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他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治學經驗寫成此文。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短短的篇幅把幾個重要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東西。論點的提出,論據的使用,論證的特點,語言的特點,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單元議論文中見到過,有的則是本文中比較突出的或新出現的。
教學重點可放在理清文章結構以整體把握文章、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正反說理對比論證、語言特點等方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的作用。
3.學習本文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透徹周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提出疑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對于本文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采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
情感態度: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造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2.難點:
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造之的關系。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二、知識鏈接
1.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員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
2. 背景資料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作用。顧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建。據說他幼年讀書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顧先生讀書總喜歡把自己的主張批注在書上,書端上寫不下了,便記入筆記本里。
3. 題目解說
“懷疑與學問”是這篇文章的論題,全文就是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議論,闡明了“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系。
4.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正面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想和做》,《談骨氣》等。駁論,就是通過反駁錯誤或反動觀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論點。反駁的方法主要有:駁對方的論點,駁對方的論據,駁對方的論證。如《“友邦驚詫”論》等。
三、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字音認讀
顧頡剛(jié) 程頤(yí) 螢火(yíng)
塾師(shú) 停滯(zhì)
2. 詞語補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或站不住腳,比喻事物的荒謬。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展。
啟迪:導、啟發。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四、課文內容解析
1. 內容解析
這是一篇談治學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標題揭示了本文的論題。表面看,“懷疑”與“學問”是并列關系,實質上文章是在說“懷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據經驗,提出并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樣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
文章開頭兩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出治學的嚴謹。
接下來的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分別從如何對待傳說和如何對待書本、學問兩方面進行論述,其中第3、4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與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5段論述無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結尾一段,首句承上啟下,前半句歸納第3~5段論證的觀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后半句提出本段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作者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再舉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進行論證,然后由點到面,指出一切學問家都具有懷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懷疑”、“常常辨偽”、“常常評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懷疑精神在治學中的重要體現。在此基礎上,又從反面論述了“墨守前人舊說”惡習的嚴重后果。
2. 特色賞析
(1)思路縝密、層層深入。
文章開篇引用名言,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后,分別從消極與積極兩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在論述前一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時,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而這種證據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別人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經過一番思考;再擴展開去提出無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思索”來辨別是非。這樣,本文論證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展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的懷疑;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從積極方面論及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文章論述由淺入深,層次清晰,全面而精當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論證充分,說理透徹。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開篇以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代為立論,開門見山,先聲奪人,既擺出論點,客觀上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闡釋,有力論證段首的分論點。
其次,文章運用大量具體事例證明論點,令人信服。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列舉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事例,并連續多次追問,使人確信古書上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又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提出“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煅煉出來的”,極具說服力。
此外,還反復運用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論點。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是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在正反對比中強調了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重要性。而“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又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了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語言準確、透辟周密。
本文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例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一句,短短幾個字,就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又如“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一句,蘊含豐富,論述精辟。其中,“一切”強調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準確恰當,便于語意的表達;“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了學問家如何把“新學說”“建設”起來;四個“常常”的重復使用,突出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兩者準確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一句精當地總結了上面的論述。以上這一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見語言的透辟周密。
3. 句段品鑒
(1)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品析:這句話從正面闡述了一切學問家做學問的態度,四個“常常……”循序漸進地概括了“懷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學問的人的那種嚴謹的態度表現了出來。
(2)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品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原話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書》那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過兩三頁罷了。
4. 寫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開篇,點破題目,手法獨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論點,更是奇中有巧。
(2)論證論點層層深入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首先表明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又表明事實和根據有兩個來源,即親見和傳說,而傳說不一定可靠,從傳說中找證據又是治學所不可缺少的,這樣,就很自然地推論出對于傳說都應該經過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舉事例論證論點,說服力強。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作為論據,大大的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據和論點,很有說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5. 難點探究
(1)課文在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引用古代有名的學者的話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既扣住了“學問”二字,又有說服力度。
(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
中心論點是全文的統帥、核心,分論點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是中心論點的幾個方面,是支撐,是論據。可作分論點的有兩種事物:一是不需要證明的現成的理論觀點,諸如已被公認的無需再加以證明的定理、公式、經典作家的論斷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證明的一些觀點或論斷。本文分論點屬于后一種。
(3)兩個分論點基本含義的理解。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是個遞進復句,前半句中“消極”指的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學說觀點,后半句中“積極”指的是主動創立自己的學說觀點。
五、歸納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業
七、
教學反思
新的課標實施后,強調學生在成長中閱讀,《懷疑與學問》提出了“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必要條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質疑是創造的關鍵;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闡述了求異、發散、逆向等是創造的基本思維方法。本單元如此豐富的內涵,若學生僅支離破碎的了解,而沒有系統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認識,那么本單元“創造”主題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學生對如何成為“創造型人才”也難有深刻認識。因此,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獨到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并查找一些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樣教學也就為學生議論文的學習和寫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導,學生對創造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指導、互動的學習,認真的討論探究,學生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認識真可謂百花齊放:“人類有需要就有創造”、“創造必須對生活有足夠的熱情”、“閱讀積累是創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將文本的創造內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詮釋。這次教學嘗試,其實也是一次創造,只有大膽構想,勇于實踐,選題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教學才有可能邁出新的一步。
李洪波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4.懷疑的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