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善想 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
【習作目標】
⒈學會發散思維,盡量多想,打開思路,廣泛尋找多種立論角度。
⒉常用求異思維,比較篩選,尋找新穎而又有針對性的最佳角度展開議論。
⒊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開動腦筋,學會對身邊事物進行多向思考,從而提高思辨能力。
【寫作指津】
拋棄習慣性思維,遇事從多種角度和多種方向進行多方面的思維,考慮多種因素,想像各種可能,甚至包括某些人以為不切實際的、可笑的方法,只有到最后,才靠直覺和邏輯進行判斷、篩選,這就是發散性思維。也是創新思維的精髓之一。
發散性思維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有多向思維、側向思維、反向思維。
多向思維要求從盡可能多的方面來考慮同一問題,即發揮思維的活力,使思維不要局限于一種模式、一個方面。多向思維之于作文,旨在訓練學生在思維時,要學會對同一問題、同一素材、同一題目、同一體裁的不同處理,或者是角度的不同、立意的不同,或者是構思的不同、手法的不同等。
側向思維是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別的領域交叉起來,并從別的領域取得思想上的啟發,用來解決本領域內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寫作上,就是不同領域不同思路交匯,在交匯處獲得新的觀點,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散文與詩的交匯就是散文詩,小說與攝影的結合便產生攝影小說。
反向思維就是從相反方向來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反向思維就是求異思維,指與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相反的一種思維方式。反向思維之于寫作,即古人所謂的“翻案法”。客觀對象的兩面性,為反向思維開拓了廣闊的領域。但是另一面我們在求異的同時,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反向思維的作文一般說來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就一般的常用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另一種類型是針對某一文章的某一具體觀點,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這種商榷性的文章,針鋒相對,旗幟鮮明。
【范文揣摩】
瑪蒂爾德的新生
--讀《項鏈》有感
恐怕多數讀過小說《項鏈》的人,都會為主人公為了一串假項鏈而付出10年青春這個巨大代價而感惋惜,可我卻不那么認為。
10年的青春,這個代價的確十分的巨大和沉重,可主人公的收獲又是何其的豐碩!
如果瑪蒂爾德沒有丟掉項鏈,那么可以想像她后來的生活情形--繼續向往奢侈浮華的貴婦人的生活,她可以做那些“大人物”的情人;可以擁有那點著高腳青銅燈,裝飾著東方帷幕的廳堂;可以擁有各種珍奇古玩;可以穿華美的衣裙,吃精美玉食,每天無所事事,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街上、公園閑逛,或跟那些討人喜歡的男子閑談……
這的確是一種舒適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可難道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嗎?只有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中才能算得上幸福嗎?當然不是,過上這種生活,人就要變得勢利、慵懶,不思進取,會令一個人失去人格,失去靈魂,因為人活在世上不僅僅是為了享樂。
瑪蒂爾德丟掉了項鏈,同時丟掉了躋身于上流社會過那奢靡生活的機會。為了賠償項鏈,她到處借錢;為了還債,她辭退傭人,遷移住所。她丟掉過奢靡生活的夢想,面對現實:她租賃小閣樓住下,穿著簡樸,干家里的一切粗笨的活兒,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的節省那些艱難的錢……這時她開始轉變,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庸俗自私、成天夢想過奢侈生活的她了,她現在是一個靠自己誠實的勞動、節衣縮食、過艱苦生活的市民婦女!
與此同時,她的丈夫也沒有因此拋棄她,而是盡一個丈夫應盡的職責。為了還債,她的丈夫不僅僅白天工作,晚上還幫人抄寫5個銅子一頁的書稿,常常是一直到深夜不休息……10年的苦難生活中,她們夫妻相濡以沫、同舟共濟的感情已經得到了升華。
10年的青春挽回了一雙粗壯的手,一雙能夠獨立生活的手--我要說這就是新生,在10年的苦難生活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患難與共的真情和不屈不撓的品質,這就是新生--一種人格的再生。
揣摩提示:
思考一:對《項鏈》主人公的命運,本文作者提出了什么樣的不同于常人的觀點?
本文作者敢于用求異思維方法,標新立異,提出了“新生”的觀點。
思考二:本文作者是從哪個角度來確立自己的觀點的?
本文作者依據《項鏈》主人公愛慕虛榮的思想性格,運用假設推理,推演出她的生活軌跡,然后再分析作品實際,論述賠項鏈事件使瑪蒂爾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少了輕浮和儀表之美,得到的是勞動的鍛煉,變得強健和沉穩,夫妻感情也得到升華了。從這個角度講,她丟掉了虛榮,獲得了新生,是勞動改造了人。
【片段練習】
⒈寫出下列事物的兩面性。
(1)虎
(2)蠶
⒉請就下列名言、成語,提出新的觀點。
(1)藝高人膽大
(2)這山望見那山高
(3)有志者事竟成
⒊以牛為對象,類比現實生活,用發散思維寫出1~2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4.給下列文段補充一個結論,使之主題明確而新穎。
“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擔憂。大凡聽了這個故事的人,都會嘲笑“杞人”,認為他行為荒誕,簡直就是“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然而,當我們把眼光投到現實生活中,放眼當今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就一得不為遭這世人嘲諷的“憂天”的“杞人”鳴一平了。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臭氧層空洞說”“太陽黑子說”“地球環境資源危機說”等,都證明天地之間、環宇周遭并非永遠太平。可以說,“杞人”天崩地墜的想象不僅有其合理性,而且頗有超前意識。
如用現代思想和觀念來看待“杞人”,他的這種“憂天”稱得上是
[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