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原外國語學校 伍陽斌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方案”
【設計特點】
1、體現課程改革精神,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可以執行操作。
2、體現整合思想,閱讀鑒賞、表達交流、診斷評價有機結合,突出學生作為。
3、抓住本單元“詩歌”這個文體特點,整個教學設想,處處不離“詩”,單純而精練。
4、打破“單篇組接”式教學,而以本單元的學習核心--“情感與意象”作為教學主線貫通四首詩的閱讀鑒賞活動。力爭讓學生在詩歌的“情感與意象”這一方面學實、學透。
5、單元學習診斷,也緊扣“詩歌”的讀賞和切近的知識做文章,突出了本單元的核心與重點,絕不旁逸斜出,體現了單元教學的“聚焦”意識和積累意識。
明確單元學習任務
1、品味、鑒賞《沁園春 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詩歌。
《沁園春 長沙》為“略讀”,《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為“精讀”。
2、背誦《沁園春 長沙》《雨巷》《再別康橋》三首詩。
明確單元學習核心
聚焦于“情感與意象”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分析詩中運用的意象。
明確單元學法
①解 意--初讀知意--初讀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內容,質疑問難
②悟 情--知人通情--了解作者經歷,結合經歷找到情感生發點,并辨析情感類型
③識 象--認識意象--勾畫意象,把握意象特點,能說出意象構成的氛圍
④品 語--品味語言--勾畫喜歡的詩句,結合語言,展開想象,說出美點(用詞、句式、修辭、藝術手法等)
⑤踐 讀--誦讀通悟--整體誦讀感悟,開展朗讀比賽(結合“表達交流”中的【朗誦】進行)
⑥活 寫--聯系實際、思考人生、詩寫真情--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結合“表達交流”中的【心音共鳴】進行),并在班上交流。
⑦積 得--梳理小結、測試鞏固--單元反饋
單元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文學中的奇葩--詩
二、明確學習任務(投影片)
三、與學生共同商討學習目標、學習方法
提問:根據過去學詩經驗,我們如何學詩?抓住哪些關鍵?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投影片歸納)
四、依據學法,具體實施
學生結合注釋,初讀初感四首詩,完成解意。
1、初讀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大意。
教師根據需求點撥,形成基本認識。
詩歌大意:(投影片)
《沁園春 長沙》:寫了詩人獨立橘子洲頭所見的壯麗秋景以及所引發的聯想,表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
《雨巷》:寫了在細雨蒙蒙中,“我”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以及心中的惆悵和微茫的希望。
《再別康橋》:寫了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康橋的所見所想和離開康橋的情景。
《大堰河--我的保姆》:寫了“我”與大堰河之間的親情關系,用大量的生活場景刻畫了大堰河的形象,表達對大堰河的懷念。
2、質疑問難。
先問自己,形成問題。再同學間相互詢問,交換問題與看法。不能解答或不信服的問題,提交老師,或者延于后面的學習過程中。
第二課時
一、導入:情--詩之魂。情動于衷,有感而發。
二、齊讀《沁園春 長沙》,知人悟情,找到“情感生發點”
(一)抽生介紹自己所了解的作者毛澤東的情況,教師補充背景材料(投影片)。
1925年,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創建黨支部。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秋景,回憶往昔歲月,展望革命前景,表達雄心壯志。正因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樣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個巨大而嚴肅的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二)找到“情感生發點”后,結合詩句討論作者抒發的感情,教師點撥歸納(投影片)
【找到“情感生發點”,其實是引導學生明白:詩歌(文章),是作者情動于衷,有感而發的結果,強調作文的真情實感。】
《沁園春 長沙》--青年詩人的革命豪情
三、自由誦讀《雨巷》,知人悟情,“情感生發點”
(一)抽生介紹自己了解的戴望舒的情況,教師補充(投影片)。
在第一次革命戰爭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禮,他還加入了共青團,在震旦大學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成為一個對政治和愛情苦苦追求的理想主義者。然而,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變發生了,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殺,他也遭到通緝。革命的低潮,使詩人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雨巷》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
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二)找到“情感生發點”后,結合詩句討論作者抒發的感情,教師點撥歸納(投影片)
《雨巷》--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情感復雜、朦朧,可以多元解讀)
--對理想追求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詞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四、自由誦讀《再別康橋》,知人悟情,“情感生發點”
(一)抽生介紹自己了解的徐志摩,教師補充寫作背景(投影片)。
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在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二)找到“情感生發點”后,結合詩句討論作者抒發的感情,教師點撥歸納(投影片)
《再別康橋》--對母校的綿綿別情
五、自由誦讀《再別康橋》,知人悟情,“情感生發點”
(一)教師介紹艾青、大堰河的有關情況(投影片)。
1、艾 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的一個地主家庭。據說艾青出生以后,一個算命先生說他命中“克”雙親。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個貧苦農婦“大堰河”家撫養。艾青在“大堰河”家住了五年,吮吸著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愛撫下成長的,到了讀書的年齡才回到父母家里。而親生父母對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絲家庭的溫暖。艾青后來說過他“從小就等于沒有父母”,只有“大堰河”這個貧苦善良的農村婦女深愛著他,給了他溫暖的母愛,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對大堰河的愛遠遠超過了對父母的愛!1932年,因為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愛國運動而被捕入獄。獄中一日他見牢房窗外飄起了大雪,聯系自己的身世,想起保姆落滿白雪的墳頭,因冷而神飛,睹雪而思人,揮筆寫下了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2、大堰河:原出生于離艾青老家五里遠的大葉荷村,很小就被賣到艾青的家鄉蔣村當童養媳。她沒有名字,人們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稱呼她,“卑微到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她一生命運非常悲慘:與前夫生了三個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兩個孩子。當時農民生活非常艱難,苛捐雜稅,還有地主盤剝。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艱難,她受盡煎熬,僅四十多歲就離開了人世。
(二)找到“情感生發點”后,結合詩句討論作者抒發的感情,教師點撥歸納(投影片)
作者回憶說:“《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是出于一種感激的心情寫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詩歌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感情也可以借助詩歌來表達。
提問:在表達方式上,都有一個怎樣的共同之處?(引出“意象”)
二、認識意象
1、結合學詩經驗,談談什么是意象。老師補充(投影片)。
意象是詩歌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賞者(作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審美主體(作者)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有形與無形的統一。欣賞一首詩歌,外行眼中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接,內行眼里卻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擔負著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任務。
2、認識《沁園春 長沙》《雨巷》中的意象及其特點。
勾畫意象,把握意象特點,能說出意象構成的氛圍。
同學們交流后,歸納總結:
《沁園春 長沙》
(1)上片通過寒江、霜天、萬山、湘江、飛鷹、游魚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樂觀態度和壯志豪情。(投影片)
遠望千山萬嶺,楓林如染,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競發,像戰場上無數奮進的勇士。抬望眼,雄鷹展翅,矯健勇猛,翱翔長空;低眉處,魚兒戲水,自由輕快,生機盎然。詩人以“看”總領上闋,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的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一個“競”字寫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的宇宙萬物的熱烈和活潑,賦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獨立”具有沉著、鎮靜、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英雄氣概。上闋重在寫景,但景中有情。
(2)下片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擊水中流、浪遏飛舟的同學少年,表現了“同學少年”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世界、創造新天地的戰斗精神。(投影片)
《雨巷》
(1)知道丁香嗎?
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卻不輕佻。丁香是美麗的、高潔的、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丁香嬌好,但易凋謝。
借助“丁香”這個意象來刻畫這個姑娘。
(2)姑娘是怎么樣的一個形象?學生在閱讀中歸納。
愁怨、哀婉、美麗、高潔、迷茫……
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和綿綿細雨等環境來渲染“丁香”的特點。
(投影片)
雨巷----幽深、寂靜
意象: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油紙傘----迷蒙
籬墻----凄涼、衰敗
第四課時
一、導入:繼續認識詩歌的意象。
二、認識《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意象及其特點。
《再別康橋》
同學們先交流,后教師點撥。
(1)這首詩歌有哪些意象?(投影片)
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
(2)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投影片)
這些意象都是遠高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3)這些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投影片)
聯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
同學們先交流,后教師點撥。
(1)師導: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投影片)
本詩幾乎通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沖擊力。
(2)用筆畫下自己感受最深的詩節,并寫下你的理解:(投影片)
這是一位 的大堰河。
如,第①節:這是一位身世悲苦的大堰河
第④節:這是一位辛苦勞累,深愛乳兒的大堰河。
第⑦節:這是一位生活負擔沉重,不向艱難生活低頭的大堰河。
第⑧節:這是一位深愛著乳兒,淳樸善良的大堰河。
第⑩、⑾節:這是一位命運悲慘的大堰河。
第⑿節:這是一位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代表,值得深情贊美的大堰河。
三、熟讀并爭取背誦前三首詩歌。
第五課時
一、導入品味語言活動。
二、學生勾畫喜歡的詩句,結合語言,展開想象,說出美點(用詞、句式、修辭、藝術手法等)
學生交流后,教師再做一些關鍵點的點撥。
《沁園春 長沙》
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他寫作時,常在屋里踱來踱去,時而凝眉沉思,時而昂首吟哦,時而坐下來寫幾句,又搖搖頭,把紙揉成一團。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員發現紙簍里已裝滿了大半。毛澤東這種苦心孤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錘煉語言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么我們來探究幾個問題:(投影片)
1、“獨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坦蕩從容,顯示了砥柱中流的氣概。)
2、“染”字為什么用得好?
(擬人手法。“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讓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蓬勃發展。)
3、“擊”改成“飛”好嗎?
(“擊”準確地表現了雄鷹矯健翱翔的姿態。)
4、“翔”改成“游”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秋水共長天一色”。)
5、“中流擊水”這幅畫面的含義是什么?
這里以設問結尾,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戲,而是用中流擊水的氣魄豪情給同伴以期許和鼓勵,體現詞人乘風破浪、振興中華的豪情。
《雨巷》
(1)探討象征
姑娘為什么很快消失?
(邂逅、虛幻、朦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詩人在那個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種情緒的反應。
B、 愛情詩,即一位情竇初開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漣漪。類似《蝶戀花 花褪殘紅》蘇詞中所表達的情結,“多情卻被無情惱”。
C、 詩人對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師解讀: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但出現后又象夢中的飄過一樣消了,連用她的顏色,芬芳,嘆息,惆悵,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獨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2)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一”,探討詩的音樂性和韻律感。讀出感覺。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詩歌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的手法,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再別康橋》
(1)詩的意境
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感情,濃縮在凝練鏈的詩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融合為一體,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
(2)詩的畫面美(“新月派”主張的詩歌三美:音樂美、畫面美、建筑美)
全詩共八節,幾乎每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這就是詩的“畫面美”。
畫面美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著浮藻的清潭等。
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3)回環呼應的結構
本詩第一節和最后一節,語音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難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輕輕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別;“揮一揮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揮之而去。首節寫“彩云”告別,尾節斬釘截鐵地宣告“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詩人個人的自由天性,詩意又深了一層。
《大堰河--我的保姆》
(1)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二”,品味細節描寫。(投影片)
詩的感染力來自真切而具體的生活細節描寫。如第4節一口氣用8個排比句,這就是8個生活細節,充分表現了大堰河的善良、勤勞,對乳兒無私的愛。再如第8節,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真切地表現了她對乳兒的感情和美麗豐富的內心世界。
(2)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品味反復和排比。(投影片)
找出詩中運用反復和排比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排比的作用: 內容凝練,形式整齊,節奏鮮明,氣勢酣暢
反復的作用: 加強感情和音節的旋律,一唱三嘆,回環婉轉,增強詩歌的抒情效果。
第六課時
一、引導學生自讀教材P69頁“表達交流”中的《朗誦》,指導學生讀詩技巧。
二、誦讀通悟四首詩。
自己整體誦讀,感悟情意,提升對詩歌的“融合性理解”。
注意讀出詩歌的情味。
提問:四首詩歌我們應該分別讀出怎樣的情味呢?
師生先討論,達成共識(投影片):
《沁園春 長沙》:讀出博大的氣勢、豪邁的氣概。
《雨巷》:讀出落寞、惆悵、朦朧恍惚的情味。
《再別康橋》:讀出一種淡淡的離情別緒。
《大堰河--我的保姆》:讀出敬愛、感恩、懷念之情。
同時,要注意區別《沁園春 長沙》這首詞與《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三首現代詩歌在形式和誦讀上的不同。
三、開展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好。
1、組織:先小組內進行,然后推選代表進行,最后分成四個大組比拼。
2、內容:可以讀教材中的四首詩,也可以讀“研討與練習”中提供的詩,還可以讀課外自選詩。
3、核心要求:讀出詩歌本有的“詩味”。
4、功效:學生既做朗誦者,又做聽眾,還做評判者。從不同的角度來體會詩歌的朗誦,提高朗誦技藝。
第七、八課時
內容:思考人生,書寫真情,交流成果。
一、引導學生自讀教材P57頁“表達交流”中的《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指導學生作文。
二、活寫--聯系實際、思考人生、書寫真情,并在班上交流。
可以完成“寫作練習”中提供的題目,也可以寫成詩歌。并在班上評閱、交流。
第九課時
內容:梳理小結,測試鞏固,實現單元反饋。
一、由同學們快速獨自或小組進行本單元梳理小結。反思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未完成好的,找到補救辦法。
核心:
能夠理解詩歌的“情感與意象”;
能夠品味典型的語言;
能夠賞析詩歌“美點”;
能夠背誦《沁園春 長沙》《雨巷》《再別康橋》三首詩。
二、參與單元測試,檢驗學習質量,反饋補救。
曾燕麗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方案:《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6.高一政治必修一收入與分配單元測試題目
9.單元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