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課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第7-8講 共4課時)
第四單元 修齊治平
教學目標:
一、《大學》,《中庸》是儒家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本單元的學習,應當讓學生對其中的思想有個基本的了解,并引導他們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二、《大學》的主體是“三綱”“八目”。要讓學生明了這些內容的邏輯關系。
三、《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較難以理解,要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中庸》中的學習過程論,對于學生的學習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應當帶領他們領會這個學習過程論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介紹《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則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為“新民”并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八條目”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后者是一種交叉的關系,而不是并列的關系,“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為“四條目”。《大學》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后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其主要還應屬于思孟一系。
《大學》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自宋代列入四書以后,其影響更為巨大。
(一)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然而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其字數的長短,甚至也不在于其思想的高深,而在于它是否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是否為后人留下闡釋、發揮的空間,《大學》無疑作到這一點,它在歷史上產生廣泛影響,也正源于此。《大學》的思想一般被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而“三綱領”與“八條目”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大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理解《大學》的關鍵所在。《大學》首章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構成了《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對于什么是“明明德”,學術界有過種種不同的看法。宋明理學家如朱熹、王陽明等都把“明德”理解為“虛靈不昧”的心體,認為“明明德”即是發明此本有的心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把它看作是“性”,而后者則看作是“心”。當代有些學者則往往把“明明德”與思孟的性善論聯系起來,認為“明明德”是對《中庸》“自明誠”一語的發揮,并說“所謂‘明明德’,就是指通過修行,使‘明德’顯明于心,并同時使性得以呈現于心。”(3)這些看法明顯難以讓人茍同,也未必符合《大學》的原義。因為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明德”的觀念雖然產生較早--《大學》引《康誥》“克明德”以釋“明明德”即是明證--但自人性的角度以言“明德”則是相對較晚才出現的。從《大學》全文來看,其言“明德”尚處在未與人性聯系在一起的階段,更沒有將其看作是內在的性,這是《大學》“明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大學》成書較早的一個反映,看不到這一點,顯然不符合《大學》思想的實際;與此不同,牟宗三先生則認為《大學》引“堯典《康誥》言‘德’或‘峻德’皆指德行說,那時似更不能意識到本有之心性也。”(4)徐復觀先生也說“《大學》此處的明德,大概也只能作明智的行為解釋,而不是指的是心。”(5)從《大學》所處的時代來看,說“明德”包含“德行”、“明智的行為”的意思并不為過,但這并不是《大學》“明德”的重點所在,因為《大學》全文很少提到“德行”、“明智的行為”,相反它反復強調“正心”、“誠意”,把它看作是“明明德”的重要手段,所以把“明德”僅僅理解為“德行”、“明智的行為”同樣不夠全面。其實,《大學》的“明明德”主要是針對“修身”而言的,因為下文接著說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由于以上各項是一種條件的蘊涵關系,這段話實際是說:欲明明德于天下,先修其身,然后齊其家、治其國、平天下。顯然,“明明德”即“修其身”,而“明明德于天下”也即在此基礎上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其身。孔穎達釋“明明德”為“謂身有明德而更彰顯之”,正指明了這一點。既然“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那么它就應當包括“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等內容,理解《大學》的“明明德”,正應從此入手。
二、對節選部分的翻譯。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后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籃霉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br>
三、對“三綱”“八條目”內在關系的分析。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后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后,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于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復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
誠意就是不自欺
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獨。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動機的培養。
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說:“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人類不可能避免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當的感情、欲望還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條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把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學》中講培養人的最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概而言之,《大學》三綱八目的人生圖式具有成熟的理論創造,它不僅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狀況,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歷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知識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并造就了獨特的中國人生精神,成為傳統文化予以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遺產。今天,借鑒《大學》三綱八目的德目設計,剔除其對唯心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依附,弘揚以"天人合一"為世界觀基礎的"獨善其身"和"身任天下"相結合的人生價值取向或人生精神,對于構建現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對于提升社會的道德文明水平,都無不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對《中庸》內容思想的簡要介紹。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 《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討論:什么是"中庸"精神實質?
舊說《中庸》一書是子思所作,據考證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中庸一詞,今人普遍以為就是不偏激不過頭不過激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凡事不表明自己的態度做和事佬的意思.個人以為這其實是是對"中庸"本身的一個錯誤理解,也是對"中庸之道"的歪曲和庸俗化.
個人以為"中庸"就是"符合規則,堅守正道"的意思,因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原文).
以打球為比喻,打高爾夫球一桿入洞,這是"不偏之",高爾夫球洞很小,規則很嚴需要很高的技術修養才能入洞,不能是我球打到那里畫個圓圈能算數的,這是"不易之".
所謂"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會規則(原意還應該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則)之道.
儒家哲學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在我看來,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體的思想是: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其它人要博愛。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尊重知識。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學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 “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重視的合理主義。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可以無限地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