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線串珠 導路求真

發布時間:2017-11-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一小 

○江森棠○ 

葉圣陶同志指出,進行讀寫訓練“得注意思路的開展”,“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下面談談我在葉老這一觀點指導下,運用“導路求真”法進行閱讀教學的體會。

一、遵思路,綱舉目張

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線索,思維的軌跡。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整體,都有一條或幾條線索貫穿全文。閱讀教學遵思路,抓主線,就能綱舉目張。

遵路,體現了整體性原則。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必須貫徹整體教學思想,這已是無庸置疑的了,但如何科學地安排“整---分----整”的教學流程,卻不盡人意。不少老師在開始教一篇課文時,都是初讀課文,說說“寫了什么”,并謂之為從整體出發。可是學生在說課文大意時常常顛三倒四,言而無序。這不能光是責怪學生概括能力差,主要還是未能把握文章脈胳,把課文中的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理出個頭緒來。因此說,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達到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閱讀能力。“注意思路的開展,是一項基本功”,練好這樣的基本功,閱讀文章時就不會不著邊際地瞎揣摩,就能迅速地理清層次,捕捉中心,讀懂讀通。文章的字詞句和標點,猶如一顆顆珠子,單個地推敲,一盤散沙。如果學生掌握了抓住思路發展線索,拎線串珠的閱讀方法,閱讀和理解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文章的思路并不都是顯而易見的。琢磨文章的內在聯系,往往比一詞一句的理解難度更大,它必須有一個比較分析,歸納綜合,邏輯推理的過程,如果教師重視這一過程,引導得法,學生的思維是相當活躍的。這種思維訓練,不但能培訓優良的思維品質,而且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學生把閱讀課學到的各種構思方法運用于習作,寫作能力也相應提高。

二、擬教路,牽線搭橋

文路與學路并不是一致的,這就要求教師去為溝通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思路牽線搭橋。首先,教師要鉆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動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設計教學思路。

1.課題引路:課題,可稱之為路標,沿路標尋思路,“捷”徑通幽。如《種子的力》,先讓學生找出題目的中心詞,了解全文是怎樣圍繞“力”提出問題,展開論述,得出結論的,再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懂得作者為什么歌頌種子的力,很快抓住了本文的思路:お

2.文眼引路:文眼,是指點明中心的關鍵性詞語,抓住這些信息焦點,牽一發而動全“篇”。教《飼養員趙大叔》可問:趙大叔喂牲口怎么樣?(引出文眼:真有意思)課文分幾層說明“真有意思”?為什么說與牲口說話、給牲口取名、關心“金皇后”都“真有意思”?從“真有意思”可以看出什么?表現趙大叔什么品質?

3.過渡段引路:過渡句、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它帶出上下文,也能掌握文脈。《偉大的友誼》可扣住第四自然段設問:過渡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系?哪幾個自然段敘述“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哪幾個自然段敘述“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合作”?為什么說后者“更重要”?首尾兩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讀書,就知道了本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認識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友誼的偉大。

4.簡圖引路:《冀中的地道戰》讓學生繪出地道構造的截面圖,從中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記金華的雙龍洞》畫出游覽路線示意圖,學生很容易知道參觀、游記一類文章是按地點轉移的順序敘述的。教《飛奪瀘定橋》我畫了下面的簡圖:お

這幅圖畫出了為什么要奪,奪的關鍵是什么,奪有什么困難。按圖索驥,大部分文章的內容學生都掌握了,課文“抓重點、按順序”的訓練重點也體現了。

5.習題引路:課后的問題,有的就是課文的結構提綱,就是探明文路的學習提示。如《別了,我愛的中國》,讓學生根據課后問題給課文分段,然后尋找其他分段依據,于是理清了“船離岸---船向前駛---面對大海”和“敘事---寫景---聯想”兩條線索。

6.表格引路:《再見了,親人》列成下表,教師扶著學第一段,學生照著學其它段,既掌握了課文段落層次,又培養了自學能力。

7.板書引路:好的板書,就是課文的思路圖。我教《小木船》,設計了這樣的板書:ば∧敬這條主線,把各個“元件”組成了完整的“集成塊”。文章的整體結構(文題關系、段篇關系、因果關系、首尾關系)一目了然,作者的思路(從全篇看是橫向思路,每段又是縱向思路)也勾勒了出來,這就是板書的排列組合效應。

8.結句引路:《金色的魚鉤》的結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前后矛盾,但含義上卻是一氣呵成。前半句說魚鉤長滿紅銹,是寫實,它喻示老班長護送病號過草地的艱難歷程(這是一條線),后半句說閃爍著金色的光芒,象征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偉大精神(又是一條線索)。以結句為突破口,“窺一斑而見全豹”。

三、導學路,順藤摸瓜

教學思路確定以后,教師的作用就是領著學生跟蹤作者的足跡去閱讀、去思考、去體味,順藤摸瓜,自求而得之。

怎樣求?一是聯系時代背景,聯系寫作意圖,聯系上下文去探究語言文字,知道文章寫得怎么樣;二是通過比較、推敲、品味,了解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匠心,懂得文章的表現手法,知道文章為什么這樣寫;三是尋找文章對學生思想的觸及點,去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心靈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想作者所想,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讓學生的情操得到淘冶,思想受到教育。這樣的閱讀教學,才達到了知與能、文與道、情與理的和諧統一。

具體怎樣導路,請閱讀下面實錄。お

《別了,我愛的中國》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教學過程:

(簡介背景,初讀課文)

一、審題,揭示主線

1.找出題目中心詞。“別”字告訴我們什么?“愛”字抒發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離開祖國的。課文怎樣寫船?隨著船越走越遠,作者的心情怎樣?

(標題切入,抓住了結構、情感兩條線索)

二、分段,理清文脈

1.默讀課文,根據課后問題1給文章分段。

2.我們還能找到別的分段依據嗎?(冷場)

師:(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離岸,船向前駛,船……

師: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從內容看呢?

生:第一段寫親友的送別,第二段寫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寫作者的聯想。

(習題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學環節就是“遵路識斯真”)

三、講讀,牽情入境

第一段:離別情

師:“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我”為什么感動?

生:因為作者看到親友送別的情景,聽到劈劈啪啪的鞭炮聲,想到自己要遠離祖國。

師: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動“說不出”?

生:作者沒有說話,只流淚。

師:作者是一位堅強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為他……

生:(齊)感動了。

師:作者不但淚滿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鏡面上,甚至使鏡面都模糊了,也是因為……

生:(齊)他太感動了。

師:正因為他太感動了,所以……

生:(齊)說不出。

師:這種離別故土、離別親人的感情是語言不能表達的。請同學們想象當時的情景,讀出“我”的這種惜別之情。(學生朗讀)

(摳住一句話,披文入情)

第二段:愛國情

1.比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著好幾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國主義的軍艦”,引導學生與課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目睹帝國主義對我國領土主權的踐踏,所激起的憤慨之情。

2.黃土、青草、小島、海水、浪濤何處不有,何處不見,為什么在作者眼中這樣親切?

3.通過灰、白和黃、綠、金色的色調對比,進一步體會作者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懂得愛得深才恨得切。(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

(通過比較,讀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層)

第三段:奮斗情

1.船駛向了大海,課文沒有寫景,我們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

生:船駛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視著祖國的海岸線,小島越來越小了,漸漸地看不見了。展現在眼前的是波瀾壯闊的大海,是海風掀起的巨浪。

師:面對浪濤洶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離中國而去。

師:既然不忍,為什么要離開呢?

生: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黨人。

師:那么,他是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責是罪人!(生紛紛搖頭)

生:作者說他決心為中國貢獻“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會怕死,他出國是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課文說他出國是為了求經驗,求武器。也就是要尋求馬列主義真理。

生:從“暫別”、“終將”這些詞可以看出他離開是暫時的,最終還是要回來戰斗、工作的。

師:所以說他出國是為了救國。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從兩個“更勇猛”,從“驅逐”到“毀滅”的語氣由輕到重,體會作者報效祖國,愿為之獻身的壯志豪情。提示用鏗鏘有力、堅定高昂的語調朗讀,抒發愛國志士的奮斗情感。)

(順著情感線索,字詞句一線串通,文路學路合二為一,作者讀者心靈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為什么“別了”提到句首?既然說了“我愛的中國”,又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重復時為什么還要加上“全心”一詞。

2.比較三個句子文法上的差異,從中悟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開頭。真抒離別情。

第二句:做段的結句,單獨成行。對祖國前途的關心,對壯麗山河的依戀使愛國之情升華了。

第三句:全文歸結,增加感嘆號。愛國心化為奮斗志,愛國之情達到高潮。

(齊聲朗讀三個句子,指導第一句要讀得緩慢深沉,第二句要讀得親切深情,第三句要讀得堅決、激昂)

3.結束語:為了建造新中國,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了建設新中國,幾多海外游子沖破阻力,紛紛歸來。他們為什么這樣不畏艱難、舍身忘我?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拳拳的愛國心,都全心愛著自己的祖國!

(文眼,貫穿全篇,作者那熱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進一步調動學生情感,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附:板書,(濃縮全文)お

設疑問路 諄諄善誘

--《別了,我愛的中國》課文教學評析

江西上饒地區教研室 鄭初春

《別了,我愛的中國》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描述了作者離開祖國時的所見所聞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強烈感情。是難得的熔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為一體的好教材。由于本文寫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實際和思想感情上與學生距離較遠,江老師遵照葉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的觀點,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深究教材,成功地運用了“導路求真”教學法,從整體入手,抓住具體事物和思想感情兩條線索生發開去:導思路,導學路,導情感路。用飽含熱情的教學感染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感情,使學生隨著老師的引導進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領會,從中受到教育,學到知識,增長能力。

一、抓整體,導思路

在教學中,江老師統攬全局,緊扣“事物”和“情感”兩條線。通過講時代情景、初讀課文,讓學生初知課文。從釋題入手,抓住關鍵詞設問,理解“別”、“愛”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兩條線。并在此基礎上列出思考題讓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情。再通過分析段落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結構(船離岸----船向前駛---船入大海)和主要內容(送別----景物----聯想),領悟作者抒發的離別情----奮斗情---愛國情。充分體現了從整體著眼的教學原則,顯示了教者的藝術所在。

二、巧設疑,導學路

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動腦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運動。”且看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設疑,引導學生跟蹤作者的足跡去閱讀、去思考、去體味。

(一)從課題入手,為初知課文而設問。(“別”字告訴我們什么?“愛”字抒發了什么?)

(二)創設問題情境,為理解中心而設問。(船駛向大海,課文沒有寫景,我們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為什么“別了”提到句首?既然說了“我愛的中國”,又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重復時為什么還要加上“全心”一詞?)

(三)運用比較的方法,為加強基礎、深化感情而設問。

1本涫獎冉稀(掛小黑板“沿途停著好幾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國主義的軍艦”,引導學生與課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比較),通過比較,體會作者目睹帝國主義對我國領土主權的踐踏,激起學生的憤慨之情;學習和掌握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2鄙彩比較。(灰、白色、黃、綠、金色的色調對比),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懂得愛得深才恨得切。

3本渥游姆ū冉稀Mü課文中三句“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在課文的開頭、段的結句、篇的末尾,悟出作者情感的變化,進一步明白作者抒的是離別情、奮斗情、愛國情。

三、抒情感,導朗讀

江老師將朗讀訓練有機滲透在講讀過程中,使講中有讀,讀中有講,緊緊抓住情感線路,進行朗讀指導。層層遞進,教給方法,明確目標。或初知課文(初讀全文,帶著思考題默讀);或理解課文內容(語氣指導,讀出對侵略者的憤慨之情,對祖國的親切之情,抒發愛國志士的奮斗情);或體會感情(重點指導三個句子的朗讀。第一句讀出依依惜別之情,第二句讀出依戀、深切之情,第三句讀出激昂、熱烈地愛國之情)。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三者(教者、作者、學者)的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導路求真”法,能幫助學生依據思路發展線索,掌握拎線串珠的閱讀方法,教學效果大,有利于閱讀、作文、思維能力的提高。

 

 

 

[拎線串珠 導路求真]相關文章:

1.《趣味串珠》活動教案

2.追求真理故事

3.幼兒園小班串珠子教案

4.大班線啊線活動反思及教案

5.求真務實心得體會五篇

6.《跳舞的點和線》教案

7.地平線閱讀及答案

8.神線閱讀答案

9.那些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10.滬科版垂線課件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天堂mv手机在线mv观看午夜版 |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一区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一区网站观看 | 亚洲日本好爽视频在线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