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南
廣東番禺中學高級教師 林燕南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和著名化學家李遠哲博士在評價中國教育傳統的利與弊時指出:“教育學家100年來都有一個共識: 如果讓四、五個人一起學, 一起解決問題, 成績好的同學可以去幫助差的同學,他往往使自己變得更強。四、五個人一起學, 比老師講半天都好, 而且可以從小培養團隊精神, 這是學校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科學巨星們的這番意味深長的話,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近年來, 語文教學那種“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的被動局面和僵死模式雖有所打破,但傳統的教學觀仍然束縛著教師們的思想,課堂教學仍然跳不出“先生講學生聽”的框框,“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普遍存在。對此,國內不少的專家學者曾多次大聲疾呼:必須改變這種“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灌輸為主線”的少慢差費狀況。呂叔湘先生曾感嘆道:“十年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葉圣陶老先生也曾大聲疾呼:“以往少慢差費的辦法不能不
放棄。怎樣轉變到多快好省,必須趕緊研究,總要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得到切實有效的改進。”可見,切實改變這種僵化死板的教學模式確實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下面,試從三個方面探討一下語文素質教育中的“合力效應”問題。
一、雙向交流,同步共振是“合力”的基礎。
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課堂教學,實際上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信息獲取、處理、輸出的流動過程,師生之間的信息應該是雙向和諧、同步共振的交流。也就是說,在語文素質教育中,既要重視各種教學信息的溝通和交換,又要重視教與學雙方的融合和交流。要做到這兩點,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單向靜聽的教學模式為多向的立體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故此,教師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真正放下架子與全體學生平等相處,友好合作,在真誠和諧的氣氛中共同切磋、琢磨,釋疑解難。學生的學習,不應再是僅僅從教師的傳授中接受知識,而應是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中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師生的關系,不應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是群體合作,教學相長的關系。例如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第一步“定向”,讓學生先學會控制信息接受的范圍,排除非重點的、干擾性以外的知識;第二步“自學”, 則是學生主動接受信息的過程。第三、四步討論和答疑,是信息雙向傳遞的主要過程。 其中師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接受器。它們必須通過師生雙向的交流碰撞、諧合而完成;第五、六步自測和歸結,是課堂信息傳遞共振的終極部分,它的任務與學習過程中的“歸納”、“應用”和“評價”相同,是接受到的信息的反饋與強化。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信息量大,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頻率高,師生雙向交流的信息活躍,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又增強了師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指出的:“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在于善于引導啟迪,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如能在師生的雙向交流中把握學生的“固有頻率”摸清學生的思維軌跡,使教與學雙方的思路緊緊圍繞著共同的目標共振,形成合力、那教學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聚“共點力”,強化參與意識,是形成“合力”的關鍵。
按照力的合成理論,實現“合力效應”關鍵的是必須把握“共點力”原則,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其根本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把師生雙方教與學的行為有效地統一到教學目標這個共點力上,把掌握方法、訓練思維、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和提高素質作為教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學“策動力”的主體,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導演”,對實現教學“合力”效應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合力效應”,促成和諧共振,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強化師生間的溝通、反饋和協調。教師需學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服務于教學,并及時消除教學隔閡,化解教學矛盾,使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第二、完善師表形象,形成“晶核”效應。教師應以高尚的品格、淵博的文化知識、獨到的教學方法和杰出的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為此,教師應通過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唯其如此,才會受到學生的敬佩,贏得學生的信賴,使學生心悅誠服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學合力。第三、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情境,創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在適合教學開展的和樂教學氛圍中,教學群體最易形成教學合力。相互激發,相互振蕩,相互放大,從而取得教學雙方和諧共振的最佳“合力效應”。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參與是教學最深刻的活動機制,也是師生之間形成合力的必要條件。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欲和自尊心,這是一種時代的心態。每個學生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長處。故此,教師應該積極替他們設置表現的氛圍及發揮的條件。想辦法改變課堂被老師和少數“尖子”學生壟斷的狀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以便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競爭精神。例如特級教師寧鴻彬有一次應邀到北京九中上示范課, 開課前他向全班同學“約法三章”:一是“三個不迷信”── 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二是“三個歡迎”── 歡迎提問,歡迎發表和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和老師不同的意見。三是“三個允許”── 允許錯,允許改,允許保留意見。寧老師的“約法三章”, 無疑對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起到了調動和激發的作用,教學的效果也必然進入了最佳境界。
三、合作互助,優勢互補,充分發揮群體效應。
"合作效應"是群體意識在行為上的積極反映。故此,在語文素質教育中除了師生合作的模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合作學習是真正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群體優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合作學習的重要特點是依據學生的能力、性別、個性特征、專長、愛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混合組成優勢互補的群體。由于每一個群體內體現了合理差異,而且每個合作群體之間又保持了大體均衡,因而具有較大的競爭性和可比性。合作群體內的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群體間的同質又為各合作群體的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分為兩個能力相當的組,第一組先采用集體討論的腦力激發法進行活動,而后讓每個成員再獨自思考創新的意見。而第二組則始終采用獨思的方式。結果第一組所提出的創議,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明顯地優于第二組。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于大家交流意見所形成的氣氛與互相啟發的影響,使得每個參加者的思維進入了最佳狀態,因而產生了最佳的群體合作效應。由此可見,這種互助共進,優勢互補的合作群體一經形成,勢必可以充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產生出最佳的“合力效能”。
總而言之,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競爭激烈和需求廣泛的現代社會,學校教育必須沖破千百年來“師道尊嚴”等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打破教學上一系列作繭自縛式的“我教你學”的傳統框架,調整教與學天平上的大傾斜,變縱的師生關系為橫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一個開放型的、民主平等型的合作教育系統才有可能早日脫胎而出并日臻完善。
作者郵箱: linyn@pyms.net.cn
[試談語文素質教育中的合力效應(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淺談高中語文素質教育論文
3.素質教育論文
8.我國素質教育論文
9.有關師德素質教育論文
10.素質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