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白水中學 劉紅敏 715600
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常常想到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北風和南風》。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意上身,就脫掉了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古人講“師道尊嚴”,今人講“嚴師出高徒”,于是做老師的總要擺出一副師長的架子指手畫腳、評頭論足。而做學生的只能戰戰兢兢,洗耳恭聽。我常常也是以一種凌架于學生之上的姿態站在學生面前,或批評或訓斥。后來,我才發現這樣的做法無異于北風的寒意襲人,不僅不能感化學生,反而會使學生與你對立起來。那一天調座位,我要求陳偉坐在門口第一個座位上,他拒絕了,口氣不容商量,我也以同樣的口氣告訴他:“非坐不可!”可一下午過去了,那個位置依然空著,他絲毫沒有要搬前來的意思,只是一個人默默地坐在后面的角落。也許他正在猶豫:接受這樣的命令還是按自己的意愿坐在后面與老師對抗?看到如此情形,我沒有再次命令,而是把它叫出來,詢問了他的學習情況,陳述了為什么調他坐前面的理由,并請他再考慮考慮,如果不愿搬就算了。晚自習前,我再到教室看時,他已經搬前來了。師生之間的僵局因老師南風般的和顏潤色而順利化解。
第二個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父親治水總是“堵”,堵到最后洪水更加泛濫。到大禹時,他是“疏”,讓洪水有排泄的局道,水很快就治好了。
班上總有人看小說,武俠的、言情的、娛樂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我多次禁止都無濟于事,仍然有同學明里暗里看。那天我專門開辟了一節課討論這問題,并且讓大家拿出自己喜歡看的書,暢所欲言,說說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我同時向他們講了一些讀書的方法,并且推薦了幾位作家和一些中外名著,提示了幾點鑒別作品的技巧。當時有同學帶了劉墉、張曉風的作品,我就挑了幾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當場念給他們聽。經過這樣的疏導后,我發現班上有了《千年一嘆》、《家》、《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等名家名篇,少了那些雜七雜八的書籍。由此看來,教育學生“堵”不如“疏”,也就是像大禹一樣,指一條路讓他們去走。
第三個算不上嚴格意義的故事,它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的一句話,他說“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趨于完美。”想當然,“槌”的力量大,因此,用得比較多,但用到最后,總不見打出美麗圓潤的鵝卵石,以至于我們對“槌”的作用產生了懷疑。偶然一天,我才發現,原來水的載歌載舞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水,無棱無角,無形無體,但他靈動、隨形、執著,“潤物細無聲”。
那幾天,我一連打了幾個學生,因為我的氣急敗壞,大既是太“狠”了,他竟有了反抗的意識,那桀驁不馴的臉上分明寫著“不服!”我更生氣了!簡直是怒火中燒。這樣的對峙沒有結果。怎么辦?請家長,報學校,放著不管都不是辦法。于是,我利用午休時間湊合了一篇文章《我的學生,我為什么打你?》。班會結束時,我讀了這篇心聲……后來,我在這個學生的隨筆里看到了他真誠的歉意。當你希望他們好,而他們又能理解你的所作所為時,教育就會有明顯的效果。而要收到這樣的效果,教師莫過于做一條流動的小溪,用水的載歌載舞使學生這顆鵝卵石趨于完善。
教師是做人的工作的,當我們具有了南風般的愛心,小溪般的靈動,大禹一樣的方法時,這份育人的工作就會變得十分美好。
[三個故事的啟示(人教版)]相關文章:
2.
3.
4.
5.
6.
7.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