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一方自我研讀的海域--兼論語文閱讀教學的減負增效 教學案例(人教版九年級)

發布時間:2016-7-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給學生一方“自我研讀”的海域

                      --兼論語文閱讀教學的減負增效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回民中學 王富東 751900

一、語文教與學中的兩種現象

     現象一:

     學校教務部門經常為全面了解教師教學水準及負責程度而對學生作一些問卷調查。調查中有多名學生提到一種現象--我的語文老師基本功扎實,語言流暢,課有目標、有重點、有訓練。講課井井有條,但我總是收獲甚微。有時,老師那流暢的教學于我,就像時鐘的鐘擺,按每秒鐘一次“滴答”的速率在教室回蕩,初聽聲聲悅耳,再聽迷迷糊糊,后聽便昏昏欲睡了。

現象二:

筆者多次在一些所謂優秀的語文教師的公開課中,聽到這樣的話:昨天剛剛教過你們,上課要打開思維的馬達,要把思維的閘門打開,要跟著老師的思路游走……看,因為你們不愿意積極主動思考,所以我只好把精心備好的課全盤交給你們了(老師一臉無奈,學生一臉無辜。)

思考一:

在學生心目中基本功扎實的老師的課,為何變成了“鐘擺”的擺動?語文課的動力何在?語文教師的激情何在?語文課的效率何在?……

思考二:

苦口婆心的教師為啥對學生啟而不發呢?辛苦執著的教師為啥收效甚微呢?孩子們問啥不愿意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呢?……

反思:

現象一反映了一名一線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在,忽略了學生對象,忽略了與時俱進,忽略了更新知識體系,依然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白開水般的感情來教導已經變換的學生,學生自然只能迷糊昏睡了。究其根本原因,乃是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缺乏應有的教學激情,也就無法開創性地備課授課了。其實質就是造成教學的低效或無效化。

現象二表面上是現在的學生出了問題,但究其原因,卻是辛苦的語文老師強行霸占了學生自我閱讀的時間,從而培養出一批思維懶惰的學生來。根本問題,還是出在老師身上。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一條佳徑

基于上述現象及思考,我在閱讀教學中,邊學習,邊研究,提煉(開辟)了閱讀教學減負增效的一條路徑,那就是勇敢地給學生留一方“自我研讀”的海域。

“域”:字典意義是指某種范圍或一定疆界內的地方。我的理解是一個人能力所達到的地方。如果把學生索要面對的讀物當成是一個大海,那么,該學生在當前閱讀背景下,閱讀能力所達到的區域,就是“海域”。

要讓學生自由地在自己獨立的“海域”中自由徜徉,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時間保證

教師霸占學生的自我閱讀時機,多半是因為他(她)舍不得給學生留出大段的時間,總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講,這樣無意中就剝奪了學生的閱讀權與思考權。事實上,只要我們愿意勻出時間,如每堂課10分鐘,由學生盡情展開素讀、精讀、比讀、品讀;學著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一定要在這10分鐘內保持專注,嘗試把“心”投進文本之中,培養自己的控制能力,爭取把這10分鐘的資源用到極致:收獲大量的信息、捕捉行文脈絡、提煉文本思想、歸納行文藝術等。這樣,在10分鐘的閱讀中,學生一直做著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相結合的訓練,周而復始,以每周5語文課來算,一學期中,學生所獲得的自我閱讀時間為:5×10×20=1000分鐘。這樣的時間段,也保證了學生每天在課堂上的自由閱讀空間(主要是心靈空間),在這一時間段中,學生的心靈空間是空闊的、全納性的,也是自由的、放松的。這種心靈狀態使學生有了足夠的自我研讀的實踐機會。

(二)實踐保證

1、教師層面:問題設計有整體性、研究性

當然,任何一堂高效的閱讀課,都不是簡單地放時間給學生。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自我研讀”的這10分鐘作最為經濟與科學的引領,最好的方法是問題設計。此處的問題是從廣義層面講的,它是指教師要有問題意識,而交由學生研讀的文本就是靠這一問題的牽引而有方向地解讀。這種問題應該具有整體性、研究性。以《三顆枸杞豆》第一課時的“自我研讀”為例,老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抓切點理讀課文情節”,以下是學生自我研讀的成果。

(1)淘氣鬼:捉金巴牛-搗鬼-逃學-遇三叔-觀野豆角花-再遇三叔-  被贈枸杞-獲得啟示-不再淘氣。

(2)植物學家:小山村-小樹林-樂園-春光四溢-大花蝴蝶- 在林中遇見三叔-跟三叔觀野豆角花-捉太陽-三顆枸杞豆-成為植物學家。

   (3)秘密(迷):可惜太遲了-小時候發現的人生的一個很大的秘密-三幅畫的秘密-三個O的秘密-捉太陽的秘密-三顆枸杞豆的秘密

(4)樂園    (5)樹林     (6)太陽  (7)時間  (8)……

“抓切點理讀課文情節”,使學生自我研讀有了方向,閱讀收效甚大。

2、學生層面:自我研讀有目的性、針對性

(1)讀思結合:用語文的頭腦去思考

粗淺的讀者很難將讀與思同時開展得很好,但如果我們老師能在一開始就對學生做自我閱讀的心理指導,也許閱讀收獲將會更多更豐富。

還以《三顆枸杞豆》的研讀為例,在第二課時,老師可以告知學生研讀的方向:用語文的頭腦去挖掘文本的構思特點,去感悟文本營造的意境(基調)等。

這樣,學生有了如下的研讀成果:

生1:用一組巧設的懸念串聯一篇動人的小說 

一個出名的“淘氣鬼”怎樣成為植物學家?--三叔問什么聲聲唉嘆:“時間不多了,太遲了,太遲了--”  三幅畫“塔”、“書”、“樹”是怎么回事?--三幅畫下三個圓圓的“0”又是一個怎樣的謎語?--是三叔捉太陽, “太陽”怎能捉住?--三叔留給“我”三顆紅色的枸杞豆,誰又能猜出這三顆拘杞豆的秘密呢?六個懸念像一個個圓環,環環相扣,懸念疊起,勾連成一篇動人的文章。 

生2:用一個凄美的故事鋪寫一曲人生的贊歌 

作者寫三叔的一生,無處不染上“凄美”的基調。

看,他從那春光四溢的樹林走來,卻是“柱著樺木削成的棍子,微風吹著他顫顫搖搖的身體……嘴唇發紫,像紫紅的桑葚”。如此瘦弱、有病的身子與爛漫的春光是這樣不協調。可就是這樣一個瘦弱的老人,卻對大自然充滿著熱愛之情!乃至于對一朵花,一枝葉也觀察得那么仔細!“時間不多了,時間不夠了;太遲了,太遲了……”的聲聲嘆息,流露出他對時光的流逝的慨嘆,對一生無成的懊悔,對年青生命的關愛。后來我終于知道,這樣一個瘦弱的老人他正患著癌癥。……捉太陽的情景,再一次感染了我。一個行將就木之人對生之留戀是那樣強烈而又無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一生無成的老人,卻在生命終了之時,幡然醒悟過去的怠惰給自己帶來的損失、造成的失敗!可是誰又能反對,三叔的失敗何嘗不是他的成功?……最具“凄美”之筆的是結尾處三叔留給我的“三顆紅色的枸杞豆”。紅色仿佛是三叔的一是顆閃耀的紅心,枸杞豆則象征著他的生命的結束,也寓含了對三叔的贊美之情:過去的三叔是失敗的三叔,而在生命終結前一刻,他卻完成了生命傳承的偉大使命。三叔的一生是悲凄的一生,可因為他最后的一舉,使他的一生都籠上了理想的光環,閃現出美麗的光澤,演繹出一則凄美的故事! 

(2)讀寫融合:用“第三只眼睛”去批注

 我時常會在學生開始自我研讀前提醒學生打開他的“第三只眼睛”--一支水筆,借助于這支筆,提醒自己走進文本,控制自己思維在場,協助自己開展“批”(做記號)與“注”(寫鑒賞、批評、感悟等)的筆頭工作,從而把讀、思、寫三個看似割裂的動作,融合為三位一體的自動化的行動,這樣學生就會慢慢成長為成熟的讀者。

下面是一位學生在自我研讀中對《三顆枸杞豆》做的隨文批注。

《三顆枸杞豆》簡直是一座語言的寶庫。在此,多種修辭手法的裝飾,使本就詩化的語言別具豐姿,如用比喻摹寫金巴牛的黃色硬殼,像“一個金質的盾牌”;描繪三叔的眼晴像“開得大大的窗戶”;嘴唇發紫像“成熟的桑葚”;三個理想的失敗像“三個圓圓的0”……比喻,使文章文采斐然,又使描寫對象形象可感,別具感染力。另外,對大自然美景的描摹,調用了豐富的詞匯,長短交錯的句式,使人有如臨寶藏琳瑯滿目、應接不暇之感!“太遲了,太遲了”;“它是生命告終的句號!”“但“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點”“他的拳頭只能傷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顆啟示生命意義的枸杞豆。”等富于哲思的語句,如鉆石般發出熠熠的光輝,讓人讀后如余味在口、余香在手。……

(三)追求簡約

當然,每一次大膽留給學生“自我研讀”的時間段,我們都要爭取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給學生規定很多任務。任務越多、頭緒越雜,學生越是不能有序開展“研讀”,更不會有“自我”。因此,開辟“自我研讀”的空間,應該注意精簡頭緒,以少勝多,追求簡約。務必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該做的事必完成:這是研讀的基礎,打佳詞、集妙句、理情節、結主題等。應把這項工作當作常規來做,來堅持。

2、能做的事可選做:一個優秀的文本總是潛藏著太多的亮點:選材的精妙、構思的奇巧、意境的和諧、手法的神妙、語言的靈動、思想的深邃等。在“自我研讀”時切忌面面俱到,老師應該適時提醒學生,有舍棄、有選擇,能做的事多做,能做的事做精。 

3、想做的事勇于做:如對某一作家創作風格的進行系列研究、對一冊語文書上的同類文章作構思歸類、從對同類文章學習的經驗中提取寫作的規律等。

三、學生閱讀品質的三種境界

    當然,光是靠幾節課的機械訓練是達不到真正減負增效的效果的,其實,任何一種或多種有效或高效的閱讀指導方法,都要建立在對學生閱讀心理、閱讀品質的了解的基礎上,并經過一年、兩年時間的歷練,方才能達到較高的境界。            學生閱讀品質有以下三種境界。

(一)漂浮

    依然把所有的讀物看成是一片海域,那么,粗淺的讀者(專指學生)只是坐在小船上,遠觀藍天大海,得到的是漂浮的感覺。對于閱讀而言,充其量也就是學得了一些字詞,了解了一些情節而已。但它是走向后兩種境界的基礎。

(二)觸摸 

較成熟的讀者,已經敢于拋開小船,赤腳走到海邊,用腳、用手、用臉去觸摸海水,盡管初次觸摸時一邊打著激靈,一邊膽戰心驚,但他真正靠近了海水,用全身心去碰觸這片海域的語言文字,去觸摸文本作者的思想脈絡,去體驗文本主人公的命運起伏,進而對詞匯的占有、情節的概括、思想的提煉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并在后續閱讀中行之有效。

(三)沉潛

成熟的讀者,則以百倍的勇氣,猛跳進深海區,把全身心完全沉潛于海水中,與文字共融、與作者低語、與主人公對話、與文本思想展開交鋒,身、腦、心完全合一,入得文本(深海),出得文本,多有自己獨特的體悟與收效。

讀者水平從“漂浮”到“觸摸”到“沉潛”,并不是嚴格的線性上升關系,真實的閱讀錘煉應該是螺旋上升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自然達到“沉潛”的理想狀態,走向它,并獲得更多的閱讀成果,我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閱讀關也必須經歷三重境界。 

1、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閱讀是一種孤獨。但正是這種孤獨的狀態,為心靈存留一片靜地,使它能在宇宙的表、端間游走,在花園的隱秘處獵奇。深入寒江垂釣,獨上高樓攬月。 

處于漂浮狀態的讀者,必須勻出大量的時間(因為時間的利用是區分平庸與精彩的分界),去讀自然、讀人生、讀社會;讀影視、讀網絡、讀報刊;讀心靈、讀氣質、讀靈魂。在閱讀中從不自覺到自覺地進行語言的積累,因為積累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在閱讀中掌握點面到立體的知識體系,因為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能力。“孤舟蓑笠”是第一境界的必經之旅,“獨釣寒江”則是錘煉心智的絕佳途徑了。 

2、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南山之美,來自那一抹淡淡的幽香。幽香何處來?激情背后的沖動,沖動背后的積淀。大面積的閱讀無非是為了積淀素養。首先是我們作為學生的導師,需在閱讀中讀出學生之需。學生需要什么,渴盼什么,我們就應當讀什么。其次是學生從閱讀的“漂浮”狀態過渡到“觸摸”狀態,必須懂得舍棄網絡文學、快餐文學及電子產品的閱讀,下功夫錘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才能漸入佳境。不久前讀到《漢語PK英語》一文,深為作者的深刻與銳利而震動。今朝讀《怎樣學古文》,明確了較成熟的讀者應該對文本做到“點線的懂”與“平面的懂”而 “立體的懂”則完全是學生文言語感敏化的必經之路了。  

所以,教師讀什么,想什么,直接影響著一個學生的閱讀興趣、情趣及志趣,同時也影響著他的閱讀品質。關注學生內心的需要,選讀大家急需的東西,師生共同去“觸摸”文本的文字、脈絡、情思,我們才能擷一束秋菊,真正走入“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3、星河盡涵泳,俯仰迷下上

讀書之法即是讀出自己,成熟的讀者總是把自己的讀法傳遞給學生,引領學生向“沉潛”的境界發展。我常常帶領學生設想:自己就是一只翔鷗,面前的滄海(可能是一部書籍、可能是一份考卷)遼闊無邊。它“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它首先用俯瞰的姿態,來發現并獵取它理想的獵物。然后蒙扎進這片海域的深處,“涵泳恩澤”。

借用曾國藩在給兒子的家書中的說法:“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見曾國藩《諭紀澤》)他把讀書時的反復誦讀、品味形象地比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我想說,“沉潛涵泳”就是必須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境里去口誦心惟,這樣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因而,“自我研讀”,增加的是語文老師事前的閱讀量、備課量,減少的是學生“自我研讀”的負重感、疲累感;增加的是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情趣,減弱的是語文老師的話語霸權、思維霸權;敏化的是學生的閱讀品質,提高的是老師的專業夕陽。勇敢地給學生留一方“自我研讀”的海域,既減負,有增效,何樂而不為呢?

 

望月

[給學生一方自我研讀的海域--兼論語文閱讀教學的減負增效 教學案例(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語文主題閱讀教學計劃

2.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件

3.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4.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5.小論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6.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楊修之死》教案設計

7.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心聲》教案設計

8.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9.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談生命》教案設計

10.教師給學生的自我介紹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中文字字幕在线综合亚洲 | 午夜福利理论片中文字幕 | 伊人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