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真的基礎上編造--談中學作文寫作(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葛以軍

目前,在中學作文教學中,關于寫真和編造的關系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一部分人強調寫真。認為寫真始終應是寫作活動的根本要求,不僅是對立意、選材等文章要素的要求,也是對作者自身人格的基本要求。甚至更進一步認為,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建設誠信社會的今天,作文教學理應承擔起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職責。如果以誠信品質和健康人格的缺失為代價,來培養學生的“借鑒”和“應變”能力的話,則完全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與寫作的宗旨背道而馳。

另一部分人則強調編造。認為作文須“做”,沒有編造就沒有作文,整個作文教學過程就是一部獨特的“編造史”。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作文教學改革力度的逐漸加大,各種“新概念”作文層出不窮,更是為作文編造推波助瀾,這部分人認為編造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順應大力倡導的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全新教育理念的時代潮流。

如果學生的作文有如下兩種情況:其一,明明是真的,但給人感覺是假的;其二,明明是假的,但編造的好,給人真的感覺。你認可哪一種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結合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都有偏激,在符合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應允許學生作文編造。

首先,從文章的定義來看,就應該允許編造。陳望道在他的《作文法講義》中說,“用文字表達意思的制作”叫文章;唐弢在《文章修改》中也說,“人類大概都有表現的欲望,用文字的技巧來實踐這種表現的,這就是文章。”《辭海》中這樣寫道,“能獨立成篇有組織的文字叫文章。”可見,凡文章都是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做出來的,絕對不是對生活的實錄。像《一件小事》、《荷塘月色》等名篇亦如此,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制作的。寫作本身屬于藝術,就存在藝術加工的問題。

其次,從作文教學的本質來看,也應該允許編造。中學生作文目的,說到底就是要訓練一種思維能力,為日后從事各種工作打下基礎(它很可能還包括另外一種特殊功能,即為將來的文學活動打下思維基礎)。作文教學其實也就是一種訓練,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用寫作的相關規律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由施訓者對受訓者按照一定的教學計劃進行訓練的一種活動,它強調系統性、目標性、工具性、基礎性、模仿性、訓練性。寫作活動就是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巧,這并不排斥編造。縱觀作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立意和構思還是組材和修改,都離不開編造。讓我們再來審視一下《語文課程標準》:“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寫作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等等,所有這些表述都表明:在寫作中應該讓學生放開手腳,鼓勵學生進行合乎情理的編造,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技巧,而完全靠寫真則不可能做到。

第三,學生的習作實際也要求允許編造。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作者與他人進行生活經驗和情感交流的一項活動。學生作文實際上是學生通過文章與教師、與同學、與他人進行對話,交流生活經驗和情感。因此,要求學生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并沒錯,學生能達到這種境界理當值得肯定、鼓勵。但實際情況是:中學階段只是一個人寫作能力發展的入門階段,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屬于“與無法之中求得法”,尚未達到大學畢業后“有法之后求其化”的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應著重訓練和培養寫作的能力和技巧,而這就要去模仿、借鑒。要求學生像啟蒙階段那樣不講究章法技巧,對生活進行直接描摹完全沒有必要,而要求學生作文既講究章法技巧又沒有明顯雕鑿痕跡也不大可能。如今,升學的競爭愈演愈烈,課業負擔一時也難以減下來,學生除了從課本和僅有的幾本課外書籍中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外,很少到學校以外的地方生活,多是在家庭與學校兩點一線之間運轉活動,生活空間、活動范圍實在太狹窄了,缺少必要的生活底蘊,要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絕對真實的認知、情感、態度等,真是勉為其難。

中學作文屬打基礎的,是練筆的,的確不應該用“真實”來束縛他們的手腳。且不說平時的習作,就是高考作文也是出題者的一種假設,試想所有的考生都有題目中所說的那種經歷或是體驗嗎?若沒有就可以不寫嗎?事實證明,高考中的那些獲得高分的想象類(也即編造類)作文,不僅是構思奇特、手法新穎、文筆優美而且也是符合生活情理,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文章。

有人說,高考中許多考生無中生有,自釀悲劇,把自己的遭遇寫得十分不幸,不是雙親離異,就是家人病殘,甚至父母雙亡,以博取閱卷者的同情而獲取高分。我以為,此種觀點值得商榷。首先,不應該也不大可能出現閱卷者的同情分;其次,這些考生只要編造得合情合理,我們有必要去關心考生是否確有其事嗎?如果能真正打動閱卷者,得高分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也有人說,編造的作文不會有真情實感。我就覺得詫異,完全屬于虛構的文學作品都可以達到使人喜怒哀樂的藝術效果,學生編造的作文怎么就不可以了呢?編造作文其實是一種捷徑,在考試中往往可以得高分,依我看這種應試能力完全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能力來培養。不允許學生編造,一味強調“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有其片面性,這樣不加修飾,會導致學生把很稚嫩的東西寫出來,這類習作談不上什么能力和技巧,因此毫無意義,這才與寫作宗旨不相吻合。

還有人甚至擔心中學生編造作文會損害誠信,我認為此種擔心純屬多余。真有那么嚴重嗎?難道魯迅、朱自清等眾多作家因此而不再誠信了嗎?是不是作文不允許編造,社會從此就誠信了呢!作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是寫實驗報告或生活日記,為什么一定要將作文內容限制在記錄事實的框框內呢?過分強調誠實為文,要求內容百分之百的真實,甚至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完全沒有必要。

中學生的生活內容簡單,社會閱歷不足,思想深度有限,哪有那么多的事實和高論可寫?然而,他們并不缺乏想象力,這是創新能力的基礎,他們只能在教師的精心指導和個人感悟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模仿、變通和櫽括等方法進行習作,這是他們最可貴的素質之一,語文教師應當好好保護這種想象力,決不能用“不說假話”的作文去扼殺,把文章虛構簡單等同與生活中的不誠實。在評作文時,不必追究內容的真假,即使是另類觀點、奇思怪想,也是他們自己的創作,應當給以贊許和鼓勵。

當然,我們所提倡的編造絕不是違背生活、脫離實際的胡編亂造,更不是無病呻吟抑或照搬照抄他人文章,而是給學生創作想象的空間,在求真的基礎上,進行合情合理的適當編造。我們提倡的寫真也主要是指要表達真情實感,反映生活的本質,合乎生活的邏輯。由此看來,寫真和編造并不矛盾,只要教師指導得法,如此編造,不僅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在求真的基礎上編造--談中學作文寫作(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中學教師節的校園廣播稿

2.中學生教師節演講稿

3.中學生英語寫作課說課稿

4.中學音樂教師年度總結

5.中學語文作文課件《如何寫作文的開頭》

6.淺談散文的寫作技巧

7.中學開學典禮老教師發言稿2篇

8.中學開學典禮教師發言稿

9.2017中學教師節廣播稿

10.追求真理故事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日本永久免费A∨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中文AV网址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麻豆精品 | 一级国产精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