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書信交流,不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是家長與孩子的交流,而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這種書信交流,其實也是作文課的一種新形式,特指不同班級的學生在老師的“牽線搭橋”下,根據老師的提示和要求,給對方寫信,進行交流。筆者常年任教初中語文課,或教同年級的兩個平行班,或教跨年級的兩個班,每年都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寫作訓練,不僅教學效果良好,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顯著。
1、 書信文體,格式記牢。
現代社會,通訊發達,電話、手機、小靈通已經普及,互聯網也已從城市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書信作為傳統的交流工具,正逐漸地消失在學生的視野里。很多學生不清楚書信的基本格式,如稱呼不頂格寫,沒有祝頌語或祝頌語書寫格式有誤,署名與日期位置顛倒,甚至出現過個別學生把信封上寄信人地址與收信人地址相互顛倒的荒唐事。開展書信交流活動,可以讓學生參照書信例文,注意格式準確。同時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習作要逐一檢查,發現格式有誤,應當立即予以糾正,講清要點,讓出錯的學生牢牢記住正確的格式寫法。
2、 溝通心靈,潤物無聲。
開展書信交流活動之前,教師對兩個班的每個學生要盡可能多地加以了解。上課時,教師應該把其中一個班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分別簡明扼要地介紹給將要給他們寫信的同學,以便讓他們寫信時有話可說。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學生,如上網成癮的,狂熱追星的,厭惡學習的,打架斗毆的,自卑感較為嚴重的……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學生給他們寫信,并告訴這些學生,要用平等委婉的口吻給對方寫信,可以曉之以理,可以現身說法,也可以用生動的故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擺正心態,迷途知返。這種無聲的交流,娓娓道來,沒有老師或家長的訓斥、批評、諷刺和挖苦,有的只是同齡人心與心的溝通和傾訴,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可以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3、 比照他人,鞭策自己。
開展書信交流活動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書信寫在對方的作文本上。這樣,寫信的同學一方面可以通過老師的提示間接了解對方,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直接閱讀對方的一些習作更深入地了解對方。這樣有利于學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有的同學看到對方的字寫得工整美觀,看起來非常爽目,而自己一貫寫得龍飛鳳舞的,不禁有些慚愧,因此,寫信的時候,特別投入,特別認真。有的同學看到對方的習作文采斐然,好詞好句很多,非常羨慕,甚至都主動去摘抄下來。教師應當緊緊抓住這樣的契機,及時提醒學生要多讀書,多練筆,把字寫得工整規范一些,此時的教育效果要遠遠勝過老師平時苦口婆心的大段說教。書信交流,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處處比照他人,時時比照他人,激發內驅力,鞭策自己以身邊的同學為榜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書信交流益處多多(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教師讀書交流課件
3.交流教師工作總結
5.
6.優秀教師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