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發現式學習的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16-4-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文/胡 捷

 

  21世紀教育基點的戰略性轉移,是建立在對“學習”概念的全新理論基礎上 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一場“學習的革命”,我們將改革人 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與學習方式,創造出一種在真正意義上尊重人的 主體性、激發人的創造性,相信并注意開發人的潛力,便于人與人交際與合作的嶄新的教育 觀念和教學學習方式。素質教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當前的語文教育改革 的一個發展趨向是要實現由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 器”轉化為“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 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這是我們的責任。語文學習方式的改革已經自然地提出來了,它必須順 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圍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重點,語文發現式學習應時而生。

  關于語文發現式學習的理論,限于篇幅,只想就其如何應用與實踐做些探究,請教于方家。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實踐的主體,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充分發揮和調 動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 為中心。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可讓學生去閱覽室或圖書館自修;允許學生自主選 修課程,除必修課外的活動課、選修課,應讓學生自主選修,即使是必修課,它的部分內容 也應允許學生自主選學;對于優秀生和學有特長的學生,應允許他們自主作業或選做作文, 以 使這些學生能自主發展自己的特長;提倡自主思維、獨立思考,具有個性特色的思維特別重 要,因為這樣的思維往往具有創造性的成分;提倡一文多問,提倡求異思維,培養批判精神 和質疑品質,培養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發揮,應當在教師 的計劃和指導下進行,自主性不是一切由學生決定,自主性發揮的前提條件是有利于學生綜 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從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橫向展開討論。

  閱讀發現

  閱讀教學過程中的發現式學習體現在許多方面:

  第一,文章內涵的發現。整體把握課文的 文化內涵,是文章閱讀的重要一步,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的內涵。比如魯迅的文章,文化 內涵就非常豐富,我們過去只講他的斗爭性,而忽略了其中表現出的文化意味。魯迅曾說過 中國文明是成熟透了的文明。成熟過頭,就像人到了老年,所以魯迅要以文學作為啟蒙的工 具,喚醒民眾。魯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滲透著對傳統文化糟粕的批判。我們讀魯迅的文章,不 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整體把握是很困難的。而且理解魯迅的文章,也不能只囿于文本 。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而且還要讓他們有所收獲,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好的積極向上的東西 ,拋棄封閉的、落后的、愚昧的東西。如《祝福》,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時可以提出:為 什么非要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去認識祥林嫂“反抗”的意義?為什么不能從人性方面去考察, 那不是本能的“掙扎”嗎?這樣引導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發現,為學生打開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文章精妙寫法的發現。選進教材的文章,其寫法大都有許多可資借鑒的地方,我們 要引導學生努力發現文章的精妙寫法。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們認真分析,努力發現,可 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的提問應順及學生求異思維的 訓練。“求異”就是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 運 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發現新的東西。教師應多方設疑,學生應大膽質疑。教師提問時應 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一篇文學作品本身帶有多重性,能使學 生從心理學角度、人類學角度、美學角度、倫理學角度等方面去分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 , 應用發散的眼光,主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語言和結構,盡量發揮自己的 想象,感受、體味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第三,發現教材個性。語文教材中的優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從題材的選 擇、主題的提煉到體裁的運用,從對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達習慣,從審美趣味到語言 特色,無不顯示出各自的特點。而這些不同的特點呈現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創作個性,我們能 從敏銳的洞察力、犀利的語言、冷峻的激情中,感受到魯迅的深厚力量,能從火山爆發式的 熱情、汪洋恣肆的語言中,體味到郭沫若的狂熱。作家的個性,無論如何總是在他的作品中 保持著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這有利于糾正語文教學的時弊。當前的語文教學,恰恰在這一點上存在很大的誤區,忽略教材的個性,忽略了作家的性格特點。講作品,大多是 概念化的思想傾向分析,公式化的藝術特點介紹,模糊而籠統。比如講小說,無論是哪位作 家,也無論古今中外,一律“環境、人物、情節”;講散文,不管魯迅、茅盾,還是朱自清 ,一概“形散而神不散”。只講共性,丟了個性,語文教學陷入昏暗的死胡同。作品有的含 蓄婉轉,有的凝練頓挫,有的沉郁雄渾,有的悲慨清空,這取決于作家自身的經歷、才能、 氣質、學養,特別是個性的不同。引導學生發現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深入比較,通過比較 ,學生就能體察到這些個性,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時,做進一步的研究討論。充分利用目前語 文教材的單元形式編排,從多側面多角度進行比較。既要重視各篇之“同”,也要辨析各篇 之異。比如《孔乙己》《范進中舉》,如果僅僅依照教參,說其矛頭所向僅是“封建科舉制 度”,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體會發現兩篇作品不同的寫作角度,不同的語言特色。語文個性 教育就應該首先打破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盡力去發現作家、作品的個性。對一些名 家名作,可以選點突破,突出“個性”美,如《聽潮》的音韻美,《春》的色彩美,《小麻雀》的人性美。可以是分項賞析,比較個性差異;可以淋漓盡致,鉆幽探微。閱讀作品,只 有當學生發現了作者的切身感悟,發現了作者的特殊思維方式,才能進入作者的“個性”領 域。只有讓學生充分發現教材個性,他們才能從發現中尋找認同、理解、撫慰、刺激、滋養 等等,其個性也才有可能在多次的反復中漸漸培養并豐腴起來。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重在啟發,啟發學生發現。教師的啟發體現之一是“提問 ”。“提問”被看成是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但一項調查顯示:一 般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1/10包含著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4/5的問題是針對學生的記憶。這說明教師的提問沒有啟迪學生的思維,而是限于死記硬背。 再以提問的方式來看,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問教師答或者學生問學生答。很明 顯,學生只是在被動地作出反映,沒有調動自己的思維。教師的提問沒有啟發性,學生的思 維方式也只是教師的思維方式的遷移,缺乏發現性、創造性、發散性。孔子說:“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說明啟發的過程是從 “存疑”到“釋疑”,并在此基礎上“生疑”的過程。“啟發”,即為心智的開啟、思想的 發散、潛能的挖掘。啟發就是啟發學生發現,使學生內心敞亮,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心領神會。教師應善于設計富有啟發性、刺激性、創造性的問題去誘發學生的發現力、想 象力、創造力,課堂上要讓學生的思維在自由、民主、開放的氛圍中縱橫馳騁,把他們的個 性和創造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對學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發現,積極地思考,踴 躍地嘗試,才能提高語文素質,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對于語文課來說,學生自己發現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決不是從“零”開 始的。中小學學生是在母語環境中學習母語,是在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口語的前提下,學習書 面 語的。因此,他們在初讀一篇課文之后,大體能夠了解課文的大部分意義,這大概是一個不 爭的事實。更何況大部分課文的內容和意義,可以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體驗發生這樣 或那樣的聯系,可以喚起學生種種不同的聯想或回憶,可以引出各種不同的發現。由此看來 ,閱讀教學面對的決不是“零度空間”。閱讀教學的空間極其廣闊、深遠,而且是多有差異 、千變萬化的。如果我們的閱讀教學能夠保持一定的高度、難度和廣度,讓學生不斷地發現 ,那么,閱讀課文不會給學生一種“上不上都一樣”的感覺,而是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常學常 新、欲罷不能的喜悅。

  寫作發現

  第一,生活的發現,思想的發現。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有趣的 人。不妨來看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從中可以看出宗璞是怎樣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開篇 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這句話明白地告訴讀者作者的審美注意開始了。繼而,作 者仔細觀看了這一架茂盛的藤蘿和每一穗盛開的藤蘿花,這是審美觀察過程。在觀察中形成 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情感。而后,審美聯 想使作者回憶起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蘿,從而擴展了時空境界。接著,作者從 藤蘿的衰敗和茂盛的變化中又進一步悟出發現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 河 是永無止境”的哲理。這就是審美理想的升華。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蘿面前,摒棄了“生 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凈化,在一片光輝和芳香中“不覺加快了腳步” 。這顯然也是一種審美動作意識的蘇醒。在這篇美文中蘊含有多種審美心理因素和完整的審 美心理過程,如果教師能夠自覺地從審美的角度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引導,那么,學生對生活 的觀察體驗就會有獨到的發現。

  第二,自我的發現。這里的自我的發現是指學生自身寫作個性或寫作特點的發現,揚長避 短。現代寫作教學必須充分創造條件和機遇,讓學生建成現代個性支點和發揮創造力的天地 。作文要張揚個性,要爆發創造性,這是寫作教學的真諦。但目前,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同一文題,天南地北的中 學生寫起來在思想認識和寫作技巧上居然不謀而合,特別是像“勤奮”“謙虛”“愛國”“ 成才”之類的議論文,總是引用那么幾條干巴巴的“共同語言”來應付問題,代替思考。學 生作文脫離了自我需要,脫離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真正想說的話找不 到語言來表達,不想說的卻能說出來,甚至可能說得頭頭是道,但往往是空話、套話、假話 。語文不是作為負載自己真實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成了蒙蔽自己、覆蓋自己的一層帷幕,這 實在是寫作教學的悲哀。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周記,此類作文常常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 ,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語言詞采的飛揚,是自然的、真實的、充分個性化的,許多優秀之 作往往出自學生的隨筆,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要允許學生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要打破現行的整齊劃一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可以 提出對學生個性涵養及發展語文專長等方面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發現 自己的寫作特長,充分揚己之長,強化自己的個性。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科學技術與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上處于有利的 地 位,他就必須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所以,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策略,對自己的學習承擔 起責任,這對社會與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應該增進知識,掌握技能 ,更應該學會學習,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成為一個策略型的學習 者,發現式學習就是一種有益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掌握發現式學習的方式,有利于提 高語文學習效率,進而能對自己一生中在學術性與非學術性情境中的學習承擔起全部的責任 ,并隨時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完)

來自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 

[語文發現式學習的應用研究]相關文章:

1.語文學習的心得體會

2.關于寫學習的成語

3.讀書和學習的成語

4.關于學習的成語

5.專心學習的成語

6.形容善于學習的成語

7.關于形容學習的成語

8.鼓勵學習的口號標語

9.有關于學習的成語

10.反映人物學習的成語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A中文字幕免费 | 午夜宅男国产在线播放 | 日本十八禁免费看污网站 | 最新日韩中文有码在线 | 色鬼97悠悠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