、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課件(flash課件)
【板書設計】
四、電與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能。
2、為什么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熱呢?
3、演示實驗: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結論:電流產生的熱量的多少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有關。
4、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系,即焦耳定律。
內容:電流流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號的意義和單位:i—電流—安(a) r—電阻—歐(ω)t—通電時間—秒(s) q—熱量—焦(j)
5、電熱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播放關于電能應用的錄像
·引入新課:
介紹生活中的電熱器。
提出問題:熱量是從哪里來的?
設疑:電爐絲通過導線連入電路里,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熱,這是為什么?
提出問題: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什么因素有關?
科學教案 篇7
一、細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分段讀。
2.小組合作,討論:這篇課文讀懂了什么?有不同標記畫出小白兔與小動物們的對話。
3.課件演示小白兔與小燕子對話情景。
A.指名讀,并評議。
B.師指導讀呢!句子。
C.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
D.表演讀。
4.課件演示小白兔與小魚、螞蟻對話的場景。
A.指名讀,并評議
B.男、女生分角色讀。
C.同桌互讀對話,互相評議。
D.學生自由合作讀。
5.小組合作討論:聽了小動物的話,小白兔是否相信天真的要下雨了。
6.師引導學生體會,說出小白兔心理變化過程。
7.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頭飾)
二、指導背誦課文
1.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
2.表演童話劇:《要下雨了》
三、拓展延伸
學生談一談哪些動物在下雨前有異常的活動。
四、布置作業
把這篇課文講給爸爸、媽媽聽。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蛋寶寶有的為什么會跑得快有的卻跑不快。
2、比較快慢,學習用數字記錄快慢。
3、幼兒大膽嘗試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生蛋、熟蛋兩個,課前裝飾成蛋寶寶,兩個大盆標上生熟標志混一起的生蛋和熟蛋若干,兩個碗、記錄紙、筆。
【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明白生蛋滾不快,熟蛋滾得快。
難點:引導幼兒學會邊操作邊記錄。
【活動過程】
一、課題導入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兩個小客人,你們看看是誰來了?
出示兩個生熟不同的蛋寶寶跟幼兒打招呼,并說明來意。
師扮蛋寶寶說:我是生蛋寶寶,(我是熟蛋寶寶)我們今天來就是想請小朋友幫幫忙,幫我們把我們的同伴給分出來回到自己的家。
師出示混一起的生熟雞蛋一盆
二、幼兒交流探討區分
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看怎么把他們區分開
(幼兒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區分雞蛋的生熟,比如搖晃著放耳邊聽聽看,看看表面蛋殼有什么不一樣,再還可以轉轉看)
三、幼兒嘗試區分生熟蛋
幼兒分組把生熟雞蛋區分并做記錄
師:剛才小朋友都用了自己的方法區分出了生蛋和熟蛋并作了記錄,現在老師來看看生蛋寶寶和熟蛋寶寶是不是都找對自己的同伴了。
四、蛋寶寶比賽跑步
出示小跑道,請一幼兒拿來兩個標著不同記錄的雞蛋同時輕輕推動一下雞蛋,看看滾動情況如何,如果一樣快說明兩個是同樣的一家人,否則就不是一家人,并請幼兒用數字作記錄。再請幼兒拿兩個雞蛋進行比賽,以此類推進行分類。分出有不一樣的快慢速度后做上標記放兩個籃里。
師檢驗生熟:
敲開一個跑得慢的雞蛋在碗里幼兒看,再敲開一個跑得快的雞蛋幼兒看,得出結論是:生雞蛋跑得慢,熟雞蛋跑得快。
五、幼兒操作游戲比賽
幼兒各拿兩個雞蛋在桌上輕輕滾動的速度來區分,重新檢驗剛才區分的雞蛋生熟是否正確。
游戲結束師總結:
本次活動幼兒都很能干,知道了區分生蛋寶寶和熟蛋寶寶,生蛋熟蛋寶寶也特別表揚我們小朋友,謝謝小朋友的幫忙。
課后延伸:
此次活動后留一些蛋寶寶在區域角,讓幼兒在區域角再玩一玩蛋寶寶跑步比賽,并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游戲結果。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思路
這是本單元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和學生們一起盡量多地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分析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然后說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哪些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發出的聲音。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處處著眼于以生為本,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活動中自己感悟。
二、教學目標
1.能自己觀察、傾聽不同的聲音,動手做聲音的游戲。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對有關聲音的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3.通過聽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4.通過游戲、實驗,說出聲音有大小、遠近、高低的不同,能夠分辯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難點:懂得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四、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光盤一只,《記錄卡》每人一張,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實用】科學教案范文九篇】相關文章:
【推薦】科學教案范文04-06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6篇05-05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5
【實用】科學教案匯編5篇05-10
實用的科學教案6篇05-08
實用的科學教案三篇05-08
【精選】科學教案范文六篇05-07
【精品】科學教案范文7篇05-06
【必備】科學教案范文5篇05-01
科學教案范文合集7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