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學習本文運用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 過程和方法:了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
(2)把握文章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1.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吶喊》,作者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小說集有〈吶喊〉、〈仿惶〉、〈故事新編〉等。
2時代背景:
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一、自主學習:查找工具書,解決字詞。
1、給下列字詞注音::
禁(jīn不住 陰晦(huì) 莖 ( jīng) 寓(yù)所 猹(chá) 秕(bǐ谷 弶(jiàng) 獾(huān)豬 顴(quán)骨 髀( 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寒噤(jìn) 頸 (jǐng) 廿(niàn)年 黛( dài ) 惘( wǎng )然 柵( zhà )欄 潺(chán)恣(zì)睢(suī )踝(huái )
2、解釋詞語:
陰晦:陰沉昏暗。
蕭索:缺乏生機。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處居住。
愕然:吃驚的樣子。
鄙夷:看不起,輕視。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東西的樣子。
展轉:這里指經過許多地方。現在寫作“輾轉”。
恣睢:任意胡為。
瑟索: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或兼抖動。現在寫作“瑟縮”。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整體感知,回答問題。
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展開的,可以劃分為幾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于未來和下一代。
提問:課文第1段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開篇點題回故鄉。“嚴寒”寫回故鄉的季節;“二千余里”寫“我”與故鄉相隔之遠;“二十余年”寫“我”與故鄉分別之久,故鄉到底變成什么樣呢?第1段寫出我回故鄉急切心情。
提問:第2段描寫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4.提問: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義?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第3段只有一句話,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復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5、提問:怎樣理解“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討論并歸納:說明“我”對故鄉還保持著少年時的美好記憶。
6、提問:怎樣理解“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討論并歸納: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提問:第5段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交代了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作業: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作文《我的故鄉》
第二課時
導入:
第二部分:
①教師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寫“我”回故鄉的見聞。在這部分插敘了對過去故鄉的回憶。作者深深感到一切都變了。請同學們對照課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記憶中的故鄉
眼前的故鄉
故鄉面貌 深藍的天空中掛者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漸進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閏土
外貌
語言
動作:
外貌:
語言:
動作:
楊二嫂 外貌
語言
動作: 外貌
語言
動作:
看圖表分析人物性格變化:
閏土:
少年: 聰明活潑 小英雄 中年:丑陋呆滯 木偶人
楊二嫂:
青年: 安分守己 豆腐西施 中年:明索暗偷 圓規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變了?從書上找出來。
變化原因: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深刻反映了造成閏土悲慘命運的元兇是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
楊二嫂為什么也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討論并歸納:因為農村小城鎮的破敗、貧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儈的
惡習使楊二嫂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
小結:本課就是以這些變化來表達揭示農民日益貧困的社會根源,流露出作者對在苦難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關注與同情。
板書設計:
故鄉 變
作業:描寫一個人物不少于100字,要求形象突出鮮明
第三課時
閱讀第三部分而后解析重點句
1、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
高墻指什么?
明確:高墻指的是一種隔膜,現實中的故鄉已經與“我“期望的故鄉已經相去太遠,“我”與故鄉的人們之間又產生了一層無法除去的隔膜,因此“我 ”的四面好象豎起了“高墻”。
2、我躺著,聽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這里的“路”做何解釋?
明確:這里的“路”有雙重意義,其一:指地上的路;其二:指人生的道路。
3、 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明確:閏土希望的在眼前,我希望的是未來還沒有明確答案。
4、“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已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怎樣理解?
希望好比地上的路。它告訴人們: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著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作業:課后習題
暖陽依然
[《故鄉》教案 (河大版八年級)]相關文章:
1.大海啊故鄉教案
2.北師版保修教案
3.黃河大合唱課件
5.魯迅故鄉教案課堂實錄
10.英語八年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