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評論 2003-01-24 晏揚
杭州市教育部門最近公布了一項新舉措,鼓勵優秀教師校際互聘,公開“走穴”,通過到其他學校兼課,取得合法的勞動報酬。(見《中國青年報》1月20日)
教師“走穴”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不過以前各個學校對此都采取禁止或不提倡的政策,很多教師將“走穴”行動轉入地下罷了。杭州市開鼓勵教師“走穴”風氣之先,其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從教師作為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角度來看,到校外兼課是教師的權利,學校不宜強行禁止,取消“走穴”限制等于還權于教師;從教育發展和教師成才角度來看,鼓勵教師“走穴”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校際優勢學科的取長補短,并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鼓勵人才冒尖。
然而,在看到教師“走穴”積極意義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在目前相應配套機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教師“走穴”可能會帶來不少新問題。所謂機制不健全,集中體現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不健全上,即一名教師的教學質量是好是壞,是高是低,多數學校還沒有找到合理有效的方式予以評估,或是評估之后,還缺乏相應的獎懲機制。雖然鼓勵教師“走穴”以教師完成本校的教學工作量為前提,但是如果教學質量的認定是一筆“糊涂帳”,教好教壞一個樣兒,那么就難免有些兼職教師會“本末倒置”:在給本校學生上課時,湊合應付,得過且過,不求質但求量,而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不停地“走穴”。這是鼓勵教師“走穴”之后極可能出現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那么鼓勵教師“走穴”之舉無疑是利大于弊、得不償失的。去年底有位在讀研究生上書《中國青年報》,反映他所在學校的大學教授們不安心教學工作,“逃課”現象嚴重。大概這些“逃課”的教授中間,也有很多人在忙著“走穴”賺外快吧?
并且,一名教師的本職工作,其實包括“教書”和“育人”兩個部份--除了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向學生傳授知識以外,還應該與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外交流,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即真正的優秀教師既要成為學生的“良師”,又要成為學生的“益友”。教師忙于“走穴”之后,和本校學生的交流溝通必將大為減少,上課時匆匆忙忙地來,下課后匆忙匆忙地走,學生平時根本見不到他的蹤影。這樣的教師再有學識,課講得再好,恐怕也很難說他算是一名盡職盡責的優秀教師。
據筆者了解,目前教師到校外兼職上課,所獲得的報酬會比在校內上課多,有的甚至高出好幾倍,“名利雙收”對于每位想“走穴”的教師來講,都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單靠教師的自覺自律,顯然無法保證他能在本職工作上盡職盡責。允許優秀教師校際互聘也許是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筆者意不在反對教師“走穴”,而是認為,要保證教師“走穴”的健康發展,要保證校際互聘的積極意義落到實處,減少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各種配套制度和措施必須切實跟上,尤其需要建立一套合理規范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而在目前相應機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在對待教師“走穴”這個問題上,筆者以為還是悠著點兒好。
[教師走穴悠著點兒]相關文章:
1.《雨點兒》課件
2.雨點兒教學課件
3.雨點兒教案設計
4.
10.教師節演講稿:最美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