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技法總匯 (中考復習指導)

發布時間:2016-3-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板塊一:語文有關閱讀的常識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親身經歷)

道理論據:指為了對某個問題或者觀點進行論證說明其正確或錯誤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諺語、古代文獻等進行證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來源于實踐,并且已被長期實踐證明和檢驗過,斷定為正確的觀點,就是通過講道理來說明一個問題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插說。

板塊二、答題技巧

一、有關語言修辭的題型

描繪類

提問方式: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后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征)。

結構類

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表達了……

修辭類

提問方式: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答題模式: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對象+特性

3.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4.設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二、有關布局謀篇的題型

提問方式: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題模式:

1.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呼應前文。

3.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構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三、有關表現手法的題型

藝術類

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效果、作用?

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容+效果(或作用)

人稱類

提問方式: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么?或:為什么要改變人稱?

答題模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于心理描寫;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四、有關歸納內容要點的題型

提問方式: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容要點。

答題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關鑒賞人物形象的題型

提問方式: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作出一個定性分析,然后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話作定性式的總括。

板塊三、不同類型文章的閱讀

A、記敘文

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敘文。記敘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記敘文既包括記敘性的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說等,又包括一般的記敘性文章。狹義的記敘文是指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對社會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態變化和發展進行敘述和描寫的一類文章,常見的如消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游記、日記、參觀記、回憶錄,以及一部分書信等。  

1.記敘文的特點

記敘文是一種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記事、狀物、繪景為主要內容的文體。

2.記敘文的分類

根據描述的內容,可以分為寫人的、敘事的、寫景的和狀物的記敘文。它們都具有記敘文的共性,但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上往往又有相應的各自特點。

寫人類記敘文:通過描述人的外貌、行動、語言、心理,通過特定的環境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現文章主題。

敘事類記敘文:通過敘述事件,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表現主題。

寫景類記敘文:通過描繪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狀物類記敘文:通過寫物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記敘文的六要素

記敘文的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掌握記敘文的要素,可以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題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結構層次。

4.記敘的順序

閱讀記敘文,要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就要明確寫作的順序。常見的記敘順序有順敘、倒敘和插敘。

(1)順敘:按照事件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來寫,也就是敘述的順序與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是一致的。

(2)倒敘:先寫結局,然后再敘述事情的發生、發展;或者先寫后來的情況,再敘述產生這種情況的經過。

(3)插敘:在記敘的過程中,有時要插入在時間地點上不一致的情節,然后再按照原來的事情接敘,這插入的有關部分叫插敘。

5.記敘文的線索

記敘文的線索是指自始至終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由于題材的多樣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異,致使文章線索呈現出多種形式。

有的以時空轉移為線索;有的以人物活動、時間、發展、景物變化為線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線索把全篇各部分內容緊緊聯結起來。有的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

6.記敘的人稱

記敘文的人稱有三種:第一人稱(我,我們),以當事人的口吻和身份敘述,寫起來親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里,實際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7.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紹給讀者,寫出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展情況。

描寫:在敘述的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用一些修辭方法對人物和事件加以具體形象地描繪,給人以鮮明、生動的印象,避免了單純記敘的平淡和枯燥。

說明:補充交代記敘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議論:記敘文中的議論是作者直接發表評論,點明記敘的意圖,揭示所敘事物的本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采用直抒胸臆的辦法,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記敘描寫中抒情。

8.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

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包括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等,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

9、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10.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11、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12、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13、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么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14、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15、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B議論文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或主張的一種文體。

它的主要特點是:一、以擺事實、講道理為主要表現方式,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手段來論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二、一般具有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三、觀點鮮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十分明確。四、語言準確、嚴密、簡練。

閱讀分析議論文,要根據它的特點,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找準論點

閱讀議論文,關鍵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反對自由主義》;也有的文章,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如《談骨氣》,開門見山,亮出論點,表明立場,先聲奪人;還有的文章,是在行文當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論點,這樣的文章,往往是層層議論,抽絲剝筍一般地亮出觀點。

大多數文章,標題只是提出了一個論題,中心論點隱含在文章的論述中。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地閱讀分析,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中心論點。

二、分析論據

閱讀議論文,在抓住全文的論點之后,還要弄清楚論據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事例、史實、統計數字等。事實必須確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論據包括名人的正確論述和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正確反映自然規律和人類生活經驗的名人名言、諺語、格言等。

三、弄清論證的方法及作用

弄清論證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論點。要弄清論證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論證方法:(1)舉例論證:用事實說話,真實可信,增強說服力;(2)道理論證:說理透徹,令人信服;(3)對比論證:突出了全文要論證的觀點,使得邏輯更嚴密,更具說服力;(4)比喻論證:形象生動地論述自己的觀點,且能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地說清楚事理。其次,還要注意的是,這幾種論證方法有時候是交叉使用的。

四、理清結構

閱讀議論文,必須理清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部分,也就是引論、本論和結論。

五、了解議論文的語言特點

議論文的語言往往概括、精練、嚴密、準確。它的語言往往有鮮明的個性,或針砭時弊,或剖析事理,往往能利用抽象的詞語來表現豐富的內容。一般方法是: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篇不離旨,深入揣摩其表達作用。對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要抓住其詞義的范圍和輕重及修飾限制作用來分析。

C散文

敘事性散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的散文。一種是著重記寫、刻畫人物,以人物為全篇的中心。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等。它們雖然也是以寫人物為主,但與小說的區別是明顯的。它們不像小說那樣多方面、細致地刻畫人物,也不講求故事情節的完整和曲折。另一種是側重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一定的感情。

閱讀敘事性散文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六要素”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抓住它們,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結構,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二、明確人稱,理清順序

記敘的人稱有三種,以第二人稱“你”來寫的甚少,但第二人稱好像是面對面的對話,較易抒發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稱“我”較常見,但文學作品中的“我”只能視為人物形象,起串聯情節的作用,為線索人物。記敘的順序通常有順敘、倒敘、插敘等。使用倒敘能造成懸念,增強藝術效果。

三、抓住線索,掌握布局

記敘的線索,是指自始至終貫穿全文的一條線,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動,也可以是某種行為、問題、認識,甚至是一句話。它是作者展開文章內容、安排情節的思路,因而理清線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散文的線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朧到明朗,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記敘內容的變化、事情發展的階段、一定的語言標志、文章的題目等都是捕捉線索的主要切入點。

四、抓住特殊語句,領會文章主旨

敘事性散文是以記敘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寫句、抒情句、議論句,閱讀中抓住這些特殊句,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描寫能較好地刻畫出人物的神情、動作、心理以及故事發生的背景、場景等;抒情則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讀者與作品內容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顯示中心;議論能直接點明或加深所敘之事的內涵,提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五、研讀重點段落

對散文中精彩鋪陳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領悟內涵、捕捉情感、揣摩語言;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開頭的往往是總起全文,中間的往往是承上啟下,結尾的往往是總結全文,首尾呼應,是主題的深化和感情的升華;記敘描寫以外的議論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關鍵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環境描寫段落往往是為烘托氣氛、襯托人物心情的。

六、透析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謀篇的外在形式,回答問題時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對比、聯想和想象、欲揚先抑等作為鑒賞的術語。

D說明文

對于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說明文是客觀地介紹某種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是給人介紹知識。因此,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表示時間

對時間的說明要盡量做到精確,如:一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種,每分鐘有60秒。但是像“這座橋(趙州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國石拱橋》),這里的兩處數字說明,由于年代久遠,只能用推測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確,實際上正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二、表示空間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葉圣陶《蘇州園林》)這里的“絕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宮殿”和“住房”都是對稱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對稱,這種客觀的說明同樣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三、表示范圍

“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約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400米。”(《死海不死》)這段話運用數字說明,說明了死海的長度、寬度和深度,給人以清晰的印象。

四、表示程度

說明事物時,常常會用到程度副詞,如“很、十分、非常、較、更、最、稍微、略”等。如:“后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黃傳惕《故宮博物院》)這里的“很”表明御花園雖然面積不小,但不是特別大,因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又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竺可楨《向沙漠進軍》)其中的“最”說明沙漠危害人類之大,程度之深。

五、表示次序

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如果要說明事物的成因、結構和原理,則有一定的程序或順序。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其中“漸漸”和“次第”,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變化過程,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又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葉圣陶《蘇州園林》)這里的四個“講究”次序不能顛倒,因為它們是按照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的空間順序來說明蘇州園林的建筑構造特點的。

六、那么,如何分析和概括一篇說明文的中心思想呢?

三步質疑法:

一問“全文圍繞什么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

二問“從哪些方面對該事物或事理進行說明?”

三問“說明了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在讀文章的過程中依次思考上面的三個問題,逐一找到最佳答案,再把這些答案按照合理的順序組織起來,這篇說明文的中心思想就明確了。在《故宮博物院》一文中三個問題的答案依次是“全文圍繞故宮博物院來進行說明”“從故宮博物院的位置、歷史沿革、整體布局、功用等方面進行說明”“說明了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的特點”。其中“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是文章的中心句,涵蓋了其他兩個問題的答案,自然就是全文的中心。

實際上,說明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對象的特征,只要明確了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內容,再明確說明的順序(層次),說明對象的特征就非常明確了。

七、說明順序

任何說明文,總是循著一定的順序來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造等,或者解說事理的成因、功用、關系等。我們閱讀時,如果弄清了說明順序,就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常見的說明順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種:

時間順序:介紹事物發展變化過程,或按照事物發展的先后為次序,或以事物從早到晚、從古至今的時間為序,或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驟、演變的過程為順序。

空間順序:就是按照被說明對象的空間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或由前到后,或從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點向四面擴散開去呈輻射式對事物作介紹。

邏輯順序:是指按照事物內在的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規律來進行說明的一種順序。常用的邏輯順序包括以下六種: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特點到用途,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或從一般到個別),從主要到次要。

要理清說明順序,一般的方法是:

1、認清說明對象,分析說明順序

一般對實體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勝等的結構或布局的介紹,多以空間為序;一般事理性的說明文常會運用邏輯順序;像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工藝流程,事物的歷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時間順序說明。

2、注意標志性的詞語

以時間為序的說明語段過程明晰,線索清楚,縱向排列明確有序。一般運用時在文中會出現表示時間或先后的標志性詞語。

以空間順序說明的語段常會出現“東”“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詞。例如: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態,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該段以“朱漆方臺”為中心點,向四面擴散開去呈輻射式順序。有“上面”“背后”“兩旁”“中央”“周圍”等標志空間順序的方位詞。

以邏輯為序的語段常會出現“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的詞。例如:

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施工有優良傳統……再次,我國富有建筑用的各種石料……

楊金輝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技法總匯 (中考復習指導)]相關文章:

1.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的解題方法

2.有關中考現代文我的老師的閱讀答案

3.閱讀給力現代文答案

4.《西風胡楊》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5.《風箏》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6.《竹篾》現代文閱讀試題

7.《父親》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8.高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9.父親現代文的閱讀答案

10.《報秋》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日韩五码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日本美国综合 | 亚洲男人天堂国产 | 亚洲中文乱码字幕不卡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图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