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 2003-08-12 金柯
【新聞由來】新規定引發爭議
記者近日走訪本市中小學,發現暑假的校園并不平靜,不少學校正在“大動干戈”對食堂進行改造,那些過去由校外快餐公司供應學生盒飯的學校,也紛紛“拾掇”起鍋碗瓢盆,打算開學后重新自辦食堂。
學校“熱火朝天”改建食堂,間接原因是暑假前市衛生局出臺了關于學校食品衛生管理的新規定:《上海市學校食堂衛生管理辦法》和《上海市盒飯衛生管理辦法》。兩個《辦法》大幅提高了對學校食堂和盒飯供應商的軟硬件要求。不少區縣考慮到大多數盒飯供應商短時期難以達到《辦法》規定,已決定投入數百萬元對學校食堂進行改造。
然而,整改也引發了爭議。為數不少的校長、區教育局主管人員抱怨新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有關部門已經把學校食堂的最后達標時限由今年9月1日推遲到了明年2月28日,即便如此,仍將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的食堂由于條件所限無法達標。那么,衛生管理新標準是不是“太高”了?確保學生午餐安全可口,我們還該做些什么?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人士。
【解釋】提高標準有根據
顧振華(市衛生監督所業務管理辦公室主任):近年來,本市學生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要求加強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次出臺的兩個新規定,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午餐供應市場的“準入”條件,督促學校和盒飯供應商進一步采取措施,確保學生午餐安全萬無一失。
具體標準的制定,我們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和上海《中小學校建設標準》等法規,并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例如飯菜要在高于65攝氏度或低于10攝氏度的條件下存放,就是國際食品衛生界公認的標準。新標準有利于午餐供應由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轉變為規范的現代企業生產。以前,全市有80多家盒飯生產商每天供應20萬份學生午餐,提高準入標準后,那些生產條件簡陋、安全隱患大的供應單位必定要大批退出,而實力雄厚、生產條件好的企業就可以走規模經營之路,在提供衛生可口的學生午餐的同時獲得更大發展。
【聲音】新標準“脫離實際”
某區教育局負責人:我很擔心,新學年開學后有的學校沒辦法給學生開飯,特別是一些原先外訂盒飯的學校。參照新的盒飯生產衛生條件,以前供應學校午餐的盒飯公司絕大多數都難以達標。但學校要重新“吃食堂”,難度也很大。最突出的矛盾是食堂面積、規模難以達到新要求,中心城區不少學校“嵌”在居民區里,本身就很擁擠,根本沒地方擴建食堂。我們全區有上百所學校,我估算現在能達標的不過五六所。
擔心成本“吃不消”
劉先生(學生午餐供應商):以前盒飯做好以后,只要放進保溫車里送到學校即可,新標準要求供應商建立“熱鏈”或“冷鏈”,盒飯做好后在高于65攝氏度或低于10攝氏度的條件下存放。應該說,這樣做有利于保障衛生安全,可看看經營成本,心里就不免打起“退堂鼓”,因為還要投入上百萬元。學生盒飯供應本來就是薄利行業,成本一上升,企業根本吃不消。如果要適當提高午餐收費標準,又怕家長不接受。實在不行,我們這個企業只好選擇“退出”。
【建議】推進后勤社會化政府扶持要加大
沈建華(市二中學校長、市人大代表):從保障學生健康安全的目的出發,衛生部門出臺的兩個新標準并不“高”,可在執行過程中,的確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對一些位于中心城區的學校,新標準的實施確實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好的標準難以執行,說明我們的配套措施沒跟上,需要填補。
學校自辦食堂其實是教育部門的無奈選擇,畢竟學校的功能是教書育人,讓學校把本來就有限的空間資源和財力、精力花在辦食堂上,不是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所以,要妥善解決學生午餐問題,還是要繼續走后勤社會化的路子。
學生午餐關系到未成年人的身體健康,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社會事業,政府部門在加強行業準入把關的同時,還應承擔更大的職責。可以通過資金、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扶持有條件的盒飯生產企業“達標”并迅速擴大規模。這樣,既能促進盒飯生產業良性發展,又能讓學生以實惠的價格吃到衛生、營養、可口的飯菜,學校也可以從繁瑣的后勤事務中解脫出來,專事教學。
[學生午餐,準入門檻太高嗎?]相關文章:
1.營養午餐教學課件
6.毛姆《午餐》高三小說閱讀題及答案
7.
8.女大學生“裸貸”!值得同情嗎?
10.你對自己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