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與人
在中國古代,城市向來是不夠發達的。作為一個延綿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寧靜的田園生活是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基本形態。即使有城市,其基本功能也多局限于政治與軍事功能。早期的城市可以說是比較純粹的政治軍事中心,它們基本都是作為國都或者郡、州、縣的治所而存在的。但除了建筑表面的區別,它們與鄉村在結構與性質上并沒有實質的區別。這時的城市性質仍不過是地主經濟的集中和擴大,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沒有形成一種獨立于鄉村的異質。一直到宋代以后,中國的城市才開始了一種緩慢但卻是革命性的變化。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與功能,中國的城市由原來的政治、文化中樞而兼任了工業和商業的中心,開始擺脫與鄉村的同構性,走向自己的發展道路。白話小說就是從此開始起步的。
但在中國,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城市,應該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真正出現的。現代化工業的出現,大規模商業與金融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嶄新的職業狀態、行為方式與生活模式。它極大地改變了國家的政治組織形式,改變了社會的經濟分布結構,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態,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譬如說,在新興的城市上海,金錢的地位與作用代替政治權利而成為衡量社會生活的尺度與調節手段,物質的欲望與滿足成了社會生活的主流,人們的關系由禮俗化和自然化而變為契約化,新的階層出現了,新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產生。這時的城市才真正與鄉村疏離,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與之相適應,都市小說也開始了自己的新的發展歷程。
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應該說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至今仍未完成。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新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吸引著人們。圍繞著這些,城市文學也得以蓬勃發展。
二、現代都市文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20年代末出現在中國文壇的新感覺派是中國都市文學的開拓者,它們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在快速的節奏中表現現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發展。幾乎在新感覺派的都市文學和分析小說獲得發展的同時,以《子夜》為代表的另一種路子的都市文學也應運而生。可以說,《子夜》等小說也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都市文學最早的代表。與新感覺派不同,茅盾善于以都市中階級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斗爭,來表現一個光怪陸離、急劇變化和發展的城市社會。
在現代都市文學的坐標中,《子夜》具有獨特的地位。《子夜》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一部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角,反映他們的事業成敗、生活際遇和精神氣質的長篇小說。自它誕生至今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雖然對其成就評價不一,但大都不能不承認這部小說在“五四”之后的全部新文藝中的重要地位和里程碑意義。它第一次以相當宏大的規模描繪了-上海這個現代化大都市,第一次以相當可觀的深度刻畫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應該說,這部小說的出現是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的。20世紀初,隨著中國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緩慢轉型,工商階級也逐漸成為新興的階層之一。他們與知識階層、軍人階層以及中國社會原有的士紳階層、官僚階層、農民階層一起,共同構成了左右中國現代化格局和走向的動力群體。然而作為中國現代社會與現代中國人生活與心靈世界反映的現代文學,對此卻鮮有涉獵。在這種情形之下,茅盾以其獨特的藝術敏感塑造的一批民族資本家的形象就格外地引人注目‘了。可以說,正是他填補了這一空白,具有特殊的歷史與審美價值。
老舍所代表的是另外一種城市文學。作為一名生于北京長于北京的滿族子弟,老舍著力表現老北京市民階層的現代命運,關注他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心理與思想感情,描繪北京普通市民全景式的日常生活,以及老北京的風俗民情。北京是老舍生活的土壤,而老舍所創造的市民世界又成了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成為“京味小說”的源頭,“城與人”就這樣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作為一個平民作家,老舍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關注城市底層貧民的命運。《駱駝樣子》是他小說中城市底層貧民形象系列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名從農村到城市來謀生的鄉間小伙,樣子在老北京城里的經歷可以說是一部城市底層貧民的生活史。其成功之處不僅在于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城市平民的苦難生活和精神悲劇,而且以一個現代作家的眼光,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老舍曾經說,他寫《駱駝祥子》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由車夫的內心狀態觀察地獄是什么樣子”。這個地獄就是指那個在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道德墮落的社會。而通過祥子在城中不斷墮落直至最后毀滅的悲劇,作者表達了他對病態的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深沉憂慮。這無疑也是作家們反思城市生活的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
[中國小說欣賞之人在都市]相關文章:
1.紅星照耀中國小說的讀后感
7.元曲精選欣賞
10.戀愛語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