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地址:https://bbs.ruiwen.com/thread-35022-1-1.html
1樓12號
《精神現象學》讀書筆記
精神現象學(黑格爾)
序言:論科學認識
〔一、當代的科學任務〕
〔1.真理之為科學的體系〕
在一本哲學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書序里慣常所做的那樣先作一個聲明,以說明作者所懷抱的著述目的和動機以及作者所認為他的著作與這同一問題上早期和同時的其他論著的關系,那么這樣的一種聲明似乎不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學著作的性質來說是不適宜的、不合目的的。因為,在一篇序言里,不論對哲學作出怎么樣周詳的陳述,比如說,給哲學的趨勢和觀點,一般內容和結果作一種歷史性的敘述,或就真理問題上各家各派的主張和斷言作一種兼容并蓄的羅列,如此等等,畢竟不能算是適合于陳述哲學真理的方式和辦法。而且,由于在本質上哲學所探討的那種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著特殊,所以在哲學里比在其他科學里更容易使人覺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終結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質都已得到了表達,至于實現過程,與此結果相比,則根本不是什么本質的事情。
相反,譬如在解剖學是什么(解剖學是就身體各部分之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識)這樣的一般觀念里,我們則深信我們尚未占有事實本身,尚未占有這門科學的內容,而必須進一步去探討特殊。--再者,在這樣一種不配被稱之為科學的知識堆積里,談論目的之類普遍性的東西時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敘述內容本身如神經、肌肉等等時所使用的那種歷史性的無概念的方式,兩者沒有什么不同。但在哲學里,如果也采取這樣的一種方式先作說明,而哲學本身隨后又證明這種方式不能把握真理,那就很不一致了。
難句:“而且,由于在本質上哲學所探討的那種普遍性的因素本
身就包含著特殊,所以在哲學里比在其他科學里更容易使人覺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終
結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質都已得到了表達,至于實現過程,與此結果相比,則根
本不是什么本質的事情。”
思考:哲學思考的問題是人和外部世界的根本關系的問題。所以說這個問題是普遍問題,大家都熟悉的問題,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它的深刻性,因為它企圖揭示人和世界的終極奧秘:真理。而這個真理往往被看做是抽象的意識,或者就是上帝。
評述: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個嚴密的思維過程,這不同于具體的科學。哲學的概念和一般科學中講的概念不同。
同樣,由于對某一哲學著作與討論同一對象的其他論著所持有的關系進行規定,這
就引進來一種外來的興趣,使真理認識的關鍵所在為之模糊。人的見解愈是把真理與錯
誤的對立視為固定的,就愈習慣于以為對某一現有的哲學體系的態度不是贊成就必是反
對,而且在一篇關于某一哲學體系的聲明里也就愈習慣于只在其中尋找贊成或反對。這
種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學體系理解為真理的前進發展,而毋寧在不同的體系中只看見了
矛盾。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樣地,當結果的
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出而代
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
它們同時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抵觸,而且彼此都同
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但對一個哲學體系的矛盾,
人們并不習慣于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同時那把握這種矛盾的意識通常也不知道把這種
矛盾從其片面性中解放出來或保持其無片面性,并且不知道在看起來沖突矛盾著的形態
里去認識其中相輔相成的環節。
評述:黑格爾不喜歡把哲學思想派別劃分對立,它認為這種對立恰恰淹沒了哲學的本質,因為哲學就是一個哲學史的發展過程,哲學史就是哲學。哲學的各種派別正是哲學自身發展的不同環節,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思考與作文:
我們在平常寫文章的時候,總有隔絕和對立的思想出現,而且津津樂道,許多名家的文章也是如此,比如老舍吧,寫個《濟南的冬天》就把北平大風和英國的多霧扯上,其實這之間有多少必然呢?既然不是必然就從理性上難以說過去。感覺自然有感覺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必然就蒼白的多了,怎見得英國的英國的冬天和北平的冬天就不如濟南呢?
如果說感性是一種源生于自然地生動美麗的精靈,那么理性就是就是極力通達天地人三界的大巫師了,哲學就是這個大巫師。但是精靈和巫師的法力并無對立的理由。
再如,寫作中常常講到的要有感而發,但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是那么的平淡呀!本來就平淡,就沒有什么感呀?比如說寫中秋節的文章必然就是“佳節倍思親”的感受,如果我那天家人都在我身邊呢?
黑格爾說哲學的派別不可分裂和對立,在對立中尋找自己的合理性。那么我們的作文教學呢?
我們可以讓那無感的平凡和庸俗有它真正的立身之地么?也許這青綠的花枝正是果實孕育的沃土呢。
對這一類說明的要求以及為滿足這種要求所作的努力,往往會被人們當成了哲學的
主要任務。試問在什么地方一本哲學著作的內在含義可以比在該著作的目的和結果里表
達得更清楚呢?試問用什么辦法可以比就其與當代其他同類創作2間的差別來認識該著作
還更確切些呢?但是,如果這樣的行動不被視為僅僅是認識的開始,如果它被視為就是
實際的認識,那它事實上就成了躲避事情自身的一種巧計,它外表上裝出一副認真致力
于事情自身的樣子,而實際上卻完全不作這樣認真的努力。--因為事情并不窮盡于它
的目的,而窮盡于它的實現,現實的整體也不僅是結果,而是結果連同其產生過程;目
的本身是僵死的共相,正如傾向是一種還缺少現實性的空洞的沖動一樣;而赤裸的結果
則是丟開了傾向的那具死尸。--同樣,差別毋寧說是事情的界限;界限就是事情終止
的地方,或者說,界限就是那種不復是這個事情的東西。因此,象這樣地去說明目的或
結果以及對此一體系或彼一體系進行區別和判斷等等工作,其所花費的氣力,要比這類
工作乍看起來輕易得多。因為,象這樣的行動,不是在掌握事情,而永遠是脫離事情;
象這樣的知識,不是停留在事情里并忘身于事情里,而永遠是在把握另外的事情,并且
不是寄身于事情,獻身于事情,而勿寧是停留于其自身中。--對那具有堅實內容的東
西最容易的工作是進行判斷,比較困難的是對它進行理解,而最困難的,則是結合兩者,
作出對它的陳述。
評述:黑格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們思維的惰性,就是輕易地下判斷,以停止艱苦的思考。
在文化的開端,即當人們剛開始爭取擺脫實質生活的直接性的時候,永遠必須這樣
入手:獲得關于普遍原理和觀點的知識,爭取第一步達到對事情的一般的思想,同時根
據理由以支持或反對它,按照它的規定性去理解它的具體和豐富的內容,并能夠對它作
出有條理的陳述和嚴肅的判斷。但是,文化教養的這個開端工作,馬上就得讓位給現實
生活的嚴肅性,因為這種嚴肅性使人直接經驗到事情自身;而如果另一方面,概念的嚴
肅性再同時深入于事情的深處,那么這樣的一種知識和判斷,就會在日常談話里保有它
們應有的位置。
只有真理存在于其中的那種真正的形態才是真理的科學體系。我在本書里所懷抱的
目的,正就是要促使哲學接近于科學的形式,--哲學如果達到了這個目標,就能不再
叫做對知識的愛,而就是真實的知識。知識必然是科學,這種內在的必然性出于知識的
本性,要對這一點提供令人滿意的說明,只有依靠對哲學自身的陳述。但是,外在的必
然性,如果我們拋開了個人的和個別情況的偶然性,而以一種一般的形式來理解,那么
它和內在的必然性就是同一個東西,即是說,外在的必然性就在于時間呈現它自己的發
展環節時所表現的那種形態里。因此,如果能揭露出哲學如何在時間里升高為科學體系,
這將是懷有使哲學達到科學體系這一目的的那些試圖的唯一真實的辯護,因為時間會指
明這個目的的必然性,甚至于同時也就把它實現出來。
評述:黑格爾說“知識必然是科學的,這種內在的必然性出于知識的
本性,要對這一點提供令人滿意的說明,只有依靠對哲學自身的陳述。”的確就是如此,反觀我們的課文,賞花吟月的作品的確是很多,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脫離現實,缺乏普遍性的共鳴,為什么我們要那么寫文章?這些文章種的思想是普遍的思維么?這些課文內容有客觀合理性么?可以叫做知識么?
比如《繁星》,《十三歲的際遇》《社戲》《本命年的回想》《水調歌頭》《我的思念是圓的》《濟南的冬天》《夏》。
這些帶有個人極端化情感的文章可以叫做知識么?它們是對世界的普遍原理和觀點的認識么?顯然不是。
這些就像是小孩子一樣的思想,無法體現出思維的嚴密和優雅,更無法體現出普遍的深刻的對知識的認識,那么我們寫作依靠的思想的源泉如何開掘?
靠這些非科學的膚淺的情感的呻吟么?
[讀《精神現象學》想作文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論壇專稿)/a]相關文章:
1.a拼音教學課件
5.典范英語1a課件
6.漢語拼音a的教案
8.牛津英語2a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