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作者
1.艾青
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享有盛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艾青筆名的由來
艾青的弟弟蔣海濤曾提及艾青筆名的來歷,他說:“1979年我為了編寫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艾青專集》,住在北京史家胡同我大哥(艾青)家里,看到了在《長春》上發表的李又然同志寫的文章。這篇文章深情地回憶了他在巴黎時與 艾青交往的情況,也提到了艾青這一筆名的來歷。李又然說:艾青在“蔣”字上打了一個叉,露出草頭成了“艾”字;“青”字呢?因為艾青是十二月生的。“艾”字的來歷與許多資料談及的比較符合,但他把“青”字的來歷搞錯了。因為艾青是農歷二月十七出生的。還有人問,有的材料上說艾青兩字也是海澄(大哥原名蔣海澄)兩字的家鄉土音的諧音,對不對?我想,是有關系的,家鄉人稱海澄發音和艾青相近。
3.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是臺灣名氣較大的詩人。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在臺灣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艾奧瓦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臺灣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20世紀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先前的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余光中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很多讀者知道余光中這個名字,便是因為這首著名的《鄉愁》,因此很多時候余光中被稱做“鄉愁詩人”。其實,余光中除了創作《鄉愁》之外,其他主題的創作也相當可觀,而且半
21世紀以來,他始終是“左手為詩,右手為文”,堪稱才情豐富與思考深邃并具之人。
4.作家在線--余光中草堂“朝圣”
2006年9月8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來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祭拜“詩圣”杜甫后,在草堂的唐代遺址前認養了一棵“詩人樹”,并為樹旁的 《鄉愁》石刻碑揭幕。
據成都市文化局官員張經智介紹,余光中 是在杜甫草堂里認養“詩人樹”的第一人。隨后,余光中在大雅 堂題詩留名,并現場簽售《余光中經典作品》。
下午,余光中在藏經樓作了題為《詩歌成都》的講座,四川詩人流沙河、柏樺和50多位聽眾聽取了講座。
二、《我愛這土地》的相關資料
1.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1938年的武漢,此時的詩人,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閱歷,無論是社會的動蕩,民族的危機,還是民眾的苦難,都給過或正在給著詩人以強烈的震撼,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直關懷著、思 考著這片國土的詩人,此時對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對土地的感情更濃烈了。詩人出生在金華農村,從小就對南方的土地有著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隨著生活的顛簸,詩人到過上海、常州,又到過山西、陜西,深深地為北方的土地所感動。對于這片生育、養育自己的土地,對于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對于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對于這片正在燃燒著抗戰烽火的土地,詩人作為一個時代的歌手,該如何對待這片土地呢?詩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達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強烈的愛……這濃烈的情感,凝聚成了《我愛這土地》。
2.艾青詩獨特的意象與主題(錢理群)
每一個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里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與認識,凝聚著詩人獨特的思想與感情。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與太陽。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愛國主義是艾青作品中永遠唱不盡的主題。把這種感情表現得最為動人的,是他的《我愛這土地》。
我們的祖國,貧窮落后,多災多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痛苦多于歡樂,我們心中郁結著過多的“悲憤”“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我養我的祖國!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后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這里所表達的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種感情在近代中國人民中具有典型性與普遍性。“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這兩句詩,真實而樸素,卻來自詩人內心深處,來自民族生命深處,因而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土地”的意象還凝聚著詩人對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的命運的關注與探索。艾青 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的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詩情都是獻給中國的農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個地主階級叛逆的兒子獻給他的真正母親--中國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農婦的頌歌。“大堰河”,作者說她沒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養育了“我”的。這樣的描述是來自生活的,但同時又賦予了“大堰河”以某種象征的意義,簡直可以把她看做永遠與山河、村莊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說是中國農民的化身。作者在描述“大堰河”的命運時,所強調的依然是她的平凡性與普遍性:不僅她的歡樂是平凡的,就是她的苦難也是平凡的,普遍的。這是一個“沉默”的大地母親、生命的養育者 的形象:沉默中蘊含著寬厚、仁愛、純樸與堅忍。這樣,在艾青的筆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親(乳母)”“農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組合(與糾結)。這首詩可以看做是艾青的詩的宣言書:他至高無上的詩神是養育了他的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普通人民,他(她)們的生命存在。在以后的詩里,詩人關注的中心,始終是與中國土地合而為一的普通農民的命運。于是,他寫出了“土地--農民”受蹂躪的痛苦:“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饑饉的大地,朝向陰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著的兩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光凝視著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乞丐》),這里的每一個字都震撼著讀者的靈魂。詩人更寫出了“游動于地心的熱氣”“土地--農民”的復活:“我們曾經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復活了!”“在它溫熱的胸膛里,重新漩流著的,將是戰斗的血液”(《復活的土地》)。隨著歷史的前進,詩人終于寫出了“土地--農民”的翻身與解放:“云從東方來,天下雨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雨灑著冀中平原”“到處都淋著雨水,到處都好像在笑”(《春雨》)。詩人正是通過對于土地的痛苦、復活與解放的描繪,真實地寫出了中國農村現實的靈魂。
“太陽”的意象表現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對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詩人說過: “凡是能夠 促使人類向上發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詩的。”正是從這種美學思想出發,詩人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情謳歌著:太陽,光明,春天,黎明,生命與火焰。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題”。這一時期寫得最好的光明頌是《向太陽》與《黎明的通知》。《向太陽》全詩九節,共分四個段落。一至三節,“我” 從昨天來:“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風雨所追蹤,為無止的噩夢所糾纏”--這是對舊中國人民命運的高度概括。四至五節,正面唱出了太陽之歌。這是“現代化城市”里的“太陽之歌”,詩人所要追求與表現的是現代化社會的新的理想,因此,人們從太陽里所受到的啟示是:創造性勞動,民主,自由,平等,博愛與革命。六至七節,歌頌“太陽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戰爭新時代里,祖國山河的蘇醒與人的新生。詩人著重抒寫了現實生活中的傷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寫出了他們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節,轉向寫自己內心的感受,在新時代里靈魂的改造:與寂寞、彷徨與哀愁告別,勇敢地走向太 陽,走向新生活。這首詩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歌 頌了抗日解放戰爭給民族帶來的新生。《黎明的通知》則是以一個更加樂觀、明朗的調子宣告著新的時代的來臨:“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在這里,詩人正是一個時代的預言者與理想世界的呼喚者。
(選自《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版)
三、《鄉愁》的相關資料
1.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并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祖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領域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歌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后,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后來被海外游子不斷傳唱的《鄉愁》。談起《鄉愁》的創作,余光中說:“當時我離開大陸已經二十多年了,只用了二十多分鐘就寫完了全詩,因為那種濃濃的鄉愁在心中已經二十多年了!”
2.融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翻翻唐詩宋詞,游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凄涼……”只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里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臺上一唱,臺下都哭,感人至深。這支歌余光中肯定會唱。他還會唱《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因為他在一首詩里提到過這支歌。髫年所唱,沒齒難忘。那些遙遠了的記憶不可能同他的這首《鄉愁》無關。厚積薄發,一首小詩里涵藏著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該記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紀,做了流亡學生,逃到大后方去讀書求學。學校里有一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里看兩次。緊著心弦,掃視著那一長排信封的隊伍,要看 看有沒有熟 悉的字跡--母親的字跡,寫著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團打牙祭還快活。恭讀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細察信封上的郵票,那上面蓋著郵戳呢。一個小圓圈內有一個大城市,母親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見,摸能摸著,就是沒法回到那個小圓圈內去。浩浩長江萬里,他在這頭(上游),母親在那頭(下游)。這一枚小小的印著孫中山先生肖像的蓋著故鄉的郵戳的郵票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十多年后,他寫了一首《郵票》:
一張嬌小的綠色的魔氈,
你能夠日 飛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戀愛,
和寬厚的友誼。
兩個靈魂是你的驛站,
你終年在其間跋涉;
直到他們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郵票啊,郵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還在一首《梅雨箋》里寫到它們:“方的郵票/圓的郵戳/只輕輕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鄉愁》的第一段抓住郵票這個物象,說小時候的鄉愁,一個流亡學生的鄉愁,是母親從遠方寄來的信件上貼著的那一枚郵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時期匆匆去了如煙云之過眼,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了。40年代末,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旋即去臺灣,插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1952年畢業后,第一 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噪,同時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來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戀愛,有一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1956年退伍,入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后去美國留學進修,該算是新婚別。臺灣基隆港上船,橫渡太平洋,美國舊金山港登岸。身在異國,心在家里,捻弄著那一張窄窄的來程船票,鄉愁頓起。不過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已經變了,慈母讓位給 新娘了。少戀母,長戀妻,人之常情啊。《鄉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這個物象,說長大后的鄉愁,一個異國孤客的鄉愁,是把他從新娘身邊引走的那一張船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也是很貼切的,他寫他自己的真實感受嘛。
1958年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臺上的盆花叢里,寫詩為母親招魂,喚她的慈魂快快回來,回到這“火后的小城”里來,回到這“四方的空城”里來,在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對母親的慈 魂說:“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 南,江南的一個小鎮(注:他的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垂柳的垂發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余光中是個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寫得十分感傷。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去入土安葬,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實現,雖然春天已經來到了。那骨灰匣想來早已入土,大約是安葬在臺北市郊的圓通寺吧,因為他在一首詩里說 ,清明節掃墓日他聽見母親在圓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該有一方小墳吧。
郵票啊,船票啊,墳墓啊,這些物象里潛融著多少哀愁啊!它們象征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墳墓,陰陽的距離,死生的距離。薄薄的一層混凝土,內外相隔,那么遙遠,比千山萬水的相隔更遙遠啊!《鄉愁》的第三段抓住墳墓這個物象,說母親去世后留給他的鄉愁,一個孝子的鄉愁,是使他抱恨終天的那一方墳墓。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又變了,愛妻讓位給亡母了。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勝。讀者為之驚愕,細細一想,悲從中來。我朗誦到這里,嗓子都顫抖了。人到中年以后,閱歷既多,五味嘗遍,漸漸地看透了人世的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漸漸地懂得了事業的艱難,于是雄心消泯。他的頭腦里憧憬日少而回憶日多,愈來愈像反芻動物,常常咀嚼 肚子里的舊聞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鳥倦飛而知還”,有了落葉歸根的愿望。白天忙著,不太覺得,到了夜間,故國故鄉故園便頻頻地來入夢了。早晨醒來,夢去無痕,依然人在臺北市廈門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鄉愁難遣,翻翻中國地圖,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慶市江北縣悅來場,又沿江而下,看那“蔣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許多美麗的表妹……最可惱的是那一灣海峽,二指寬罷了,淺淺的一層海水比紙更薄,就是涉不過去。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再一變,變成了那可惱的海峽。《鄉愁》的靈感也許是這樣來的吧?
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個構架,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有了這個構架以后,便回頭去翻查記憶的倉庫,專找如海峽那樣的象征著距離的物象。不費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郵票啦船票啦墳墓啦之類的物象。于是用這些物象做橫梁,仿照著第一個構架,又支起了下面三個構架:
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這便是《鄉愁》的雛形了。第一個構架,就其意義而言,分量最重,雖然是先出,卻做了結尾。何況按時間順序排下來,也應該做結尾。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在。現在望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發愁呢,這才是全詩的落腳點。
余光中把《鄉愁》歸入他所說的“淺易之作”。他所說的“淺易之作”是指那些如《鄉愁》一類的“一讀就懂”的詩,不是說“淺易”的一定不好。“淺”是文字淺顯,“易”是容易讀懂,他不反對“淺易”,但是,臺島那里“許多讀者”“要求一首詩一讀就懂”,卻遭到他的反感。他說:“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注定自己終身在詩國做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這話恐怕說得太重了吧。
除了寫詩的內行,一般讀者,各有各的事業,奔波忙碌,苶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電視看電影看跑馬看黃書,而去觀光詩國,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哪怕匆匆過境呢。對這樣的讀者,理當叩頭稱謝才是,不宜責之太重。何況臺島那里就是有些深奧得可厭的詩,不但一般讀者叫苦,寫詩的內行也說讀不懂呢。例如張默的《無調之歌》,大詩人如洛夫者竟然都這樣說:“這首詩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況一般讀者呢。要求淺易一些,一讀二讀三讀終能讀懂,而不是愈讀愈頭疼,難道不應該嗎?
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淺易”。而它的精巧的構思,融哀愁于物象的本領,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從中學習詩藝,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節選自《流沙河詩話》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年版)
四、整體感知
(一)《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假如我是一只鳥”,全詩以一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一只飽受磨難的鳥,一個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詩人 --艾青。
下面四行詩,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 “土地”。《我愛這土地》通篇使用了詩歌慣用的象征手法。“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象征著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著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洶涌奔騰的悲痛之情。“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象 征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 片土地。“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將自己的全部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
詩的第二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特寫,表現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于“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 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 女共同的心聲。
(二)《鄉愁》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歷代文人墨客都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中國的這一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詩節上整齊的安排,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疊詞的使用等都體現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回環往復的音韻,一唱三嘆的旋律,為全詩營造了低回悵惘的基調。
詩歌分四個詩節,以詩人成長經歷貫穿始終,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詩人巧妙地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到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即四個意象:郵票、船 票、墳墓、海峽。
年少時的一枚郵票,寄托著對母親的思念;青年時的一張船票,承載著對妻子的牽掛;后來的一方墳墓,卻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而結尾的一灣海峽,又使多少與詩人一樣的骨肉同胞忍受著日夜思念祖國的苦痛!但如此凝重的家國之思卻被詩人以“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淺淺的”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詞語所修飾,實際上詩人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而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渴望親人團聚,企盼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含蓄委婉,而且深沉哀怨。
每個詩節中都反復詠嘆的“鄉愁”更是繼承了古典詩詞形式上一唱三嘆的藝術表達方式,極富節奏感。且使整首詩的情感抒發逐層深入,愈發濃厚。《鄉愁》不愧是余光中先生作品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首戀歌。
五、自主檢測
1.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 么象征含義呢?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這首詩中卻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轉化的?
3.找出《鄉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用“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參考答案
1.鳥歌唱的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可能有如下一些說法:
①“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名詞美,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訣別、隔離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②“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③“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它們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步步增強。
⑤“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 ⑥“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⑦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3.教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 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惜緣
[《現代詩歌二首》(導學案) (長春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2.二首現代詩歌
6.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10.長春版野荷塘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