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關于務政的思想及其價值
《論語》中關于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也作了具體說明。
其一,關于務政的對象。孔子認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其二,關于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孔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先之勞之”,“無倦”(《子路》)。也就是說在位不松馳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松懈。從政者必須溫良恭儉讓。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里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談論鄭國賢相子產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正是由于子產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于鄭國的賢相位置。
第三,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衛靈公》)也就是說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這樣你的主張就可以行得通了。
第四,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即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論語概說7(粵教版高三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2.英語選修7課件5
3.論語選讀教案
4.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5.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6.論語十二章教案
7.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