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5-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故都的秋

教學目的

①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品味詩一般的意境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學習以情馭景,用景顯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 導入

     導語設計: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無數描寫秋的佳作,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王維《山居秋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         棄疾《丑奴兒》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感到的是悲涼。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們一起來循著細膩的筆觸去細細品味一下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味。

(板書:讀懂客觀現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 學生自讀課文

在昨天預習的基礎上,請大家采用觀其大略的跳讀法,快速識別景物特色的詞句,標出集中寫景的段落。同時,

思考:1.“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2. 通過哪些段落中的景象刻劃來表現“故都的秋”的這些特色的?

明確:1.“清、靜、悲涼”。

      2.3~11段

(二)聽錄音誦讀3~11段。

要求:1.圈出呈現色彩的詞句;2.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

下面請同學順著誦讀的導引,神往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

(放錄音)

1.請一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明確:秋色:蘆花、柳影、夜月、碧空、藍朵、槐蕊、青布、秋果----清

2.師問:文中描寫的諸多色彩總的格調是什么?

明確:冷色。

3.請學生簡要分析。

4.師: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孤獨、寂寞等等。

5.師:觀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喲!那么,故都的秋聲如何呢?

明確:秋聲:蟲唱、鐘聲、鴿聲、帚聲、蟬聲、風聲、雨聲、人聲----靜

6.師:這么多的聲響交織在一起,故都究竟是鬧還是靜?

明確:靜。

7.師:有分析,有例證,才能使人信服。

8.生:分析原因。

明確:以動襯靜(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9.由此看來,聞秋聲,故都的秋好寂靜啊! 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將油然而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悲涼。

10.師:這“悲涼”二字便是故都那濃濃的秋味所在。不過,我有個疑惑,故都北京,即使在郁達夫這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鬧之境在,如火辣辣的香山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等,作者為什么避而不寫? 

明確: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 

    11.師: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這種特色必須在讀中品味,請大家齊讀3、4兩段,力求讀出清、靜、悲涼來。

12.生:齊讀。

13.評價。課后要反復讀,把握了情與景的辯證關系,才能于細微之處見精妙。下面我來點幾處,請同學們來評一評。

A.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的?

明確:與心境不合。(同時分析棗子熟了不是紅色的嗎?“七八月之交”的棗也是“淡綠微黃”的。)

B.師:雨后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長,是出于什么目的?(學生自由談)

C.下面請看文章的開頭第2段,對照北國之秋,概括南國之秋的特色。

明確:“慢、潤、淡”

D.請瀏覽文章倒數第2段,說說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明確:對比,突出北國之秋。

E.再請看12自然段思考:這一大段議論有無必要?為什么?

明確: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F. 關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兩種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的。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教者認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飽嘗一嘗”;在文章的結尾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4.師:結合課文內容,用仿句形式完成下題: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椽低矮的破屋內;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顆雨滴里;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里。)

★現在我們再來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筆下才有愁。

作者寫作是這樣,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也是這樣,只有用心感悟,才能胸中有文,心中有情。

附板書:

  讀懂客觀現實,體會思想感情

      蘆花、柳影、夜月、碧空、

秋色:                           清

秋          藍朵、槐蕊、青布、秋果           悲

味          蟲唱、鐘聲、鴿聲、帚聲           涼

秋聲:                           靜

蟬聲、風聲、雨聲、人聲故都的秋

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故都的秋》教案

2.《故都的秋》的優質教案

3.故都的秋簡單教案

4.故都的秋教案兩課時

5.故都的秋微課教案

6.故都的秋獲獎教案

7.故都的秋明細優秀教案

8.故都的秋優秀教案

9.故都的秋語文課教案

10.故都的秋教案詳案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的精品 | 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久97 |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 | 亚洲激情五月天激情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