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10-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論語》十則

課型:文言文 精讀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二、學習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 探究法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

五、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并查找香關資料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多媒體顯示孔府、孔廟、孔林)那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曲阜是孔子的家鄉,人們尊稱他為“圣人”“先師”)(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同學們請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注: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莊嚴、高大。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整體感知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②根據課下注釋學生試譯,教師指導

a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c溫故而知新 故:舊的(知識),從前的(知識)。而:順接連詞,就,并且。

可以為師矣 以為:把……當作。

e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四)合作探究

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業:

1、翻譯《論語》十則前五則。

2、復習前五則中的重點字詞,下節課默寫。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二、學習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 探究法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

五、課前準備 復習默寫前五則重點字詞、背誦課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四)探究學習后五則

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五)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六)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為: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為:聰明。

女:同“汝”,讀rǔ,意為:你

(第二人稱代詞)

2、文言虛詞

而:(1)連詞

①順接連詞,表并列或承接關系,意為“并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并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表轉折關系,意為“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為“著”“地”

例:默而識之(地)

(2)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例:余知而無罪也。(你)

為(1)wéi以為:把……當作(以:把 為:當作)

例:可以為師矣

(2)wéi 是

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 wèi介詞,意為“替”“為了”

例: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詞:代指人(第三人稱)、事、物

例:由,誨,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助詞 ①結構助詞,意為“的”。

②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主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簡稱“取獨”)

例: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 (1)代詞

例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揣測或反問語氣。

例:其恕乎!(表揣測,意為:大概,也許)

其真無馬邪?(表反問,意為:難道)

焉(1)句尾語氣詞,無實意。

(2)代詞,相當于“之”

例:見賢思齊焉。(代指他,賢德的人)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當于“于之”,意為:在那里)

則 表承接關系的連詞,意為“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七)作業:

1、翻譯后五則

2、背誦《〈論語〉十則》

3、“學探診”第十課1-22題

張譽凡

[《論語》十則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2.《論語十則》的文言現象

3.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4.論語十則譯文及注釋

5.論語十則的閱讀理解

6.論語十則注釋翻譯

7.論語十則的讀后感

8.論語十則的閱讀練習題

9.初中語文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10.論語選讀教案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久久麻豆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 亚洲aⅴ日韩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bd | 亚洲色资源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