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師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筆者在本文中首先闡述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其次陳述在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必經之路:“感知--理解--鑒賞--創造”。學生在直覺中感知審美;在理解中引發與作者情感的融合;在鑒賞中再現拓展審美。然后正確引導學生去審美。同時還要注重運用一系列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為重要,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當然為教學提供優越的條件,而觸發學生審美的情感,讓其做到聲情并茂也缺一不可,因而朗讀這一教學方法是永遠不會落后的。
關鍵詞:美育、審美、語文教學、感知、理解、鑒賞、創造
美育是“審美教育”的簡稱。①美育是中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中學美育教學水平,必須抓住與中學美育息息相關的重點學科,中學語文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學審美特征在中學美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美育教學應全面的貫徹到中學語文教學中,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的探索與實踐,教學中如何化抽象為具體,如何化平淡、枯燥為神奇而具有魅力,從而使學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是當前語文教育改革必須思考、解決的首要問題,F將本人對此見解與思考闡述如下,謹請尊貴的讀者予以賜教。
一、“感知--理解--鑒賞--創造”是培養審美能力的必經之路
在美育中,學生在直覺中感知審美,在理解中引發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在鑒賞中再現拓展審美,最終在審美創造中達到理解與情操的升華。
1、在審美直覺中感知審美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感知開始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者感知社會生活的結果,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對象和創作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感知又是美感的門戶。審美必須有一個對象作為外來刺激,主體通過感知才能產生美感。在文學鑒賞中,主體必須通過感覺知覺與審美對象發生聯系,才會產生美感。在語文教學中,本人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覺的積極性來喚起學生感知審美的能力。講授《三峽》②一文時,因為學生中絕大部分沒有去過三峽,所以為了喚起學生對美的感知與喚醒其熱愛大自然與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本人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聆聽配樂朗讀,欣賞三峽風VCD,從聽覺和視覺上引導學生進入美境和豐富其感受。并以此為基礎,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學生的生活經歷,啟發他們的想象。
2、在審美理解中引發情感的共鳴
教育應在審美教育中引導學生透過感性形象去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進入作者的內容世界并與之產生共鳴。魯迅先形象地說:“是彈琴人么,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聲器么,別人也須有發聲器才會共鳴。”③對此,我在教學中也深有感觸。如教學老舍的《南的冬天》④一文時,我就引導學生討論和賞析濟南冬天的景色。濟南城“……暖和舒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背峭膺h山是張“小水墨畫”,整個濟南城上下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樣可以學習了解作者的語言功底,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評作品的語言美、形式美,體會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比熱愛。通過--討論和賞析,此時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默契,同時培養學生理解美的能力。
3、在鑒賞中再現拓展審美
葉圣陶先生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⑤的確如此,在審美教育中,當學生有了一定感性認識后,隨即而來便是如何通過想象與聯想,把感知理解的連綴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景外之景,弦外之音”的藝術效果,并自然地拓展美。比如。《驛路梨花》⑥一文中,曾幾次提到梨花姑娘而梨花姑娘卻始終沒有出現,這樣就有必要啟發引導學生學生先找出間接描寫梨花姑娘的語句,然后通過自己的聯想,推斷出為人民服務建造茅屋究竟到底是誰。此外,還可以通過討論來進行拓展。如文中為什么多次出現“潔白的梨花”,學生通過討論并憑借想象,能深刻體驗文中主人公那純潔美好的心靈,從而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這樣就能很好地拓展了審美。
4、在審美創造中達到理解與情操的升華
從審美感知到審美理解再到審美鑒賞,最終在審美創造中達到思想與情操的升華,這是審美的最終目標。******曾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⑦學校培養一代新人也必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語文美育中的審美創造就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一條途徑。審美創造可以抓住作品中原有形象來進行提煉、加工、想象和構思,去創造又新又美的藝術形象。例如講完《木蘭詩》⑧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改寫,發揮想象力,把花木蘭背后的故事向大家說一說,大部分學生都能涌躍發言,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因為表達可以使思想定形,使感情深化,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時,本身也隨著提高了!雹徇@樣,學生的思想感情就很自然地達到升華。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它既離不開作品的本身,又與學生主觀能動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顯得尢為重要,它直接影響美育的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的常用方法與途徑
1、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審美的發展
美育的最終落腳點是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審美,因此,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就顯得最為重要。在這里我認為“教與學,授與受”這一問題。對于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學習,大多是自主學習。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來進行,其實接受學習對一些學習內容來說也是需要的。過去,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由于教學大綱規定了過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學只能用簡單的“授--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今天,從教學大綱到課程的重要變化之一就是減少了知識點,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了更多的空間,我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強調在教學語文美育過程中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處方學習。而只有處方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主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審美的發展。
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寓教與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操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⑩要做到這樣,就應當從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操出發。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十分優越的便利。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錄音、投影、錄象、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審美的視、聽覺,以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解去觸動學生的心靈,撥響情感的心弦。學生會愉快地進入審美天地,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講授《三峽》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情趣盎然,迅速進入情境。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較好培養,而且使其育在美育的引領下深入學生心靈,真可謂一舉兩得。
3、以朗讀來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感應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間強調反復朗讀的重要性,我們提倡重視朗讀是力求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語文章的內容并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世界,與作者溝通神氣,感應心靈,真正讀懂文章。當然,對學生的朗讀還應加強指導。對于不同文體的文章如詩歌、小說、散文等應有不同的朗讀要求。與此同時,還應注意朗讀的形式多樣化。如師生范讀、分角色讀、男女生個人讀、小組讀或者朗誦比賽等等?傊愿鞣N各樣生動活潑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真正讀懂課文,真正做到與作者心靈感應。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時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教師必須明確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應當培養學生正確、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當今,社會上存在著不少不良現象:賭博、打架、盲目上網、玩電子游戲等。教師就有必要教導學生自覺抵制低級庸俗的有害毒物,堅決反對用黃色下流的書刊來腐蝕青少年。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辨別真假、善惡、美丑,培養其美的情感,完善其美的人格。
其次,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僅是課堂內進行教育,還要對其進行課外教育,學生進入課堂,就是為以后的社會實踐作好準備的。因而對學生進行美育,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美、理解美、評價美。
最后、廣大教師應當努力加強自身形象的塑造:如板書的合理與美觀、朗讀的聲情并茂、語言的規范化、態勢語的自然運用以及課堂藝術的不斷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個人修養,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來影響學生?傊哉嫔泼赖男蜗髞硪龑W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綜上所述,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的一些淺略見解,望各位同仁予以寶貴的意見。
注解:
①《辭海》(第二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655頁
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語文出版社2002
年 版第174-176頁
③錢威等編《語文教學心理學基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版第374頁
④同上②第68-70頁
⑤同上③第369頁
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版第38-43頁
⑦古人伏主編《中學班主任工作理論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40頁
⑧同上②第161-163頁
⑨同上③第372頁
⑩《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85頁
[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相關文章:
1.幼兒教育美育論文
7.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8.
10.小學語文試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