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唐詩)的格律與壓韻

發布時間:2016-9-2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文:網絡

近體詩或今體詩,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是相對的,我們跟著古人這么叫罷了。據專家研究,近體詩發端于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到唐初成熟。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體格律的詩,一般被稱為古體。

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五花八門,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

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

可以說古體基本不講格律。

所以只談近體詩。

基本格式

基本格式還是必須遵守的。如同饅頭和水餃的區別,不遵守就不倫不類了。

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沒有什么區別,只是每句的字數不同。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律詩共四聯八句。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后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絕句的兩聯可對可不對。

絕句可以認為是從律詩轉化而來的。 若兩聯都對仗,則是擷取律詩的頷聯和頸聯;若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則是擷取律詩的頸聯和尾聯;若第一聯不對仗第二聯對仗,則是擷取律詩的首聯和頸聯,若第一聯和第二聯都不對仗,則是截取律詩的首聯和尾聯。

用韻

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

近體詩只押平聲韻.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

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

近體詩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這叫做借鄰韻發端。

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現在已看不出差別。

古人認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

所以我們學讀唐詩時,不要學偏,更不要故意也學該韻不壓韻,古今讀法不同而已。古、今音的有不同,讀古詩也要注意。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分。這些屬于訓詁學的范疇,有興趣者可以研究。

平仄

在用韻一章中已經講了每句尾字的平仄,那是基本規定,最好遵守。

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

為什么要講平仄?無非是為了順口,讀起來不別扭。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有名家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

有專門論著規定了律詩的平仄格式,這里不贅述。

平仄是易學難精的東西,對于古人來說有文字游戲的成分。我們學習古詩沒有必要完全遵守。建議討厭平仄的朋友可以不研究這些東西,憑語感順口就可以了,同時注意每句尾字的平仄。注意不要因詞害意。

粘對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對古人來說,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

對仗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

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一般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

也就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虛詞等和各自的詞性相對。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地理、數目、方位、顏色、時令、器物、人事、,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古人專門編輯了這方面的書籍,有興趣的可以閱讀。

一聯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對得馬虎一點。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如果兩句意義毫無關聯,叫作“對開”,鐘山郎加注)是作詩的大忌。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根據相關文章倉促整理,羅里羅嗦,班門弄斧,貽笑大方。因有網友懇約,顧不得了,見諒。其實本人也并不完全遵守規則,最喜歡的還是打油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請初學律詩者參考吧。

曹雪芹借林妹妹的話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一語中的,大家可以仔細品味。其實詩詞乃知識學問的積累,豈止僅僅是形式。

郎兄最后補充一下:律詩的寫作思路一般按照“情-景-情”的思路來寫,即首聯和尾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

近體詩的押韻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詩、詞、曲無不押韻,所以詩歌又叫韻文。押韻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容易記得住、傳得開。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可以用平聲押韻,也可以用仄聲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又有多種。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方式,則有定規。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其中五言詩居多,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用平聲)。

過去寫詩,靠韻書來做統一的標準。所謂韻書,就是把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為做詩押韻的依據。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唐朝的《唐韻》,現存完整的韻書是宋朝的《廣韻》。《廣韻》的韻部分得很細,有206韻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韻》為官方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為該書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韻》(一說為南宋時代平水人劉淵根據前人韻書修編而成,故名《平水韻》)。該韻書將宋代《禮部韻略》(官方頒布的科考標準韻書)注明同用之韻,悉數合并,共106韻,上平聲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各聲韻目第八章已經開列,不再重復。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韻》為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一直沿用到現在。

前人做詩押韻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嚴格按韻書的規定做詩。例如封建時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制詩";科舉考生作的"試帖詩",押韻的字必須屬于同一韻部。科場"試帖詩"大部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若是詩出了韻(又稱"落韻"),無論詩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舊時作"分韻詩"用韻也很嚴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詩或填詞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或填詞。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紫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就是描寫文人聚宴分韻作詩的。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不能出韻,即使窄韻、險韻也不例外。《紅樓夢》48回載:"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故舊時代學作詩,特別是考生學作"試帖詩",必須牢記106個韻部,尤其是30個平聲韻部。

另一種情形是凡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雖不在同一個韻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詩人苦于不能出韻的限制,試創了一些突破樊籬的"出格體",又叫"變體",出現了什么"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形式。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quot;葫蘆韻"和"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蘆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這些"變體"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就是首句用鄰韻,其余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例如大家熟悉的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這叫"以冬襯東"。又如歐陽修的《行云》:

疊疊煙波隔夢思,離愁幾日減腰圍。

行云自亦傷無定,莫就行云托信歸。

首句"思"屬支韻,"圍"、"歸"屬微韻,這叫作"以支襯微"。

用"襯韻"的在律詩中更多見。如楊萬里《寄題曾子與競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灘,每過君家輒系船。

尊酒燈前山入座,孤鴻月底水連天。

暄涼書問二千里,場屋聲名三十年。

競秀主人文似豹,不應霧隱萬峰邊。

首句"灘"屬寒韻,"船"、"天"、"年"、"邊"屬先韻,這叫作"以寒襯先"。又如劉禹錫《酬朗州崔員外》: 昔日居鄰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

一辭御苑青門去,十見蠻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闔閭城。

何人萬里能相憶?同舍仙郎與外兄。

首句"亭"屬青韻,"聲"、"生"、"城"、"兄"屬庚韻,這叫作"以青襯庚"。

前面介紹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都稱之謂"出格體",不是正格。而這種"襯韻"不算出格,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作"孤雁出群"。"原來詩的首句可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余的。古人稱五七律為四韻詩,排律有十韻二十韻等,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之內。"(王力《漢語詩律學》53頁)詩人從這多余的韻腳上,討取點自由,借用鄰韻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體詩用韻是偏嚴的,鄰韻通押只限于詩的首句。現代人寫近體詩,卻在突破這個樊籬,鄰韻通押已不限于詩的首句,而是擴展到其他押韻的句子,如絕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詩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這種突破也見之于傳統文學形式古為今用的導師們的作品中。這里以魯迅、*的舊體詩為例:

魯迅青年時代寫的近體詩,現在保存下來的,如《別諸弟》、《蓮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韻都屬同一韻部,"襯韻"也不用,是嚴格按照舊時的試帖詩用韻的。但當他賦與舊體詩以歷史新質之后,服從于表情達意,將前人"襯韻"、移植過來,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幻變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里的"時"、"絲"、"旗"、"詩"屬支韻,"衣"屬微韻,按陳規,鄰韻只可用于首句,而這首詩卻用在最后一句。又如《無題二首》其一:

故鄉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酒卮食河豚。

這首詩里的"云"屬文韻,"春"屬真韻,"豚"屬元韻。三個押韻的字分屬于相鄰而又不同的韻部,這在古人近體詩中是很難找到的。但現在保留下來的魯迅近體詩,多數還是用同一韻部的。這少數幾首通押的近體詩,你總不能認為是他不懂韻律,或者一時疏忽,應該認為是對近體詩用韻的合理解放。

*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標準句式,可以變通的非關鍵字,也盡量拗而有救,調整得節奏鮮明、和諧,連不押韻的句子的腳節,上、去、入三聲摻合著用,鄰近的腳節不用同聲字,力避"上尾",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見他對聲韻學造詣之深,運用之嚴謹。然而他的近體詩的押韻,同魯迅一樣,突破前人的樊籬,運用了鄰韻通押。例如《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詩中的"難"、"丸"、"寒"三字屬寒韻,"閑"、"顏"二字屬刪韻。再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余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黃"、"慷"、"王"、"桑"四字屬陽韻,"江"屬江韻。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飛"、"微"、"衣"、"暉"屬微韻,"詩"屬支韻。再如《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錦戰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今君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五個押韻的字,分別屬三個韻部,"飛"、"違"、"非"屬微韻;"題"屬齊韻;"誰"屬支韻。

郭沫若近體詩很講究平仄,但押韻也不"率由舊章"。例如《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這首詩五個押韻的字也是分屬三個韻部,"淆"屬肴韻,"刁"屬蕭韻,"遭"、"毛"、"曹"屬豪韻。

對于近體詩的鄰韻通押,詩詞界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近體詩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還得合乎前人繩墨,一首詩的韻腳應該屬同一韻部,若要鄰韻通押,也只限于詩的首句。他們的作品也是嚴格遵守這個規則的。對魯迅、*等近體詩的鄰韻通押,可"為尊者諱",只說"在前人詩中難找",或"不合于唐宋詩人的格律",并無苛責之詞。

另一種意見認為,近體詩,在尚不能突破古四聲平仄樊籬的條件下,把押韻的寬限適當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這種解放,并未背離仿古的原則。前面提到唐宋人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襯韻"等,早就鄰韻通押。在宋詞中,韻域很寬,鄰韻通押更自由。為近體詩開辟了古為今用道路的導師們,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韻,我們何不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呢?

我贊成第二種意見,但也不反對第一種意見。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漢語詩律學》中說:"近體詩用韻甚嚴,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通韻。"(字下面加了著重點)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詩詞格律》中,則說:"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可見這位研究詩詞曲格律的著名專家,也是贊成合理解放詩韻的。其實,鄰韻通押在前人詩中也并非難找,在清人袁枚《隨園詩話》中,就指出劉長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隱等作品中鄰韻通押的韻腳,并"唐人不以為嫌也"。竊以為作詩講究一韻到底,還是受了歷代官方科考的影響。

鄰韻通押,無疑給我們寫近體詩用韻帶來很大的方便,但初學寫作還須具備有關韻部的一些基本常識。

首先是對《平水韻》的106個韻部,尤其30個平聲韻部,及每個韻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個大致的了解。

舊時學童學詩韻是和學對偶一起學的。學法很簡單-----背誦《笠翁對韻》(清李漁著)、《聲律啟蒙》(清車萬育著)、《訓蒙駢句》(明司守謙著)等韻對書。這些書以平聲30個韻部為綱,把作詩押韻常用的同一韻部的字,編成歌訣。譬如:在《一東》條目下有:"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邊塞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漁翁。……"自小把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詞兒可以相對,又記得風、空、穹、蒙、中、紅、東、翁等常用字屬東韻。要求老年人像學童那樣背得滾瓜爛熟是很困難的,也不必要,但是,你要熟悉各韻部的常用字,讀這些書比讀《詩韻》有趣,因為后者如同辭典,讀起來枯燥無味,記不住,而且許多生僻字也用不著記。但是《詩韻》還是要購置一本的,以供查對。現在重印出版的《千家詩》,后面附有《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訓蒙駢句》也有重印出版的,有興趣,可以看看。

[近體詩(唐詩)的格律與壓韻]相關文章:

1.唐詩世界

2.唐詩大賽作文

3.《清明》唐詩內容

4.唐詩ppt課件

5.關于唐詩《山行》

6.關于唐詩的教案

7.唐詩《守歲》有感

8.唐詩如酒

9.古風-觀刈稻唐詩

10.寶寶多大適合背唐詩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中文字幕电影亚洲精品 | 亚洲第一页A∨在线 | 日久精品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