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虛詞能力考點例解(二)

發布時間:2016-7-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北京市12中 金傳富  整理

說明:

一、高考文言虛詞考點高中語文教材規定為32個,本稿以此為參照,并按音序進行排列。

二、高考文言虛詞考點所涉虛詞注解以課文解釋為底本,個別虛詞略作改動。

三、本稿以教學需要為出發點,采用音序排列,便于撿索,提高效率。

  

雖sui   所suo  惟wei  為wei    焉yan   也ye   已yi

以yi     矣yi    因yin  于yu   哉zai    則ze    者zhe  之zhi

  

雖sui

1.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例解]   “雖”作連詞,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用在假設關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一種假設,然后轉入正意,可譯為“即使”。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

[例解]   用在轉折關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入正意。可譯為“雖然”。

4.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雖然”,現在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結合在一起,有承上轉下的作用,相當于“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么講”。

  

所suo

1.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2.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3.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例解]   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4.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5.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6.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7.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8.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

10.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1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例解]   表示手段或憑借。

  

惟wei

1.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譚嗣同》)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例解]   用作副詞。表示限于某個范圍,相當于“只”。

3.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赤壁之戰》)

4.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夢溪筆談》)

[例解]   表示限于某個范圍,相當于“只有”“只是”。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表示祈使或命令,相當于“希望”或“請”。

6.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殽之戰》)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根據與緣由,相當于“正因為”“只因為”。

7.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問說》)

[例解]   用作助詞,常與“是”搭配成固定結構“唯……是……”。“惟”“唯”“維”作為虛詞使用時,古時可以通用。

  

為wei

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例解]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2.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3.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4.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5.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

6.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7.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8.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9.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例解]   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10.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例解]   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

  

焉yan

1.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例解]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2.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例解]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也ye

1.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例解]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2.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左忠毅歸逸事》)

[例解]   表示判斷語氣。

3.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4.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5.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6.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例解]   表示肯定語氣。

7.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表示疑問語氣。

9.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1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解]   表示感嘆語氣。“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11.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1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例解]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已yi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過秦論》)

2.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3.牛困人饑日已高。(《賣炭翁》)

[例解]   用作副詞。表動作行為、事情的完成或時間的過去,相當于“已經”。

4.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5.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錄〉后序》)

[例解]   表兩件事之間相隔時間短暫,常用“已而”,相當于“不久”“一會兒”。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例解]   表程度很高或過分,常放在形容詞之前,相當于“太”。

8.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隆中對》)

9.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版》)

[例解]   用作連詞,“已”同“以”,和“來”“后”“東”“西”“上”“下”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等的限定。

10.是善惡之分也已。(《荀子.惡性》)

11.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例解]   用作助詞。“已”放在句末表示動作行為的既成狀態,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語氣,相當于“了”;有時“也已”連用,加強語氣。有時也表感嘆,相當于“啊”。

  

以yi

1.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4.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5.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8.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例解]   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10.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例解]   用作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11.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1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15.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16.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18.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20.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22.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

[例解]   “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矣yi

1.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4.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嗚呼,烈矣!(《譚嗣同》)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9.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例解]   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因yin

1.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4.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于yu

1.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2.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3.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4.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5.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6.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7.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8.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9.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例解]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10.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11.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12.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3.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例解]   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14.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1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1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例解]   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17.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18.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例解]   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例解]   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錄〉》后序》)

2.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

3.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解]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的。

4.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5.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時鐘山記》)

[例解]   表示疑問語氣。

6.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表示反問語氣。

  

則ze

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4.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例解]   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例解]   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

7.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8.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例解]   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9.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10.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

[例解]   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1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12.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例解]   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者zhe

1.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2.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例解]   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

3.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例解]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

5.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例解]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6.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例解]   “者”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

  

之zhi

1.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2.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例解]   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4.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5.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例解]   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7.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8.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例解]   用作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9.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10.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11.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例解]   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12.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例解]   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高中文言虛詞能力考點例解(二)]相關文章:

1.高中常用文言文虛詞

2.高中文言文常用虛詞

3.高中文言文虛詞實詞區別

4.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其的用法

5.2018年高中語文文言文8個虛詞

6.高中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區別

7.木蘭詩的文言虛詞

8.木蘭詩文言文中虛詞

9.高中文言文作文

10.高中常考的文言文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怡红院 | 日本最新免费新一二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24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 亚洲香蕉看一线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