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3級教育碩士 毛秀霞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發展,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教材應當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成為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的范例,成為學生不斷獲得知識,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語文在這方面尤其任重道遠。基于中學語文教育的特殊的質的規定性和其對素質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新課標頒布之后,中學語文教育界日益達成共識:要還中學語文以本來的面目,以文學和人文的內容為核心,重樹中學語文教育的情感陶冶,人格提升,心靈表達等方面的旗幟。
我們在順應此呼喚的同時,是否應該對經過了思想政治和藝術的層層篩選方得以選入建國后中學語文歷屆教材的經典篇目,對從嚴格強調自思想政治角度解讀文本的樊籠下得以解脫的文本,作以全新的人文性的闡釋呢?是否只有如此,才更合乎新的語文教育理念呢?
《祝福》就是建國后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則經典篇目。它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時,題目最初定為《祥林嫂》,后改為《祝福》。建國以來教材教參對此文本所作的主題解讀定位于反封建的層面,與之相應,語文教師們在講授此課時常常會遵循著教學大綱之總體規定,力圖在學生心中樹立鄙棄封建禮教的意識,增強和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捂,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從而讓學生在欣賞作品藝術美的同時,也經受了一次思想政治的熏陶。這是前些年此文本所帶來的社會意義。
西方接受美學認為,文本一旦產生便屬于了讀者,對其文本意義的闡釋會因人因時代而異,有多種解讀性。時至今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是否可以打破以往對其主題解讀的定論,再去深入到文本之中,重新認識魯迅先生到底要借此小說告訴我們什么呢?
是的,祥林嫂的悲劇確實是社會悲劇,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歷年來的研究都把它歸結為面目可憎的封建禮教,對殺害祥林嫂的兇手的探討,不外是魯四老爺和魯鎮上的人們之流。當然這無有疑義,但我們僅僅告訴我們的學生這些嗎?難道僅僅讓他們意識到封建社會和封建意識的可憎,并為現而今封建制度的已被推翻而慶幸,為魯鎮上人們的愚弱而悲憤,為祥林嫂不幸的命運而惋嘆麼?我總覺得,這些似乎都還不夠。魯迅先生是個偉大的思想家,這編小說應該承載了他較前人理解的更為原重的思想,這思想之中應凝含了他深沉的悲哀和嘆息,這種悲哀這種嘆息還應讓學生認識、了解,這樣對學生的成長是極其有利的。由此,我們應該在前人所定論的主題和文本意義的解讀上再去問個為什么:為什么祥林嫂會被折磨以致悲慘的死去?魯鎮上的人們為何會如此對待她?
她和他們素無冤仇,而她又是如此勤勞純樸善良本分的一個女性,為何得不到人們的尊重,以至于最終丟失了自己生存下去的所有依靠而悲慘地死去呢?當然,這其中可以看出封建禮教思想的摧殘,可如此面目可憎的封建禮教思想為何在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了的農村社會有如此大的魔力,并內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之中而借刀殺人呢?這些應該是蘊涵于作品文本的更為深層的意義。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魯迅先生于1918年寫的《墳-我之節烈觀》中的一段話,“社會上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能用歷史和數目的力量,擠死不合意的人,這一類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里,古來不曉得死了多少人物;節烈的女子,也就死在這里。------不節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隨便什么人的唾罵,無名主的虐待。”這一席話,能否讓我們找到上面那個問題的答案呢?祥林嫂不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那種“不節烈的人”麼?而在《祝福》一文出現的與祥林嫂有直接關系的所有人,不就正是組成了一個“殺人團”,集體把祥林嫂推向了絕境麼?祥林嫂是不幸的,首先表現為“天災,”因其命運的不好而使其承擔了兩次喪夫和失子之痛。如果把此稱作祥林嫂“落了井”的話,則作品中的衛老婆子、堂伯、婆婆、魯四老爺、柳媽及魯鎮上的男女老少又有誰沒向祥林嫂落井之后又投下石塊了呢?魯迅曾記述一個不守節的寡婦的記載,說她再嫁之后,世人個個唾罵,做了乞丐,也竟求乞無門,終于慘苦不堪地死了(《墳、我之節烈觀》)由此了看出祥林嫂是在整個社會輿論的壓迫打擊之下死去的。在這里,似乎已揭示了魯迅先生之所以創作如《祝福》之類小說的真實意圖和祥林嫂悲劇發生的歷史、社會背景。
我們可以從此入手引導學生去進一步探討為什么當時社會中的人們會是那樣,并與今日社會中的人作比較,看其仍否具有現實意義。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沒有哪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有魯迅先生那樣深刻而又具體,沒有哪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有魯迅先生那樣執著而又犀利。魯迅先生曾一針見血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概括為奴性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歷史上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魯迅曾努力地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并力圖在其小說的創作中也努力解剖抨擊中國傳統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種種病態。魯迅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中,對國民性的卑怯是深惡痛絕的。我們從《祝福》這篇小說,從對祥林嫂死因的探討中,是否也可看出國民性的卑怯和民族心理性格方面所形成的種種病態呢?
魯迅先生說“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在當代著名思想家黎
鳴先生的《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一書中也指出“中國人向來講‘禮’而不講‘理’”,此“禮”既是魯迅先生所言的“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而中國人歷來講“禮”,既講究尊卑貴賤,對女人而言,即講究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不講“理”,不講真理,不講是非真假,因果曲直。這是孔夫子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病態之一。而這種病態不正在《祝福》一文中與祥林嫂有關的所有魯鎮上的人們身上有所體現了麼?
首先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有權支配祥林嫂的自由,故其在祥林嫂逃出家后又強制將 其帶回家中并逼其改嫁,以獲個人私利。如果說婆婆的舉動如魯四所默認的那樣合乎封建禮教的規范,可她在用“禮”的原則行使其家長制權威的同時,又逼祥林嫂突破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對婦女的貞節要求逼其改嫁,這豈不是在用“禮”作幌子行使其不講道理 的舉措麼?一套“禮”論,兩種用法,出發點是滿足個人的私利,真是又虛偽,又不講理。
其次是魯四。祥林嫂初到魯家,魯四老爺就厭惡她是個寡婦,他是依“禮”而表態,可又有何道理可循呢?祥林嫂之成為寡婦,原本已很不幸,卻又因此而受人厭棄,實在是毫無道理可言。祥后來被逼改嫁,卻又遭人生之大不幸,更是該成了一個讓人同情的角色,可她非但得不到幾乎無人性的魯四的同情,反而更受其鄙棄,視之為傷風敗俗的另類,不以常人應受到的起碼的尊重待之,實在是更無道理可言,可他卻似乎在嚴格守著早已浸透心中的毒素--封建禮教的支配行事。而其在文中不多卻粗魯謾罵的言辭,更與其書房中所掛的對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相矛盾,可見其道學的虛偽。以至最后在不能奴役了祥林嫂之后,又將其趕出家門,甚至聞知其死訊了之后,還因其死可能會干犯祝福,既會犯“禮”而大罵其為“謬種”,孰不知魯四老爺之流有選擇自己正常死亡時刻之能耐乎?真是講“禮”過分,不講理至極。
再如魯鎮上的人們。年年祝福時節,女人用在水里浸得通紅的臂膊辛勤地勞作著以準備福禮,而五更天拜福神的卻只限于男人,循的是“男尊女卑”“之禮”,可道理何在?祥林嫂在經受了人生之路上的極大打擊之后又回魯鎮,做活依然勤快,為人依然和善,但為何魯鎮上的人們在仍叫她祥林嫂的同時,音調會和先前不同,而笑容也冷冷的了呢?是因為祥林嫂犯了什么錯嗎?改嫁如若沖犯了所謂的“禮”的話,但也并非出于祥林嫂之本愿,她是被逼的,并且為此她還進行了大反抗。再度成為寡婦,可同第一次一樣,又豈能是她的錯?同時,她還要為此人生之巨挫承受極大的痛苦。她有什么錯?又有何理由得到人們的鄙棄呢?真是讓人從“理”的方面找不出原由來,而魯鎮上人們在表示自己對人事的態度時似乎都是只看結果,不講原因的。
柳媽的關于“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的說法,正是指責祥林嫂不做烈女子而失了節,其違背了“禮”,可此“禮”的制定又有何道理呢?真是荒謬至極。后來她又從祥林嫂額角上的傷疤生發開去的一段議論,又給魯鎮上那些幸災樂禍的無聊的男女老少以諷刺挖苦祥林嫂的新話題,僅僅因為他們以“禮”之規則衡量祥林嫂之失節不合“禮”,而不去講祥林嫂本人也是不愿違“禮”的,而是為其婆婆所逼,傷疤正是其反抗的結果,但沒有人在格守“禮”的同時去從因果道理的角度指責祥林嫂的婆婆,而把所有的諷刺集于祥林嫂一身,又有何道理可言?
祥林嫂自在魯家出現,既為一個帶孝的年青寡婦,她對生活無別的要求,只求“現世”能允許她恪守 “從一而終”的封建信條,“祝福”時有資格端端福禮而已。所以她第一次到魯家做傭工時,從不計較繁重的勞動,也不計較“食物”的好壞,并且臉上也漸漸地有了“笑影”,而這笑影正是她做了封建貞操觀念的犧牲品不自覺的麻木表現,正是其盲目崇拜封建神權而不悟的反映,正是其做了奴隸而不醒的流露。假如此種生活不受破壞,她也會老老實實地守寡,終其一生。祥林嫂的“希望”過分嗎?可偏偏如祥林嫂這樣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
忠實地依舊禮規范安分守節,希望以自己的雙手維持起碼的生活的人,卻遭更大的不幸。她抱著自己的“希望”掙扎一生,要掙一個為封建禮教殉葬,為封建神權盡禮,為封建制度做奴隸的“人”的資格,卻始終也沒掙到,以致連做人的生存條件也被完全剝奪,這在當時人人講“禮”的社會里,又有何說理的去處?
綜上所述,可見《祝福》中各色人等皆表現得講“禮”而不講“理”。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造成的民族病態心理的一種反應。而這種病態心理在現今的國民身上,是否仍有表現呢?在學《祝福》一文時要引導學生對此作以思考和比較。
同時魯迅先生也曾一針見血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概括為奴性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向來沒有爭到過做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歷史上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由中國傳統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病態之另一種,在《祝福》中又何嘗未得體現呢?《祝福》中的所有人都做了封建思想的奴隸。
設想魯鎮上的人們個個何以由一個個初生的嬰兒變成了祥林嫂生活時代的各色人等,一個個扮演著如今看來種種并不光彩的形象呢?這個問題引人沉思。人類的歷史一代代延續下來,與之同時沿襲的還有許多前人遺留的思想和文化。我們如何去看待此思想和文化呢?
魯訊先生曾在《拿來主義》中就此問題的答案做了正確的昭示。可再反思國人,縱覽歷史,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作為人,自出生之日起,既面臨著一個如何去生存的問題,可如何去生存呢?追求幸福是人之本能之一,而如何探求到自己的幸福之源泉呢?人皆應潛入人性之最深處去思考在這一問題。可魯鎮上的人們會思索嗎?他們在因襲的世界里耳濡目染之后,自身卻無法生出任何免疫力。以致順從地被染上了封建意識的各種色彩,由表入里,而又完全滲透,以至深入骨髓,這些厚重的色彩掩去了他們靈魂的自由,取代了他們自己的思想,他們成了前人思想奴役下的一具具空殼,成了一個個,既沒有判斷是非因果能力,沒有同情心愛心,又不講理,只知道用被糊里糊涂地滲透渾身的封建禮教的因子去糊里糊涂地測試周圍的人是否也合乎此“禮”之規范的怪物。測試的結果如若與其規范不合的話,他們就會施以幸災樂禍的嘲弄和鄙棄,任何一個隨便什么樣的人都可以對不合規范者施以虐待甚至于漫罵。祥林嫂不就是如此嗎?在那個社會中,沒有人愿意或者是清醒的。大家如生活在一個黑屋子里,封建思想如枷鎖一樣已固定在了每個人的身上,圈定了他們的生存方式。他們只知因襲封建老前輩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不在接受之前去思索為什么,也從不去審視自己之為人,其心靈本性之所需。如魯四老爺,如魯鎮上的人們,又如祥林嫂,他們無一人是清醒的,全都稀里糊涂地束手就擒于封建思想的束縛之下,自愿做封建思想的奴隸。全都自愿呆到一個泯沒了人性的黑屋里去,這個黑屋子的外殼由前人的思想,文化的積淀鑄成,任何人性之光亮皆被消磨殆盡,黑屋子中的人全被異化。而這種非人的異化居然是人自愿接受并遵奉的。如祥林嫂作為一個女人,應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而一個女人若幸福,首先應滿足這樣一些基本的需求:生存,被尊重,愛的歸屬,心理平衡的需求等。而祥林嫂自年青守寡時起,就自愿放棄了獲得被愛的需求,只求在生存需求得到保障的情況下 “從一而終”,這不就正是自愿充當宋明理學規定下的“存天理,滅人欲”的奴隸嗎?后被逼改嫁也經了一番大反抗,反抗的目的不也正是要捍衛自己做理學思想奴隸的資格嗎?魯四老爺和魯鎮上的男男女女,又有誰不是在自己成了封建思想奴役下的怪物之后,又對不合“禮”之規范的所謂敗壞風俗的祥林嫂作以不講道理的鄙棄從而施以精神上的虐待的呢?這真是時代的人的悲劇。
面對此種悲哀,我們固然可以指責封建思想之害人,可每個國民又該為自己的行為負多少責任呢?“羊群走路靠頭羊。”但人不是羊,那些宣揚把人看作是羊的人固然是人們的公敵,可那些把自己看作是羊的人的人生又是多么的可悲。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出于甘愿做奴隸的劣根性,人人愿作“頭羊”的隨從者,又豈非祥林嫂的時代的人所固有的特點?在現時代,又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呢?我們可引導學生作現實的比較。在生活中,當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時,當面對某些領域所謂的權威時,又有多少人不會稀里糊涂地視它們為“頭羊”呢?許多人都甘愿為其奴役,從不愿靜下心來冷靜地問問自己的心靈,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別人到底在干什么,跟隨別人會把自己領到何處去,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我以為這也姑且可視為與魯鎮上的人們一致的國民性悲哀之所在。
> 我們要把這些悲哀之存在,在學《祝福》這一課時提醒給學生,讓他們在為祥林嫂之悲慘命運灑下幾滴同情之淚的同時,在詛咒害人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同時,在為魯鎮上的人們加入了無意識無主名的殺人團行列而感到悲憤的同時,更應該認清楚魯訊先生深蘊于此小說之中的寄寓,即對民族心理性格方面的種種病態的披露。他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常常會穿透中國人的種種表象,看透中國人人格的深刻,常常會抒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如《阿Q正傳》中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人格的陰魂穿越了時空又能在無數的中國人的靈魂中找到其存活的空間。而《祝福》一文似也寫出了祥林嫂時代國民性之可悲處,但那種國民性之可悲的陰魂,是否也會穿越時空而存活于現時的中國人的靈魂之中呢?這應該引導學生作以深刻地思考。從而讓學生在這個認識層面上接受一次自我人格的反省和洗禮,并領悟在自己的人生之途中,當面對前人的思想和權威時,應如何去判斷,去選擇,去更好地生存。
愛因斯坦曾這樣認識教育:受教育的意義就是當你學了一定的知識,在過了很多年談忘之后所剩下的那點東西。其實也就是說,知識的意義在于內化為智慧。而智慧的運作,只有在生命中才有可能產生,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之本。我們在提倡語文人文性回歸的今日,也應以此作為語文教育之準則。或許我們只有深刻挖掘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性,并讓其轉化為潤澤學生現實生命的甘霖,才能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的范例,成為學生不斷獲得知識,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才能更深刻地領會大師們深邃的思想內涵,更能賦予他們以豐富的語文營養,從而收到潤澤他們生命的教育之效呢?
上述是我在新的語文教育改革的關口,由《祝福》文本意義的再解讀所引發出來的一點思考。姑望方家指正。
[以文為本,潤澤生命--重讀祝福所引發的思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教育——潤澤和點化生命的小學語文論文
4.發的成語
7.月初發的說說
9.生命生命教學課件
10.關于生命生命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