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夸父追日》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得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搬到地上來。下面為大家帶來了一些優秀的夸父追日教學反思,僅供瀏覽。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1
《夸父追日》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地上的人們能時刻享受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搬到地上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學習這篇課文,既要引領學生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又要明白夸父熱愛光明、勇敢執著的精神。
首先,作為教師要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中國很多神話故事被寓言化了,包含一定的哲理。其次,要了解學生對神話故事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喜歡神話故事的原因。因此,在備課前,教師應查閱大量的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找機會與學生聊一聊,掌握學生的信息。
第一課時以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重點,完成教學目標后,盡量留出一些時間組織全班學生交流:你喜歡哪些神話故事?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了解學生對神話故事的興趣:太神奇了。
第二課時以“神奇”為切入點組織閱讀教學。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你覺得故事哪些地方很神奇?給一定的時間想一想,找一找,畫一畫,再組織學生交流,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因為每個孩子都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課文每個自然段都有值得學生驚訝的內容,都有神奇之處。讓學生逐個品讀,品詞,品句,品人物特點。在交流中,學生能感受到神話故事帶給他們的驚喜;在交流中,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敬佩夸父,被夸父深深地感動。從而突破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能以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閱讀興趣為切入點組織課堂教學,既不失教師的引領,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閱讀教學真正走向個性化。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2
回顧整節課,好的地方是:
1、基本能按照教學流程順利的下來,學生能夠的配合也很積極,一些成績薄弱的同學也能夠參與進來,在教學中我取消了點名的方法,而采用點學號的形式,這樣爭取讓參與到課堂發言中的學生在層次和廣泛度上都盡可能達到最大化。
2、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在回答問題后對沒有自信或是成績薄弱的同學進行口頭表揚或是掌聲鼓勵。所以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不足的地方:
1、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為了將流程順利的進行下去,感覺有些地方有些趕,不能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味課文,這篇文章比較短小,如果遇到長的或是難度較大的文章,朗讀的不充分必然導致授課效果的不盡人意。
2、部分學生的學習常規仍未養成,個別同學為了應付老師的提問,偷偷的翻閱《三點一測》等參考書,而忽略了思考和記筆記。
這節課不是一節完美的課,但暴露的問題正好值得我以后在教學中進行改進!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3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下年級的課文,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神奇”。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就以“神奇”為線索,構造教學步驟:劃一劃,品一品,寫一寫,評一評,對比閱讀,滲透著作者用夸張的修辭方法突顯神奇,整一節課下來,同學們能較好地感受到“夸父追日”的神奇,也能較神奇地表達夸父所經歷的困難與克服困難的辦法,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
教研員虞勇軍老師肯定了我以“神奇”為線索展開的一系列教學,認為這些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充分考慮到了文本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同時指出,我們還可以做得更“神奇”些,將“神奇”做透。(1)充分利用課題。課題“夸父追日”中的“追日”本身就很神奇,在此,拓展“神話的起源”,會讓學生感到更神奇。(2)在品讀句子“于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是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這一句時,可以引發學生想象:腿會有多長呢?人會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里會成什么呢?……(3)摘錄“讓你覺得神奇的句子”這一自主學習作業可以改成講這個神話故事,一方面符合神話故事口口相傳的特點,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添油加醋地講,比比誰講得更神奇,會讓學生對“神奇”的感受更深。
遺憾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
對于一個教師,總希望自己的課堂不出岔子,能順利達成目標,因此,在一些細節的設計時,往往會避重就輕,將岔子先排除在外。比如說,我在《夸父追日》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防止學生找出來的句子很多,卻不能馬上提到那些最明顯的句子,會拖延課堂上的時間,于是,我這樣設計:“請你找出3處讓你感到最神奇的地方”。虞老師提出:課堂要允許學生出岔子,當學生出岔子時,你就會想辦法去解決,這才會有提升。
當我將寫完的教案給一些老師看時,他們說:“好難的教案哦,這個方案更適合高段學生,三年級的學生能做到嗎?”當我第一次試教完時,發現時間很不夠。我痛苦了,怎么辦?我的設計太難了,如果全盤否定,我不知道怎么入手。于是,修改教案,把可以縮時間的地方盡量縮,力求讓這堂課的主線不掉鏈。當我呈現完這一堂課后,虞老師并未覺得這堂課的設計超過了三年級的孩子水平,而是說,這些應該抓的點你都抓到了,用這些方法去抓這些點很好。同時還指出最后對比閱讀時,《山海經》這一段話可以請學生來讀一讀,講一講意思。我心中一驚,這可是一篇文言文,在五年級時才出現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孩子們能讀懂嗎?當時,我也曾想過簡單講一下意思,但想想太難了,于是放棄了。因此,我只是由自己讀了一遍給孩子們聽,急急地引到課文寫得不錯,因為它充分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方法,將這個神話故事寫得很神奇。(沒想到,犯了“二元論”的錯誤)正當我回憶著,虞老師說:“讓學生逐句說說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正好檢查課文是否讀懂了。”是呀,讀得懂,最好,讀不懂,我給予一些解釋,算是讓學生多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也好,算是為高段的文言文教學滲透也好,想想應該是有益處吧?其實,追根究底,還是擔心課堂上出岔子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人無完人,同樣,課也無完課,允許學生出岔子,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思維的碰撞,在某種程度上,也督促老師去解決問題,沒有問題的出現,怎么會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話雖輕松,但要做好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只能盡自己所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