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典型地表現生活的敘事文學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藝術,語言的藝術,創造性構思的藝術,綜合地有創意地運用表現手法的藝術。
從教材處理的角度而言,中學階段的小說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一般敘事類作品的教學與文學作品類的教學。在初中低年級,小說的教學往往可以處理為記敘文教學;在高中,小說的教學則非常明顯地表現為文學作品的欣賞教學。
小說教學及其教學研究的內容博大深刻,在本節這短小的篇幅中,只能做一點勾勒性的工作。
研究小說的教學,先要研究小說教學的基本內容
研究小說教學的基本內容,是為了讓我們透徹地知道,小說教學應該教什么。
這種教學基本內容的研究最好用分層次的方法進行歸納,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教學內容的取舍與組合。如:
1.從小說的文體教學的內容來看,其教學的內容可分為這樣四個層次:
一為知識層次。結合文本的教學進行有關小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豐厚學生的積累。如:小說的類型,小說的類別,小說的作者、題材、流派風格,小說的要素,小說的“描寫”“線索”“環境”“細節”“鋪墊”“伏筆”“照應”“懸念”“誤會”等等有關的基本知識以及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
二為理解層次。從小說閱讀出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如:課文的內容層次,課文的結構特點,課文的情節發展步驟,小說的要素在文中的體現,課文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課文中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語言的品析及課文中詞句的含義,以及從感受小說的藝術形象出發聯系時代背景和創作意圖,把握小說的主題等。
三為欣賞層次。培養具體分析作品情節結構、敘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創作風格等方面的文學審美能力。如: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注意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欣賞小說的語言,注意語言運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現主題、渲染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寫手法與表現手法,注意精彩細節的欣賞以及欣賞小說的結構手法與特點等等。
四為探究層次。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的能力。如:深入理解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探究作品的情感與思想的蘊涵及其社會價值;從創新性、獨特性、多樣性、社會影響與文學史的地位對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評價;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題或人物;搜集相關作家作品的評論研究資料;嘗試寫作小說評論,等等。
2.從一篇課文來看,在常規的教學中,小說教學的內容可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一為理解層次。它包括: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小說要素的辨識,情節的歸納概括,人物形象的整體理解,描寫方式的辨識,字詞的含義、情感色彩及表達作用的闡釋,重點段落的品讀,文段作用的理解與分析,等等。
二為賞析層次。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線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鑒賞,語言藝術的欣賞,構思藝術的品味,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環境描寫的技法及表達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的評價,讀者獲得的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益啟示的表達,等等。
三為擴展層次。它包括:搜集與作者、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參讀課文分析或課文鑒賞的有關文章,聯讀或比讀與課文有某種聯系的課內外小說,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等等。
在教學中,我們可根據課文實際與教學的需要對以上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要點明晰、線條簡潔的組合。如《孔乙己》的教學,我們可以突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欣賞點”--小說的構思藝術,帶動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真正有著小說教學味道的教學:
第一個特點是,小說多角度鋪展了人物描寫的線條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寫的線條。“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經濟來源之一,為喝而偷,深刻表現了孔乙己好喝懶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內容。小說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眾人、酒客、掌柜的無情嘲笑和無聊哄笑,都與“偷”字有關。由“偷”引出的笑,表現了社會環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劇意義的是,成了舉人的讀書人丁某沒有打折孔乙己那雙偷東西的手,卻殘酷地打折了他的雙腿,最終斷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寫的線條。除了抄東西賺點錢之外,孔乙己的雙手有四種特殊用途:蘸酒寫字,偷竊東西,書寫服辯,代腳“走路”。課文對孔乙己雙手特殊用途的描寫,貫穿著故事由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孔乙己這個寫得一筆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顯現,竟是在一個中了舉人的“讀書人”面前寫認罪書;他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成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見,作者對孔乙己雙手的“反常”描敘,深刻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悲劇。
孔乙己的“臉”又是人物描寫的一個線條。課文用“青白”“紅”“灰”“黑”等寥寥數字,對孔乙己的臉色變化進行了五次描寫。這些極為簡省的筆墨,也是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漲紅”顯示了他不敢正視現實、害怕別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則表現了他內心的遺憾被人深深擊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場時是“青白”臉色,而最后一次出現時,已是拖著斷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現了他在半饑半飽中延續生命,“黑”則表現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殘,完全沒有了活力。從“青白”到“黑”的變化,包含著在冷漠無情的社會里孔乙己的許多悲哀。
還有“孔乙己與‘酒’”“孔乙己與‘笑’”,都是描寫人物的突出線條。
第二個特點是,小說有層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劇命運
在作者的筆下,孔乙己經歷了從出現到消失的生命歷程,這種生命歷程讓我們對人物有了這樣一些認識:
一是從身份、外貌上對孔乙己的直接認識: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一個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有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個有著睜大眼睛的樣子、不屑置辯的神氣、頹唐不安的模樣、極其惋惜的表情、懇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從習慣、性格上對孔乙己的進一步的認識:他是一個對人說話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個酒客,是一個好喝懶做、偷偷摸摸、經常挨打的人,是一個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個生活在極其冷漠的環境之中的人,是一個受到無情嘲弄的人,是一個地位低下到不如當時的一個“短衣幫”的人,是一個精神和肉體受到巨大摧殘的人,是一個不時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從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從小說人物的典型性上對孔乙己深入認識:他是一個沒有爬上去的讀書人,是一個人生的價值連十九個錢都不如的人,是一個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慘的悲劇,又在笑聲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個可笑可憐的多余的人,是一個“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的人。
第三個特點是,小說線索式地在全文中貫穿著對比手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對比手法,深沉地表現著人物的命運。例如,孔乙己的出現與消逝、爬上去的丁舉人和跌下來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價值與粉板上的十九個錢、陰冷的天氣與熱鬧的笑聲等,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總的來講,文中的對比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描寫社會環境時的對比。如小說開頭一“長”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鮮明對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會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狀況,為孔乙己的出場點明了背景。又如通過掌柜對三種人不同態度的對比,把當時社會欺貧媚富、冷漠虛偽的人際關系作了生動的表現。二是人物描寫中的對比。如孔乙己和丁舉人的對比,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拓寬和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喜劇氣氛和悲劇命運的對比,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會的病態。又如最突出的一組對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場,在外貌、語言、聲音、神態、動作方面的對比,把精神和肉體受到巨大摧殘的孔乙己的形象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激起人們深深的思索。
研究小說的教學,還要研究小說教學的基本手法
小說教學講究指導學生進行品味、感悟、欣賞,這就需要運用一定的基本的教學手法。
研究小說教學的基本手法要關注時代特點,在目前要著力關注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改革要求,要表現出現代化理念,要以學生的閱讀欣賞實踐活動為中心進行實施。ト縵濾列教學手法,都是比較“現代”的,它們既各有特點又彼此關聯。
1.例說式手法 例說式手法用于小說閱讀教學,主要是運用例說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辨識、分析小說中的表現與表達手法。即教師先舉例說明,然后請同學們學著進行分析體驗。運用例說式手法而不用講析式手法,能給學生更多的體會和實踐、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如課文《藥》要求理解“線索”,《邊城》要求理解“照應”,《項鏈》要求理解“鋪墊”,《守財奴》要求理解“細節”,《智取生辰綱》要求理解“環境”等等,這都可以用例說的方式進行閱讀分析方法的指導。
2.說讀式手法 用邊讀邊說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讀一讀,讀一讀說一說,在讀與說的充分活動中對課文內容進行多角度的廣泛的理解。這種手法突出地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情態熱烈。
說讀式手法有著多側面的運用技巧。如:概括式說讀,講求一個“精”字;發散式說讀,講求一個“廣”字;分層式說讀,講求一個“厚”字;賞析式說讀,講求一個“美”字。
說讀手法可用于小說教學的各個環節,對課文的整體閱讀理解尤有效果。
3.寫讀式手法 也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有讀有寫,讀寫結合。其中創造性的寫讀活動是小說課堂教學中的亮點。這種手法以“寫”為活動形式,如改寫、接續、擴充、想象、編劇、描畫、寫讀書報告、讀書札記、評論鑒賞文章等等,寫讀式手法兼容話題式手法、賞析式手法,不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活動效果上看,都表現出一定的綜合性。
小說閱讀教學中的“寫讀”活動角度豐富,既有感性的表達,又有理性的闡釋,既著眼于文本,又適當拓展,在教學中有著廣泛的運用。
4.助讀式手法 就是讓學生在資料的幫助下來閱讀課文。這種手法在教師的備課活動中得到了最為切實的運用,但極少用到學生中間去。其實“資料助讀式”的教學是一種多快好省的教學手法。在小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下發、展示資料或同學們彼此之間交換資料的方式來進行閱讀、欣賞或探究。如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教學就非常適于運用這種手法,在精選的基礎上發給學生課文背景資料、課文分析資料、課文鑒賞資料及課文評價資料,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影像資料,再由學生自己研讀、討論課文。其他課文如西方現代主義小說或者戲劇的教學,都應該運用一下這種手段。
5.賞析式手法 這是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教學最為常用的手法,即用美點尋蹤、妙點揣摩、妙要列舉的方式,由學生對小說中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描寫方式、詞語句段等等進行自主的合作的閱讀欣賞活動,在這種活動中熏陶、養成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在賞析式手法中,可以運用說讀、寫讀、助讀等各種方式方法,要重視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體體驗和創造性的解讀。
6.話題式手法 話題式手法主要是一種探究的手法,即設置難易適度的與課文密切相關的問題,給學生以“抓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它用“話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理解話題、展開話題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完成對課文的研讀與欣賞,完成對課文的品味與審美。這種手法能夠比較好地表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及“對話”的理念,能夠表現閱讀個性化的特點,同時讓小說閱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結構表現出全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話題的設置,從與課文的關系看,可分為“文本話題”與“綜合話題”。“文本話題”設置的方向是文本研讀與欣賞。“綜合話題”既關注文本閱讀,又關注探究內容的拓展。如在《荷花淀》的教學中,“說說白洋淀”“孫犁的短篇小說”“關于《荷花淀》的評說”等就是“綜合話題”。
話題的設置,從數量看,可分為“話題群”與“主話題”。“話題群”就是10個以上的課中小話題;“主話題”就是課文中重要的需要突出討論的個別話題,如對《藥》《陳奐生上城》“主題的多元理解”,對《項鏈》“人物的多元理解”就是主話題。
另外,還有“聯讀式手法”“學法式手法”“討論式手法”等等,都可以根據教學實況藝術地進行運用。
以上這些教學手法,同樣能夠運用于戲劇教學(在戲劇教學中,還可以加上演讀手法與編演手法)。
不管運用什么手法,都應該對這種手法將可能涉及的方式與內容進行細節化的提煉,以使自己能夠靈活地、準確地、藝術地運用。如“寫讀式手法”,通過對課文的瀏覽,將下面各項內容組合在一起,我們就能看出“寫讀”訓練的各個側面:
①提綱羅列:閱讀課文,寫出祥林嫂人生悲劇情節提綱。
②內容概述:寫一段兩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楊志等人在黃泥岡上被劫的經過。
③簡潔評說:先列出評介提綱,然后綜合評述杜十娘這個人物,寫成兩三百字的短文。
④表達感想:聯系生活實際,寫出你對葛朗臺的看法,兩三百字。
⑤想象擴展:根據夏瑜和紅眼睛阿義的不同身份與思想性格,試寫他們在牢中的一段對話,200字左右。
⑥定向探究:話說“鳳辣子”。要求寫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說說王熙鳳的辣,結合課文而不限于課文,可就你所知,聯系《紅樓夢》有關王熙鳳的描寫去談,也可以發揮想象。
⑦變體改編:將《阿Q正傳》的某個片斷改編成課本劇,并分角色表演。
⑧技法體會:學習《墻上的斑點》,自擬題目,練習寫一篇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
⑨設想推論:假如項鏈沒有丟掉,或者丟了之后立即知道項鏈是假的,瑪蒂爾德的結局將會怎樣?請根據題意自擬題目,寫兩三百字的短文。
⑩理由論證: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于是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增添這個情節妥當嗎?寫一篇短文,說說你的看法。
在教學實踐中,不管運用什么手法,教師都應該精讀文本,精心創意,細節化地設計好教學的核心內容。如筆者運用“話題式手法”教學《荷花淀》時所設計的賞析“話題”:
①說說《荷花淀》中的“巧”
②《荷花淀》對話描寫賞析
③《荷花淀》中的婦女群像
④《荷花淀》中的詩意
⑤《荷花淀》的語言特色
⑥《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寫
⑦《荷花淀》中的人情美
⑧《荷花淀》的情節結構特點
⑨《荷花淀》人物言行細節分析
⑩“夜話”欣賞
⑾水生夫婦的愛情觀
⑿《荷花淀》中的鄉土氣息
⒀《荷花淀》中的白描筆法
⒁《荷花淀》中的好詞好句好段
⒂《荷花淀》中的景與情
尚瑞
[余映潮老師談小說教學藝術]相關文章:
1.余映潮木蘭詩課件
2.觀潮教學課件
3.二泉映月教學課件
4.藝術教學活動教案
5.藝術教學計劃
6.藝術教學課件
8.小班老師教學隨筆
9.新老師教學隨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