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結束后,我看了媽媽拍的視頻,覺得真有點難為情呢:我為什么那么胖呢?別人都穿得很好看,就我有點像只胖青蛙。而且因為我的臉太圓了,太鼓了,化妝的老師又幫我化得白白的,我覺得自己的臉好像一只大雞蛋。雖然還是有很多人說我可愛,可我還是覺得有點難為情呀! 第二個令我開心的節目是我在圣誕派對上講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我在大班時講過的——《幸運的小老鼠》。我在講的時候一點也不緊張,我覺得自己挺自信的,只是如果當時不要抱著一只小老鼠上臺的話,應該會更好些,因為抱著小老鼠,動作就不好做了,我真有點后悔了。 節目表演完后,我們回到教室參加游戲,這些游戲真是太有趣了。只是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因為要換表演的衣服,所以我比很多小朋友更遲去參加游戲,結果我卻是我們班上第一個完成游戲環節的同學,第一個拿到了禮物呢,我真的好開心啊! 今年的圣誕節真是太令人難忘了!
篇四:我討厭圣誕節
圣誕節雖然是西方孩子最快樂的節日,有圣誕老人,美麗的圣誕樹。但我討厭圣誕節!
No.1 不省錢的禮物
圣誕節送禮物是我們班的“傳統”,一般送布娃娃、精致漂亮的蠟燭、被“漢堡包”包的橡皮、還有漂流瓶和許愿瓶……太多了!但我發現副班長收到的禮物太多,書包都塞不住了。我問那位送禮物的人,為什么要送那么多的禮物,不怕破費嗎?他們說,沒事,俺的零花錢可多了。我想,他們那么多的錢還不是向老爸老媽要的?對有錢的家庭應該說是沒什么,但對于家境一般的人來說,這么多禮物的錢,簡直是天文數字。所以說,圣誕節是孩子的天地,但對大人來說,簡直是地獄。
No.2 利用禮物來攀比好壞
不要只想到大人的慘,也要想想我們孩子了!大人說,你們孩子不是都收到禮物么?你們有什么慘的?還讓我們破費了!我們說,是啊,你們也慘,但是他們收到的禮物好漂亮哦~而且他們拿送的他們的禮物和我的攀比!難道我的禮物不太漂亮就沒用嗎?
我記得圣誕節的時候,我送筆去。幾位有錢的女生看到我送筆,說:“哎喲,人家送的都是漂亮又貴的,你卻送那么寒酸的禮物給別人。你沒錢嗎?沒錢就別送!”我心里氣憤極了,這四只筆還有漂亮的圖案呢,又不是寒酸的禮物,古代還千里送鵝毛呢。我回到家,心里想:我們沒錢的怎么就這樣被欺負啊……
No.3 我們中國不啊
圣誕節是西方的節日,也是像我們中國的春節。但是,圣誕節在我們中國有啥好啊,除了送送禮以外,就是不放假!
我的同桌對著窗發呆,說:“今天是圣誕節啊,雖然西方那邊放假了,但是我們不放假啊!我們還要等元旦、春節……西方卻在舒舒服服的享受假期!我好嫉妒!”說得也是,我的心像同桌所說的一樣,我好嫉妒!
圣誕節是個歡樂的節日,電影在放關于圣誕節的影片,家里立著漂亮的圣誕樹。但是,對我們來說,圣誕節一點都不好!
篇五:圣誕節的怪誕事
今天是圣誕節前夕平安夜,這本屬于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傳統節日,聰明的中國人融入了厚重的中國文化元素(“平”與“萍”同音),平安夜送蘋果給身邊的朋友、同事,祝福著平安幸福;當然也有額外再送一個橙子,寓意著對方心想事成(“橙”與“成”同音),至少也得有蘋果。如果沒有送或沒有收到蘋果和橙子,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另類了。我也只好隨鄉入俗,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冒著凜冽的寒風,去買蘋果送給同事們,其實我最喜歡吃的水果除了香蕉就是蘋果了。喜歡那種咬起來脆脆甜甜的感覺,有一種幸福的味道里隱隱約約散發出淡淡愛情的氣息。
獨自一人來到水果市場,看著一列列碼得整整齊齊、個大鮮艷、一股熟悉誘人的蘋果芳香氣味撲鼻而來。不同樣品明碼標價,一目了然。當然商販也對前來的購買者心理了如指掌,容不得您討價還價,占有很明顯的賣方市場優勢,通過來回比較,我最終決定買8元一公斤的,雖然有點貴但跟8沾邊,于是就覺得心安理得了些。(順著以上思維“8”與發財的“發”諧音),其實很是牽強附會,也許他們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事。
尋思起來,似乎圣誕無國界,但在中國略有些怪誕味兒。從主流群體而言以青年男女居多,畢竟他們是潮流的主宰者。一方面也許是工作壓力大以圣誕節為契機得以釋放,相互之間聚聚,聯絡一下感情,不能聚的就傳遞一種久違的祝福信息,這也許是年輕男女對擴大交際和鞏固友誼的一種焦渴反應;另一方面是滲透著濃郁的浪漫氣息,想想圣誕之夜,漫步在冰天雪地里,霓虹閃爍,送上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絕對是一個驚喜和難忘的記憶,回味起來都有一股甜甜的蘋果味。從商業利益而言商家借圣誕之名搞促銷優惠活動,賺上一把,拉動內需。或許過圣誕節的中國人多了,中國就有屬于自己的圣誕節了,我逐漸感覺到年味淡了,圣誕味濃了;我們似乎成了被漂浮在傳統文化上的浮萍,越來越失去自我了。
沉思還是反思,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更多的約束性,而西方國家的一些傳統節日則更多的是張揚奔放甚至是放縱,而人天性就是喜歡無拘無束,自由張揚,因此圣誕節是乘虛而入還是中國正趨向于世界大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