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

《師說》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下面為大家分享了關于師說教案,僅供參考。

師說教案1

  一、設計意圖

  根據中班孩子與人交往能力較差,缺乏友愛、助人為樂意識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我想幫忙》這節活動。這節活動選自鳳凰康軒中班上冊語言領域《好朋友》這一主題。本活動選用了孩子熟悉的小兔、小雞、小羊等動物形象為角色,以主角河馬的思想、行為活動為主線展開情節講述。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我首先以談話導入,創設一個孩子想說、敢說、愿意說、有機會說的語言環境,又抓住孩子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出示動物形象,激發孩子學習興趣。通過設置懸疑問題引導孩子積極動腦思考,充分發揮想象,進一步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又利用情境表演環節幫助孩子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同時培養孩子的自信,進而學習幫助他人。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提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根據這一要求,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能看懂畫面的主要內容,并嘗試講述畫面中的故事。(體現在教學環節一)

  2、能用完整的話說出河馬幫助了誰?怎么幫的?(體現在教學環節二)

  3、幫助孩子感受與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體現在教學環節三)

  三、說活動重、難點:

  現在的孩子通常生活在成人的“保護圈”里,與人交往的能力較差,自我意識強,缺乏友愛、助人為樂的意識,我把“幫助孩子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定為本次活動的一個重點。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說完整話的習慣,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又把“能看懂畫面的主要內容,并嘗試用完整的話說出河馬幫助了誰及所用的方法。”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四、說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頭飾、字卡“幫忙”

  五、說教法:

  直觀法、提問法、情境表演法等。

  (情境表演法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內容。孩子在情節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主角的快樂,又能充分展現自我,同時培養自信,學會幫助他人。)

  六、說學法:

  觀察法、談話法、游戲法等。

  (游戲法的運用是為了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鞏固對詞語的認識和理解。)

  七:說活動程序:

  本次活動我設計以下三個環節:

  一、展示《我想幫忙》課件,引導孩子看圖說話,并認讀詞語:幫忙。

  二、引導孩子情境講述,進一步理解畫面內容。

  三、嘗試表演,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

  一、展示《我想幫忙》課件,引導孩子看圖說話,并認讀詞語:幫忙。

  1、談話導入:

  (教師神秘地說)告訴大家一個秘密:老師發現了一群小動物們之間的故事,你們想知道嗎?可是,小動物們說了要想知道它們的秘密必須靠小朋友自己,要用自己的小眼睛認真觀察,動腦筋思考,還要大膽回答出問題才行呢!大家能做到嗎?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出示幻燈一)引導孩子說說畫面中的小動物們都在干什么。

  (出示幻燈二)猜猜“河馬會怎么幫忙呢?”

  (這樣的設計就是抓住孩子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利用孩子觀察小動物們生活化的動作形態和解答懸疑問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2、(出示幻燈三——六)在展示畫面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認真觀察,鼓勵孩子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并使孩子養成注意傾聽的好習慣。

  3、認讀詞語:幫忙。利用字卡和情境畫面幫助孩子直觀形象地去了解、認識詞語,再通過游戲《幫字孩子找朋友》進一步加深理解詞語。

  (此環節不但培養了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而且使孩子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實現活動目標1。)

  二、引導孩子情境講述,進一步理解畫面內容。

  為了進一步加深孩子對畫面內容的理解,我以啟發、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講述主要故事情節,如:河馬幫助了誰?(河馬幫助了小兔。)河馬是怎么幫忙的?(河馬用嘴巴含住小兔,又把小兔送到草地上了。)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話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及聽到的,告訴孩子也可以用動作、肢體語言來表達。

  (此環節既突破了重難點:能看懂畫面的主要內容,并嘗試用完整的話說出河馬幫助了誰及所用的方法。又著重體現了活動目標2。)

  三、嘗試表演,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

  教師出示河馬等小動物頭飾激發孩子表演的興趣。

  提問:

  大家都喜歡愛幫忙的河馬,如果你是河馬,你會怎么幫助這些小動物們呢?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吧!

  (在愉快的表演中,實現活動目標和重點的突破。這個環節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并學習幫助他人。)

師說教案2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夫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含義。“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含義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夫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含義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夫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夫子。孔夫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使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含義,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使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使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八本課小結。

  九布置作業。

師說教案3

  【學習目標】

  1.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和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2. 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自己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3. 鑒賞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

  4. 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目標重點】

  1. 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和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目標難點】

  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自己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語言知識積累

  [字詞積累]

  1. 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 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前瞻預測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②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③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現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現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學者,古義:求學之人;今義:有學問之人。傳道,古義:傳播道理,文中指傳播儒家思想;今義:通常指傳播宗教思想。眾人,古義:普通人;今義:大家。小學,古義:文字學,文中指對小的方面是學習的;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古文,古義:先秦兩漢的文字;今義:相對于白話文的文言文。

  3. 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前瞻預測

  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圣人無常師

  C.吾從而師之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驚,問所從來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項中的兩個“傳”,一念chuán,一念zhuàn;B項中的兩個“師”都是老師的意思;C項中的的兩個“從”,一是跟從之義,一是表方向的介詞;D項中的兩個“道”,一是道理,一是風尚)

  4. 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前瞻預測

  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項的一項()

  A. 吾從而師之。

  B. 孔子師郯子……

  C. 不恥相師。

  D. 稍稍賓客其父。

  答案:C(C項中的“恥”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對……感到羞恥”;其余各項加點的詞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為“以……為師”“以……為師”“以……為賓客”)

  5. 虛詞的用法

  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如“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前瞻預測

  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C.而恥學于師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時,學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項中兩個“之”都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前一個“師”是動詞“從師學習”,后一個“師”是名詞“老師”;C項中前一個“于”是介詞,表所向,后一個“于”是介詞,表被動;D項中前一個“乎”是介詞,相當于“于”,后一個“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于“……呢”)

  [句式積累]

  1. 判斷句: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 被動句:

  ①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 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后置句:

  ① 而恥學于師。

  ② 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師不必賢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前瞻預測

  把下面文言句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各句的句式特點。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不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答案:①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

  [熟語積累]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語段積累]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教材文題感悟

  [品思題目]

  “師說”,意思是說說從師學習的道理。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論說文,是中國古代專論教師的名篇。它著重闡明了從師學道的必要性和應有的態度,提出了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也”,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選擇教師應以掌握仁義之道為根本條件,“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他提倡學無常師,要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在師生關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他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也是可以互相學習的。這比《學記》中的“教學相長”的觀點更進了一步,注入了民主與辯證的新內容。

  高考在線文學常識

  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等。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創作心語]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

  2.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哀辭后》)

  3.讀書以為學,纘言以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蓋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茍行事得其宜,出言適其要,雖不吾面,吾將信其富于文學也。(《送陳秀才彤序》)

  4.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曰:古圣賢人的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唯其是爾。(《答劉正夫書》)

  5.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東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發于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荊潭唱和詩序》)

  [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研習教材重難點

  語篇感知

  一. 語篇結構分析

  文章在第一段中就提出了“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點,為同時代的讀書人樹立一個典范。緊接著又提出“傳道、授業、解惑”,對老師的職責、任務加以說明。最后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打破了傳統社會中,以貴者為師、長者為師的封閉觀念。

  在第二、三、四段中,作者分別以“古之圣人——今之圣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學于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三組對照組,揭露一般社會士人的矛盾現象。在一正一反的例證當中,使文章充滿了力道的美感。

  在第五段中,韓愈強調“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觀點,和首段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互呼應,再次強調:并非只有特定對象的人可以當老師,只要是德性高于我,術業高于我,都可以是我的老師,希望大家打開胸襟,廣泛學習,不要以向人求學問道為恥。

  最后一段,作者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動機和目的,看來和通篇主旨并無關聯之處,但卻使文章落到實點,使通篇議論有個收束,讓文氣前后貫串,一氣呵成。

  二. 語篇脈絡梳理

  語篇品讀

  一、重點語段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 | 亚洲日本香蕉91视频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 |