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時文短評專題中第一小題一句話概括的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完成現象概括,并能針對此現象準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知的知識與方法就市考中出現的相關題型進行強化訓練:檢錯--歸納易錯點--對策--練習
(3)情感與態度
通過錯題反省歸納,提高答題質量,在學習中領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及“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些道理。
二、教學重點
掌握時文短評專題中第一小題一句話概括的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完成現象概括,并能針對此現象準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根據已知的知識與方法就市考中出現的相關題型進行強化訓練:檢錯--歸納易錯點--對策--練習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針對現象準確鮮明地提出觀點。怎樣評價學生的答案,并對其進行正確引導。
四、學情
學生對于第一道題一句話概括的方法基本已經掌握,但是一些注意點在操作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短語概括、非陳述句概括、概括范圍偏窄等
而第二道的準確鮮明提出觀點這一點,因上節課沒有強調,在答題上出現較大偏差,學生不理解何為觀點,基本用我支持……我反對……這樣的表明態度的句子來代替。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考試說明
從去年開始時文短評被列入高考考查范圍,具體題型我們可以參看09高考題,具體的是第一道題:一句話概括;第二道題:闡述自己的觀點。2010年的福建省考試說明對于今年這一板塊做出了新的調整。我們這一次的莆田市市考卷已經體現了這一變化,我們可以就09高考卷及莆田市市考卷做一番對比。
2009年高考題:
16.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7分)
材料一:近年來清明節祭奠親友,一些地方從燒冥鈔、紙人、紙馬,發展到燒紙電視機、紙數碼相機,甚至燒紙汽車、紙別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節前,某市首個在線祭祀網站開通。清明節時,許多市民紛紛登錄該網站,上傳紀念圖片,發布紀念文章,祭奠逝去的親友,表達哀思。
(1)用一句話概括以上材料的內容。(2分)
(2)你對上述現象有何看法?請簡要回答。(5分)
2010年莆田市市考卷:
16、閱讀下列兩則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重慶市叫停對市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跆拳道和散打等特長生的高考加分照顧。重慶市的這一做法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材料二:浙江某校因航模比賽獲高考加分的學生多來自權勢家庭,這一消息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人們對高校招生加分政策的公平性問題提出質疑。
(1)用一句話概括以上材料的內容。(3分)
(2)你對上述現象有何看法?請加以簡要闡述。(字數在150字左右,7分)
知己知彼:
(1)時文短評設題方式:第一小題是一句話概括基本內容。第二小題是闡述對材料中現象的看法。
(2)變化:2009年這兩道題的設分分別是2分與5分;2010年考試說明對此作出調整,兩道題分別是3分與7分,并且在第二小題的字數上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150字左右。
(3)考試說明的要求:本題考查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夠關注社會、關注熱點、針對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做簡要闡述。
可以說時文短評是語言應用部分的重頭戲,10分的分值分量頗重,而我們與它不過幾面之交,所以有同學面對著自己卷子中的7-8分的分值便欣欣然有喜色,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切高考題都是紙老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同學的總結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們忘掉了偉人在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時候,還說了一句話“我們在戰略上要藐視它,在戰術上要重視它”。那么從戰術上考慮,我們這道題,必須而且完全可以拿下的是第一道題。
(二)一句話概括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答題思路:
第一步: 通讀材料
第二步:分析關系(相對型、互補型)
第三步:提煉篩選(異同點)
第四步:整合表達 抽出新聞材料五要素(時,地,人或物,事,因,果)中的核心二要素人或物及事展開信息重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的概括模式。“重組”方式依材料則數、性質而定:單則的直接進行;兩則及以上的,按材料“似”或“異” 的組合展開同或異向合并。
概括信息應當遵循的原則:
(1)概括要注意整體性原則,概括出來的內容要涵蓋整體,避免過窄或過寬的錯誤。
(2)概括材料必須是一個句子,而且要用陳述句。
(在第一個環節我們要做的是抓住新聞的五要素即:時、地、人、因、果)對文段進行壓縮;第二個環節是分析類型:比如我們上節課說到的網絡語言這一部分就是互補型的。而三明市市考卷“在校使用手機現象”就是相對型;第三個環節是提煉篩選,這一環節我們首先要抓住兩則材料的中心話題,然后要根據類型進行整合,互補型的關注多則材料的共同點,相對性的關注不同點。其中相對型的題目,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形式歸納:
“××對××××現象有不同的看法或做法”
“××對××××現象看法或做法不一”
“××××現象引發爭議”
第四步為整合表達,在這當中我們要注意幾個點:一句話,一般為主謂句:“誰做了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樣了”不能以短語來概括。比如三明卷不能概括為“社會各界對在校使用手機的不同看法”,第二點是陳述句,即不能是感嘆句、疑問句、議論性的句子。第三點:完成之后要檢查是否出現病句。)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市考就是一次很好的練兵,這節課,希望我們能夠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16、閱讀下列兩則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重慶市叫停對市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跆拳道和散打等特長生的高考加分照顧。重慶市的這一做法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材料二:浙江某校因航模比賽獲高考加分的學生多來自權勢家庭,這一消息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人們對高校招生加分政策的公平性問題提出質疑。
(3)用一句話概括以上材料的內容。(3分)
(4)你對上述現象有何看法?請加以簡要闡述。(字數在150字左右,7分)
剛才我們回顧了第一題信息概括題的答題步驟以及應當遵循的原則,現在我們不妨來檢查一下同學自己的答題狀況如何,給以后的答題提個醒。
1、重慶市叫停高考加分與浙江某校高考加分多來自權勢家庭事件引起人們的討論。
2、是否應取消高考招生的加分政策
3、高考加分政策所引出的討論
4、人們對高考加分政策的不同意見
5、人們對高校招生加分的質疑和反對
6、人們對高考加分的公平性提出質疑
7、人們對高考加分政策的議論紛紛
8、高考加分方式不同受到社會的強烈反響
問題診斷:
第一位同學的答案對兩則材料只是稍加合并,沒能做到概括。
第二位同學的答案明顯違背了我們的第二個原則,概括時只能用陳述句的形式。
第三、四、五位同學的答案違背了一句話原則,都以短語形式出現。
第六位同學的答案是形式上市一句話,也進行旅客概括,但是內容過窄。
第七、八位同學的答案出現了明顯的病句
小結:通過以上的糾錯我們可以發現同學們對于時文的中心話題把握是比較準確的,但是在概括的過程中由于一些疏忽而導致了出現了概括不全面、句式不符合要求、短語概括以及病句等等問題。在完成這一道題時一定要牢記兩大原則:
(1)概括要注意整體性原則,概括出來的內容要涵蓋整體,避免過窄或過寬的錯誤。
(2)概括材料必須是一個句子,而且要用陳述句。
(三)準確鮮明地提出觀點
在這節課剛開始時我們就比較了去年及今年這道題的分值變化,時文的第二道題由原來的5分上升至7分,事實上也即在這一部分對我們的答題提高了要求。
2010年福建省考試說明要求:
本題考查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夠關注社會熱點,針對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作簡要闡述。
市考時文短評題得分情況:
平均分一句話概括論點闡述論點闡述得滿分人數
7班2.14.94位
8班2.35.15位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文短評的答題步驟:
(1)亮觀點(旗幟鮮明)
(2)講道理(兩點為宜)
(3)總述(或重申觀點或提出建議)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這次市考我們可以看到觀點的準確鮮明在7分中占據2分。說及觀點,到底怎樣的才是觀點,才算是旗幟鮮明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我們同學的答案:
(1)我支持這一政策
(2)我反對高考加分政策
(3)高考加分政策助長了社會上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4)高考加分政策是對高招單一制度的有效補充。
(5)高考加分政策應遵循公平原則。
(6)高考加分是損害社會公平性的舉措,應該取消。
對比以上的句子我們可以發現(1)(2)過于籠統了,我們絕大多數的同
學都只籠統答同意或不同意,支不支持,沒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在準確鮮明提出觀點這一塊的分數就沒辦法拿到。
完成這一道題的關鍵在于找到關鍵話題--“高考加分政策”,然后再此基礎上做出評價。
可以歸納為:關鍵話題+評價性語言(怎么樣) 或 人們應該……對待+關鍵話題
第一份綜合卷中有時文評說部分,大家可以比較以下三個句子:
詩詞混搭--不好/有不利影響/是對古典詩詞的褻瀆。
林彥
[時文評說 (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