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4-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前  方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攝影散文的一些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手法的具體運用。

2.      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體現,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學習,反復閱讀,加強自己與文本、教師和同學的對話體驗,增進交流。

2.      探究與活動,進一步了解和探索人類的“精神家園”。

3.      思維與訓練,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了解人類的“精神家園”。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深入體驗人類“精神家園”的內涵。

教學重點

1.      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2.      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彈琵琶的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等等,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這種新的文體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直觀性和散文的自由靈活性(可以自由地展開聯想),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影響,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板書:攝影散文)

《前方》就是這樣一篇攝影散文。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流動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攝影師拍攝了這幅照片,題目就叫《前方》。請大家認真看這幅照片,你看見了什么?由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請同學來說一下。

同學們讀出了照片豐富的內容。曹文軒看到了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寫了《前方》這篇文章(板書題目、作者)。

二:解題

曹文軒,1951年生,江蘇鹽成人。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協副主席。他是中國當代文壇“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作品以優美、感人著稱。代表性長篇小說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紅瓦》、《天瓢》、《青銅葵花》等;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郁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軒文集》(9卷)。多部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日、韓等文字。長篇小說《紅瓦》曾被節選入韓國中學教材。《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獲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協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短篇小說《藍花》獲首屆冰心兒童圖書獎新作獎。

三:研習

(一)理清思路

文章12段,它由攝影照片切入,然后由這個畫面展開聯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來,這樣看文章實際上分幾個部分?

明確:三個部分。第1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這幅畫面切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開聯想,寫他的感想、感觸;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這幅照片上來。

(二)分析重難點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聯想的這一部分中,曹文軒提出了哪幾個核心的觀點?找好的同學同座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明確:有三個觀點。

第一個就是第2段說的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第二個就是第10段說的人生實際是一場苦旅;

第三個是第11段中說的人時刻都想離家,而在離家的過程中又時刻想著已遠去的或久已不見的家。

“離家”“歸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矛盾關系?如果用我們教科書上的話來講,就是“人的悲劇性的實質”是什么?(板書)

我們這節課就來合作研討這些問題。

第一個觀點的探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古人講詩有“詩眼”,文有“文眼”,這些“眼”有的關系到全篇的結構與主旨,有的關系到作品感情的轉換,有的甚至是給全篇定下了寫作方法和風格基調,所以是理解作品整體的關鍵。第二段雖然只有一句話“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但它卻是本文的中心,也可以說本文的“文眼”。

人離家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作者對人為什么離家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從文中哪幾小節中可以找到? 

明確: §3-§7

首先,如同動物一樣,人類的祖先一直是在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人有著離家與遠行的習性;(§3-§4)

其次,外面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人們,人在外面的世界中會獲得生命的滿足;(§5)

再次,由于種種原因,由于外在的壓迫,人不得不離家;(§6)

最后,人的理想決定著人要不斷向前走。(§7)

 小結:“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這句話統攝了下面這5個段落,具有很強的統攝性。離家,漂泊,流浪是人類內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懷。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人們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憑著想象繪出許多精彩的色塊,常常羨慕流浪的生活,心中總有一個“出去”的念頭。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會生出厭倦的情緒。而前方的不確定性,卻令人既緊張又新奇,既刺激又歡喜,既恐懼又渴盼,告別家鄉,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這種流浪就像一首朦朧詩帶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正如作者所說“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離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的需求。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漂泊在異鄉的路上。最具典型的當數游俠詩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處于“置身異鄉”的體驗之中,成了一個永不停步的流浪者。還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萬水,一生經歷的是一條曲曲折折充滿神奇色彩的路。而冰心,最早也是作為一個遠行者的形象受到人們的關注。作家艾蕪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終點時,內心仍在呼喊“媽媽,我還要去遠行。”沒有比遠行更銷魂。

第二個問題的探討(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10,“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這句話非常關鍵,作者對這句話作了非常充分的闡發。他是如何闡發的?

齊讀§9-§10

提醒:注意對話欄中的評點,評點是讀書是常用的方法。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讀書不是單純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這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習慣,需要養成。

評點:“家”“路”“眼前與心中”這些詞語的豐富內涵。

 §10,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為什么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注意上下文)

明確:人的一生總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人在家的時候總是受到外界的誘惑想要離開家,而離家在外受到挫折時又想回到家,所以我認為人生是一場苦旅。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磨難,因此,把人生旅途說成是一場苦旅。 

 §9“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怎么理解?

明確:曹文軒不愧為“學者型作家”,喜好哲學,使他對人生有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堅持或者重視“悲憫情懷”,表現出了他的人文關懷,讀起來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上文寫道“流浪不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顯然,這里的“路”,并非實實在在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來到世上,是命運所主使的。“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這句話緊承上一句,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轉入對人的精神狀態的關注,人的肉體在家,可是靈魂卻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灣。心靈就會有濃重的漂泊和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家園。

有了§9作鋪墊,§10的深化就水到渠成,得出了“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這富有深刻哲理的話語。又由這句哲理性的話語立刻又將視線轉向攝影的畫面,敘述場景,想象車中旅者的內心活動。寫法靈活,自如變幻,更富有美感。請同學來說說。

明確:作者由“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這哲理性的話語,聯想到這張圖片中托著下巴的男子,又聯想到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中擁擠的汽車,豐子愷先生一篇散文中的苦旅:內心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通過想象和聯想,作者將旅行中的“苦”味含蓄的抒發了出來,使讀者結合自身體驗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智慧而深刻地指出:人生是一場苦旅,不論你的生活境遇如何,沒有本質區別,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上下文有嚴密的邏輯性,議論既能啟人心智,又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人類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憫之情和博大關懷。 

§11,作者說“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 怎么理解這句話?

明確:承上啟下的作用。前一句承上,小結前文;后一句啟下,引出下文。答案就藏在承上句中。“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 作者說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不斷地追求卻始終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不斷地往前走,始終都在向前走,永遠在路上流浪,永遠處于一種尋覓的過程之中,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完全達到目的地,苦就苦在這兒。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始終都是在路上。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實指,而是說人處在離家與歸家中間的求索、漂泊狀態。

再換個角度再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句子中的“實質上”能不能刪掉?為什么?

明確:“實質上”不能刪掉。

人在很多時候是很成功的,但這些成功都是建立在一段一段的痛苦之上的,所以說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人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表面上看很難用一句話概括,所以必須加上“實質上。”

“實質上”不能去掉,因為它是限定,是從本質上說,從生活現象上說,各人在生活中的情況不一樣,不一定都是“苦旅”。

原文中這個問題作者講得很好。他說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華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適的火車或飛機,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所以“實質上”不能去掉。

 

《前方》教學實錄

師: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曹文軒的《前方》。

課前大家對這篇文章質疑,提了不少問題,我看了一下,主要問題有三個: 一、這篇文章中“家”到底有什么寓意,為什么說人生是一場苦旅;二、一會說要“離家“,一會說要“歸家”,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三、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攝影散文”有什么特點。我們這節課就來合作研討這些問題。

(投影《前方》照片)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流動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攝影師拍攝了這幅照片,題目就叫《前方》。請大家認真看這幅照片,你看見了什么?由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請同學來說一下。

生1: 我看到了幾雙眼睛,幾雙在凝望著前方的眼睛,就像書上寫的一樣,他們可能都沒有離過家,所以他們的眼神充滿了對前方的期待與希望。旁邊那個男的可能是在遠方受到了傷害而歸來的。

師: 看得很仔細。再請一位同學說一下。

生2: 我看到的是他們迷茫的眼神。我覺得他們可能有的人是在歸家,有的人是在離家。離家的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同時又感到很害怕,所以他們的眼神是迷茫的。歸家的人也許是在外面受到了傷害,所以帶著悲傷的神情。

師: 很好,讀出照片豐富的內容。曹文軒看到了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寫了《前方》這篇文章(板書題目、作者)。

這篇文章屬于一種新興的文體,稱之為“攝影散文”。所謂“攝影散文”,一攝影二散文。它兼有攝影和散文兩大優勢。我們知道,攝影最大的優勢就是視覺上的直觀性,具有沖擊力,而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開聯想。所以攝影散文就把兩者的長處有機地結合起來,兩者融為一體。《前方》就是這樣一篇攝影散文。(板書“攝影散文”)

文章12段,它由攝影照片切入,然后由這個畫面展開聯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來,這樣看文章實際上分幾個部分?

生: 三個部分。第1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這幅畫面切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開聯想,寫他的感想、感觸;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這幅照片上來。

師: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聯想的這一部分中,曹文軒提出了哪幾個核心的觀點?找好的同學同座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1: 我認為有三個觀點。第一個就是第2段說的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第二個就是第10段說的人生實際是一場苦旅,第三個是第11段中說的人時刻都想離家,而在離家的過程中又時刻想著已遠去的或久已不見的家。

生2: 我認為第一個觀點應該是人離家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

師: 為什么?

生2: 因為第3段寫的是歷史的原因,第5段寫的是外界的誘惑,第6段寫到離家是出于無奈,所以我認為它前面幾段寫的都是離家的原因。

師: “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為什么這一句是作者的核心觀點呢?因為這一句有很強的統攝性。剛才同學作了精辟的分析,它統攝了下面若干個段,比如離家走向前方是人類古老的習性,外面世界廣大而且精彩,家對自己身心的壓抑,還有前方對人的召喚。所以這是核心觀點。

接下去第10段,“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剛才同學也提到了,這句話非常關鍵,作者對這句話作了非常充分的闡發。還有,離家歸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矛盾關系?如果用我們教科書上的話來講,就是“人的悲劇性的實質”是什么?我們把這三條拎出來,就是作者由這幅畫面所想到的內容: 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板書三個核心觀點)作者闡發了這些感想之后,最后回到了這幅畫面,但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同時在結構上也呼應文章的開頭。(板書)

全班齊讀作品第10-12段。

生: (齊讀課文)

師: 讀得很好。對文章比較熟悉,切分、斷句也比較合理。看第10段,作者有個核心觀點,那就是“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為什么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生1: 人的一生總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師: 你的意思就是奮斗是艱辛的,道路是坎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場苦旅。再請一位同學來談談。

生2: 人在家的時候總是受到外界的誘惑想要離開家,而離家在外受到挫折時又想回到家,所以我認為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 你的意思就是文中第10段的例子,作者舉了《圍城》的例子,舉了這幅照片的例子,舉了豐子愷散文中的例子,說: 你看,在這擁擠的車廂里,在這樣顛簸的路途中,人生正是一場苦旅。大家有沒有看到,作者還說到還有人坐在豪華的游艇上,坐在舒服的飛機或火車上,請看原文,作者有沒有在原文中對“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提醒大家注意上下文。

生3: 我覺得人在家的時候會有一種孤獨感,所以就要離家去尋找精神寄托,而在尋找的過程中又始終會想家,所以說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 你的回答有自己的思考,但曹老師問的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假如作者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先把這個思考找到,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把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帶進去,這樣我們既把握了原文,又從原文中跳了出來,有了自己的感觸,這樣的閱讀質量才比較高。回到剛才的問題,作者在文中有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 我覺得是在第11段,他說因為人“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永遠在路上流浪,永遠處于一種尋覓的過程之中,所以說人生是一場苦旅。

師: 講得很好。看這個句子,在段落中起什么作用?

生: 小結前文,引出后文。

生: 承上啟下。

師: 很好。哪一句承上,哪一句啟下?

生: 前一句承上,小結前文;后一句啟下,引出下文。

師: 好,答案就藏在承上句中,是不是?

生: (點頭表示領悟)

師: 作者說人生是想達到目的地而達不到目的地,始終在往前走,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完全達到目的地,苦就苦在這兒。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始終都是在路上。剛才有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實指,而是說人處在離家與歸家中間的求索、漂泊狀態。

換個角度再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大家看句子中的“實質上”能不能刪掉?為什么?

生1:“實質上”不能刪掉。我覺得人在很多時候是很成功的,但這些成功都是建立在一段一段的痛苦之上的,所以說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生2: 我也認為不能刪掉。人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表面上看很難用一句話概括,所以必須加上“實質上。”

生3:“實質上”不能去掉,因為它是限定,是從本質上說,從生活現象上說,各人在生活中的情況不一樣,不一定都是“苦旅”。

師: 很好。大家看原文,原文中這個問題他講得很好。他說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華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適的火車或飛機,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所以“實質上”不能去掉。

好的,我們討論第二個令大家感到困惑的問題: 人的“悲劇性”具體內容是什么?請用原話回答。

生1: 悲劇的不可避免在于人無法還家,更在于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師: 很好,我們可以通過“在于”、“更在于”這樣的外在的表達形式來把握。還有沒有了?

生2: 還有“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師: 曹老師很贊賞大家的悟性。(板書三個答案)這三句話其實是一個遞進的關系。我們全班來齊讀這三句話。

(生齊讀)

師: 三個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這篇文章中,很多詞語都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實的意思,一是虛的意思。比如這里的“家”,既實指那個實實在在的遮風避雨的家,又虛指精神上的一種寄托與歸宿。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跳躍。文中還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雙關含義,既是實指,同時兼有形而上的哲學思考的意味。

我們討論第三個問題。“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古詩詞中思念家鄉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軒在這篇文章中強調的卻是“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那么離家和歸家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大家先幾個同學商量一下,然后每個小組派個代表來發言。

生1: 首先我認為離家和歸家都是人內心的一種愿望,離家是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歸家是為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托,這兩者表面看起來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實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 我覺得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說的一樣,人在離開家的時候總是想回家,而回到家卻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的感覺,所以就又想離家。

師: 你這個概括很有意思,人始終是在進進出出,來來往往。還有沒有不同意見?我們班讀書最多的女生是誰?請她來談。

(學生小聲議論)

生3: 前方是外面世界的理想。人對理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不可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前方又是永遠的精神棲息地,人最終還是要有一種歸屬感,歸家是永恒的。

師: 我們班最富有思想的男生是誰?請這位同學來談一下。

(大家笑,七嘴八舌推薦)

生4: 我覺得家就像一個圓,人就是這個圓周上的一個點,人骨子里的野性迫使人們總是想擺脫這個點的束縛,但最終屬于自己的還是這個點,擺脫這個點的束縛后,有的人走不遠就只能客死他鄉,有的人堅持得久些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個屬于他自己的點。家還像一個沙漏的下半部分,當沙子處在下面時,看到上面的空間如此的寬廣就特別地向往上面的世界,而當把沙漏倒過來時,卻又拼命地往下擠。

師: 謝謝你精彩的發言。家是我們人生的出發點,而前方又時時刻刻召喚著我們,我們總是圍繞著家進進出出。有人說這種進進出出不是悲劇嗎?這是一種悲劇,但這個悲劇不是悲慘而是悲壯,是崇高。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佛斯。上帝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佛斯在這日復一日悲壯的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樣,在“離家”與“出家”的進出之中,你有了精神追求,尋覓著精神家園,你的人生與眾不同。我想這個問題課后大家還可以進一步地去思考。

最后我們針對第11、12段中你最欣賞的一點進行評點。請大家把課前寫好的點評拿出來。互相交換看看,推薦好的全班來欣賞。

生1: 我的評點是文中最經典的那句“總想到達目的地卻又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評語是:“人生就在不斷地探索,總是不能滿足于現狀。” 

生2: 我評點的是第11段的第一句話,評語是:“人在家中的時候總想著要離家,在離家后又總想著歸家,這也是一種苦吧,選擇的同時就必須放棄。” 

生3: 我評的是文中引用的懷鄉詩。評語是:“大量引用懷鄉詩,說明歸家是古代現代作品中永恒的主題。” 

生4: 我喜歡的是“那位崔灝……”一句。評語是:“用想像的畫面形象地告訴人們: 人無法還家,即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生5: 我喜歡結尾段,越讀越覺得有味道,分析一下,一是用了疑問的語氣,二是有種具象的味道。所以我的評點是: “用疑問語氣、具象手法點題,給人無窮的聯想。”

師: 大家都動了腦筋,評點有個性、有特色、有水平。比較而言,你們更喜歡哪幾則評點?

(學生紛紛議論,最后認為后三則更好)

師: 我也喜歡后三位同學的評點。對原文理解得透,點評準確、到位。

這節課我們是由照片進入文本,在文本閱讀中,首先是抓住作者的核心觀點,通過理解核心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感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這樣讀文章,我們才受用。

課后作業:總結“攝影散文”的特點,與同學互相推薦閱讀一篇你喜愛的“攝影散文”。

下課。

教后思考

這是新入選教科書的文章,充滿現代人文氣息,老師學生都喜歡,但是教學上有難度,怎樣克服難點教出語文味值得探討。

教學上要抓住三個要點: 

一、弄懂文章中幾個核心語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在此基礎上把它與本專題其他講歸家的文章比較,獲得對思鄉情結的現代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三、這是一篇攝影文章,反映出現代散文寫法上的新趨勢: 敘議結合,往往由場景生發開來展開議論,又由議論轉入具體的畫面場景,詞語往往都兼有實指意和某種形而上的虛指含義,充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這也應讓學生有所了解。

怎么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這些問題呢?我采用的辦法是: 大處著眼、細部入手,也就是依據專題和板塊的內涵,從文本的個性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和步驟。具體地說,就是先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個核心觀點,多層次多角度地來理解這些觀點。其中第一個觀點相對淺易,可以一帶而過;第二個觀點學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依據上下文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個觀點是分條概括,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闡釋,豐富對原文觀點的理解。這樣設計結構上由總到分到總,方法指導上涉及信息篩選、關鍵詞理解、分條概括、文意闡發等,具有豐富的閱讀實踐內容和較高的閱讀思維含金量。最后再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評點互相展示、評出優劣,老師相機點撥,生成豐富的課程意義。 

本文采用文本研習的教學方式,應該說這種方式是我們老師教學的長項,但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應該有新的追求。具體到這篇課文里,就是依據專題的內涵,選擇有豐富內涵的教學素材,重點突破,讓點上的知識輻射到面上,照亮全文,照亮學生的精神。我們不孤立地追求人文性,而是抓住聽說讀寫這些語文本質的東西,讓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去浸潤學生,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真正教出語文味來。

[前方(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前方精品教案設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5.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6.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7.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8.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9.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10.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嗯嗯嗯 |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天啪天天99久久 | 午夜精品褔利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天堂mv亚洲m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