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能根據課后注釋疏理文意。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3、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目標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一、自主學習
1、介紹孔子,背誦一兩句孔子說過的話。
2、讀文章,注意斷句,把課文讀通,并復述課文內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⑴見兩小兒辯斗 ⑵問其故
⑶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⑷及日中則如盤盂
⑸日初出滄滄涼涼 (6)孔子不能決也。
(7)孰為汝多知乎 (8)及其日中如探湯
2、一詞多義:
⑴為 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為: ②孰為汝多知乎 為:
③化為鄧林 為:
⑵其 ①問其故 其: ②及其日中如探湯 其:
③棄其杖 其:
⒊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決也
⑵孰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⑷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⒋古今異義:
⑴日中如探湯 湯:古義: 今義:
⑵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去:古義: 今義:
⒌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6、《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兒辯論一天中太陽大小的變化情況,一個從__角度出發,一個從__角度出發,故得出相反的結論。說明了____、____道理,表現了他們____的可貴精神。
⒎兩小兒為什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⒏這則故事可以給我們以多方面的啟示。請寫出你所得到的一種啟示。
⒐從文中哪一句話可見兩小兒辯論內容的復雜性?
⒑兩小兒能對這個復雜的自然現象提出疑問,說明了什么?
教(學)后感:
參考答案:
⒈⑴認為;距離 ⑵到 ⑶寒冷 ⑷判斷 ⑸為,以為;汝,你;知,通“智”智慧、聰明
⒉⑴①為:動詞,是 ②動詞:說、認為 ③作 ⑵①其:那 ②它 ③他的或他們的
⒊⑴孔子不能做出判斷。 ⑵誰說你多智慧呢。 ⑶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們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距離人們遠一些。 ⑷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感覺非常的清涼;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熱水一樣燙人;這難道不是因為近一點炎熱而遠一些清涼嗎?
⒋⑴湯:古義:熱水;今義: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義:為離;今義:為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⒌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⒍⑴《列子湯問》 周 列御寇 ⑵視覺 觸覺 知識無盡 學無止境 獨立思考 探索真理
⒎因為判斷太陽遠近的標準不同。
⒏例如: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盡的。
⒐孔子不能決也
⒑表現了古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韓云生
[《兩小兒辯日》 學案設計(蘇教版七年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