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與發現的國家
備課人 董志霞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學習,理解李約瑟公正地對待每一種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懷,認識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等問題
2.引導學生理解文明對話的作用、必然性,自覺地成功地進行文明對話
教學重、難點:
本文思辨性較強,推導過程嚴密,須著重引導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可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亦或從近代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入手亦或直接進入(如《發明與發現的國家》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中的核心部分,著重的論述了作者涉足中國科學與文明的歷史研究的原因,揭示自己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指導思想。
二、作者簡介:
李約瑟(1900-1995),英國生物化學家、科技史專家,國際科學史聯合會主席(1972-1975)。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7卷34分冊)、《用歷史的觀點看待中國傳統的科學》等。
本文節選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中國科學技術史》是凝聚著李約瑟后半生心血的長卷著作。書的英文名原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請人為中譯本題寫書名時改為現名。在英語中的“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有著明確區別,而且在其論述中也是把“科學”與“技術”、“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等區分開的,作者在本書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科學與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進其發展的內在原因,并非簡單地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上。我們應該從作者的原書名去理解他的寫作理念。
三、朗讀課文,注意字詞
回溯( ) 云翳( ) 伽( )利略 伽( )馬刀 伽( )藍
四、研習課文:
1.李約瑟是一位具有人道主義情懷的科學家,他為什么要研究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呢?
提示:科學史地位--西歐中心主義者的錯誤觀點--緣由主題
(重要) 古代地中海各民族 中國未被發現
肯定新月地帶、印度民族(偶然性)
作者抽絲剝繭般的娓娓道出原委,揭示出全書的主題
2.全書的主要內容--著名的李約瑟難題,著重分析,讓學生們明白相互之間的聯系
提示:1、2 段,17世紀前后中國對于科學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3、4段中國古代科學存在缺陷--理論滯后,并在承認該前提的情況下提出疑問“公元3世紀到13……知識水平”?
5、6段既然存在缺陷,為什么科學技術又有長足的發展?既有發展,為什么不能成長為現代科學?其阻礙因素又是什么?
7段在中國的早期社會,為什么科學技術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
8段中國為什么能產生有機自然觀?
“有機自然觀”也就是中國道家的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外對比展開分析。
從這八個問題中提煉出作者的評價:(1)中國古代科學停留在經驗階段并只有原始論;(2)盡管中國在理論和幾何方法體系方面沒有創造出“希臘奇跡”,但中國在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許多方面都走在具有較高理論和方法論水平的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的前面;(3)盡管中國在15世紀以前有著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并能使之有效地加以運用,但中國始終未能創立出“近代科學”
3.我們應怎樣評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貢獻?結合3、4兩段
提示:引導學生找出書的宗旨,以及作者的人生信念,我們應以務實公正的態度去看待歷史,去評價科學技術史。不僅僅是對中國的如此,對一切民族的都應如此。
五、小結
本文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書序,緣由主題--內容--宗旨--指導思想(板書加講解),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應學習作者擺脫一切偏見,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發明與發現的國家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發現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